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豆莊村位於嘉峰鎮政府所在地的西北方向,毗鄰沁河和端潤公路。豆莊村是由豆莊、豆山、石柱三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共有380戶,1300口人,共有黨員44名,耕地1800餘畝,95%為農業人口,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為依靠種植以及外出務工,約有60%的村民常年外出務工,主要在煤炭、建築、運輸、服務等行業,務工地主要在寺河、永紅一帶,務工收入占到總收入的70%。

基本情況

村集體經濟薄弱,由於籌措資金困難以及各方面原因,導致在上一屆任職期間村級經濟進展緩慢,黨員活動陣地比較簡陋無改觀。2008年村委換屆後,支部因種種原因未換屆,在鎮黨委政府的關注之下2010年3月11日支部完成了換屆,至此新的兩委幹部團結一心,多措並舉,多方籌措資金,村級建設有了很大進展,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風土人情

竇莊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環水, 風景秀美,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於崇禎二年( 1629 年)歷時九年告成。現存古建築面積約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築保存完好。建築除大量民宅外,還有廟宇、樓閣、祠堂、書房、校場、法庭、地牢、城牆、城門樓、牌坊、店鋪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廟主殿及配殿為元代遺構,其它多為明、清建築。建築脈絡清晰,特色鮮明,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的最具典型代表作。

竇莊古城堡開啟了鄉村城堡建築的先河,它是鄉村城堡建築的代表作,是研究當地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民俗民風的重要物證 竇莊古堡建築群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東南部沁河河畔,西距沁水約50公里,西依榼山,三面環水,環境優美,文化深厚,是晉東南地區明代中後期名重一時的大型古堡建築群,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竇莊古堡的歷史沿革

據《竇氏家譜》載,其祖先竇璘參輔宋仁宗趙禎平息農民、士卒和少數民族起義而受寵,恩德蔭及後人,其子竇勛贈封左領衛大將軍,其孫竇璘,敕封左屯衛大將軍。後來為避戰亂竇氏由陝西扶風遷徙到端氏縣(現沁水縣),先居端氏村,後竇氏在"澤州端氏縣中沁鄉西山下擇地"營造竇氏先冢。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竇氏家族在先冢東側擇地興建竇府,即竇莊古堡(竇莊村)。在臥牛山下的瓮水灘,竇氏家族劃撥西曲里 (今曲堤村)給土族張姓(當地貧民)為其先冢守墓,張姓從此世居此處。從此,竇莊竇姓血緣聚居從宋元佑年間一直延續至今,達一千餘年歷史。明代中後期竇姓家族勢力漸衰,而張姓家族金榜題名者綿延不絕,從張謙光起,輝煌十餘代而不衰。

明代天啟年間,官場腐敗,社會黑暗,邊患不斷,致使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接連爆發。為保衛家園,曾官居大理寺正卿的張五典告老回鄉後開始構築竇莊城堡,歷時3年。其病故後,由其兒媳張銓、妻霍太夫人主持營造,前後共歷時9年,於崇禎二年告成。以後增添的建築,按主街道延伸,在城外有序排列構築,形成目前的宏偉壯觀氣象。

竇莊在昔日被譽為"小北京",明末流寇之亂中,張氏母子與女眷童僕拒敵死守,曾三次擊敗流寇的進攻,竇莊因此也被稱為"夫人堡"。

竇莊古堡的建築樣式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竇莊古堡,東西、南北各長均500米,修築城牆2000餘米,整體布局呈"卍"萬字形,分東、西、南、北四條街和四條小巷,在街、巷與城牆交接處設城門樓,東、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門樓,加上祖居尚書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門,故有九關,合稱九門九關。因城堡布局形狀類似紫禁城,故當地人俗稱其為"小北京"。現存古建築面積約40000餘平方米,80%的古建築保存完好。建築除大量民宅外,還有廟宇、樓閣、祠堂、書房、校場、法庭、地牢、城牆、城門樓、牌坊、店鋪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廟主殿及配殿為元代建築外,其餘大部分為明、清建築。建築脈絡清晰,特色鮮明,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的最具典型代表之作。

竇莊古堡周長約2000米,高約12米,牆頭寬約1.5米。城牆各拐角及城門處建有角樓、樓門。城牆下為條石,上為青磚,內添磚、土。部分城段修有暗道與城內建築及城外建築相連同,便於防守、出入。現存城牆500餘米,南城門一座,小北門一座。

南門為明兵部尚書張五典為避兵禍於天啟年間築城時同建,整體高三丈,下建拱頂門,門頭鑲嵌磚匾上刻"南門"二字,城樓頂建有炮台瞭望孔。前挖深壕用以排放村西之山洪,也為護城河,並設有吊橋相通。整個建築巍峨屹立,頗為壯觀。

小北門與城同築,磚圈拱頂並裝有鐵門,開門出入方便,閉門無處可通,小門即內城門,此所謂外城門通街,內城門通巷,與小北門所通者為九宅巷,即小北關,為九門九關之一關。

在祠廟建築方面,竇莊古堡共有古代廟宇13處,分別為大廟、烈公廟、佛廟、財神廟、北廟、文廟、火星廟、觀音廟、閻王廟、霸王廟、黑虎廟、五道寺。廟宇規模大小不一,現在尚存的有佛廟、財神廟、火星廟、觀音堂等。

佛廟建於元至正六年,為一進院落,有正殿三間、耳殿及東西配殿、大門樓。明、清又有擴建並多次維修。正殿坐北面南三開間,前出廊,懸山頂。前施四根小八角石柱,上施大額枋,額枋之上施平板枋,施柱頭斗拱四垛,明間補間斗拱一垛,為單翹單昂斗拱,昂為真昂。門枕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落款。

值得一提的是吏治建築"古公堂",該建築位於村北。由公堂和地牢兩部組成。中央為廳堂式建築,走廊寬闊,石柱支撐斗拱飛檐,左右廂房高於主大廳。前面布局門小窗大,中央主大廳為主審廳,兩側建築為"和議廳"。距廳堂20米西南地下5米處有磚拱窯洞8孔,為牢獄建築。內置石磨,牆上置有鐵環,通道口高處修築磚堡以看守牢內要犯。

據我國著名專家梁思成先生之助手陳志華、樓慶西考證,此類建築早於洪洞蘇三監獄,是我國現存非常罕見的一處吏治類古代建築。

竇莊古堡的民居建築樣式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根據修建家族和時代的不同,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竇氏宅院,竇莊古堡東南入口處120米有一座四合小院,北面正房為兩暗三明,東西為低矮的土夯小屋,梁檐下記有"大宋"字樣,高一丈五尺,進深一丈五尺,瓦大而厚,全為扣瓦,牆垣為木柱頂梁式造房結構。第二類為張氏宅院,為竇氏守塋人張氏所建。明代以來,張氏一門勃興,便在舊址重建府宅,修建有尚書府上、下宅。上宅總體布局為棋盤六院,建有五鳳樓、望河樓、天橋、大花園、小花園,總面積為3800平方米,是一個較大的建築群。府門朝東,高9米,寬5米,高大峻偉,門頭以磚雕斗拱裝飾,石匾陰刻"尚書府"。下宅由三個院落組成。位於城堡西街,南院為兩進院,各自有門,街口處設四柱三門式的磚、木、石牌坊式大門樓,平面呈八字形,由四根高大石柱支撐起,明樓歇山式,次樓懸山式的屋頂,斗拱均為兩層花拱,裝飾性較強。明樓為下三上六共九跳,次樓下二上五共七跳。兩次間砌磚雕牆壁,做工精細、玲瓏剔透。明樓斗拱前掛一豎匾,上部楷書"聖旨",中部書"旌表"四字。三橫坊間兩塊花板,上板書"天恩世錫"四個大字,下板書"兵部尚書張五典張銓"九字。整體建築裝飾華麗,高大雄偉。第三類為常氏宅院,清末官僚竇莊賈四爺為報恩而隨女陪嫁的一處豪宅大院。相傳清末賈四爺才高而家貧,適逢科舉之年,欲上京考取功名,苦於沒有盤纏,曾多次向榼山寺住持借貸,均不能如願,當時常家雖並非巨富之戶,但認定賈為可造之才,於是解囊相助,後賈果然功名成就,為報常家資助之恩,將女兒嫁於常家為媳,並投以巨資建築豪宅,投工一萬五千歷時三年而成,作為陪嫁送於常家。第四類為賈氏宅院,樣式為三院串連建築,建築考究。門樓為一座最典型的磚雕門樓,典雅間顯示著威嚴,豪華中透漏著精細。門、牆上部均有磚雕斗拱飛檐,筒瓦結頂,門頭磚匾刻"怡善",左、右兩邊凸刻"忠"、"孝"二字,字大一米有餘,書體剛勁有力。其藏寶房建造更為獨特,該建築為賈氏儲藏珍貴物品之所,在選址和設計上周全慎密,建造上獨具匠心,此建築獨處一所,周圍不與任何建築相連,而且築體光滑,以防賊人攀房入室。結構設計為地上兩層,地下暗室一層,而出入口與室內地板偽裝一體,隱不可辨。整體基礎採用巨石構築,牆體為青磚實砌,白灰灌縫,牆體厚五尺,建築為"丁字形",窯洞相互支撐,無梁無檁,無易燃建材,真可謂是苦心之作。

竇莊古堡是一處典型的防禦性古堡類建築群。該建築群跨越元、明、清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建築的設計、布局、雕鑿,處處都顯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古堡內的建築種類齊全、設施完善,充分反映了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隨著對該建築群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過去、更完美地復原那早已不存在的輝煌,從而更好地為當代的體驗式感知文化服務。

竇莊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傳統節日舉例:

(1)二月二。農曆二月二稱龍抬頭,是我國起源很早的傳統節日之一,據說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其節俗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做法有根據各地的習慣而不同。主要包括食俗,剃龍頭等內容,目的是為了祈求龍神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我們在竇莊調研之時正好趕上這個節日,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在吃一種叫“薏粥”(音譯)的食品,即一種由玉米,紅豆,紅薯等製作的粥,味道很鮮美。

(2)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有當地的廟會,傳說這一天娥皇、女英都要回娘家。過去竇莊一直都保持這在這一天舉行廟會的習俗,但這一習俗近些年已經漸漸消失。

2. 民間習俗:

在竇莊有一條婚嫁和喪事的習俗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家裡有婚事時,一定要從西門進村,由南門出村,而有喪事時正好相反從南門進,從西門出。相傳這一習俗的來源是以前死刑犯都是從西門出的,所以有喜事絕不能從西門出,而要從西門入。

3. 民間工藝: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豆莊村[山西沁水縣嘉峰鎮下轄村]

竇莊的傳統手工藝中,蒸花饅頭可算得上最有名的一種了,從前每逢婚嫁只時,男方家裡必須準備這種花饅頭來迎娶女方,這是婚禮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沒有準備,婚禮是不能進行的。花饅頭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龍鳳呈祥的,有多子多福的,每一種都充滿了對新人的美好祝願。這種花饅頭製作工藝複雜,需要有經驗的能手才能做得很好,但如今村中還會這門手藝的人已經不多了。

除此之外,竇莊還有刺繡、根雕等傳統工藝,其作品也非常精美,令人讚嘆。

4. 民間戲曲:

竇莊流傳的民間戲曲有著名的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主要流行於晉東南地區(古上黨郡)。當地人過去稱之為“大戲”。它起源於明代末年,音調高亢明朗 ,粗獷樸實 ,音樂曲調豐富,音響強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強烈明快,側重唱念工夫。

5. 民間故事:

竇莊從前曾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富饒之地,所以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也很多。“小北京”的傳說、“夫人城”的傳說、張銓捨身取義的傳說,都是竇莊人經常津津樂道的故事。

“小北京”的傳說。關於“小北京”的由來,有這么一段故事:相傳明朝時竇莊出了一位仕途之人,名為張烈功,是出名的孝子。其母多病,久往村內。有人勸其母曰:“你兒在京為相,何不去京城頤養天年。”其母心有所動,捎信至京城。張烈功回書稟告其母。信中曰:母親疾病在身,不宜長途跋涉。不如兒派人在村中修個北京城,在家便可欣賞京城景致。其母欣然同意。後按北京城樣,修築城池、街景、院落,老人果然靜養於此。這便是“小北京”的由來。

張銓捨身取義的故事。張五典的兒子張銓,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先後為官河北、陝西、江西,擔任御史十餘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列舉“七大恨”,後金開始向明軍發起攻擊,身為一介文官的張銓屢次上書,指點遼東兵事,力薦熊廷弼,甚至還極為專業的從戰略戰術角度評述了遼東總兵官張承蔭敗歿的原因和責任。明朝末年,明廷起用大批儒將,張銓也在天啟元年監軍遼東,赴任不久,後金兵圍遼陽,明軍大部潰散,張銓與經略袁應泰率殘部苦戰三日,城破被俘。張銓拒絕後金的招降,被送歸官署,他遙拜明帝與父母之後自刎。張銓的大義之舉深深感動了竇莊百姓,這段英勇事跡也因而流傳至今。

“夫人城”的故事。崇禎四年,流寇入沁,族人請張銓之妻霍氏遠走避難,霍氏說:“避賊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賊,身更不保。不如盍死於家。”霍氏於是率族人及入城避難的鄉民堅守四晝夜,直至流寇退去,竇莊因此被地方官員命名為“夫人堡”。第二年四月,流寇再犯沁水,殺明將猛忠,時謫戍雁門關的張道浚聞訊後,私自率兵馳歸沁水。八月,紫金梁、老回回、八金剛率三萬之眾再圍竇莊,被張道浚擊退。次月,流寇三打竇莊,張道浚率軍由竇莊上游,潛渡沁水,繞賊身後而破賊。在此期間,在張道浚的倡議與幫助下,沁水、陽城一帶先後建立起五十四座軍事與民用相結合的城堡。崇禎六年,明軍與滿天星、亂世王、混世王等流寇激戰於沁水、陽城,互有勝負,巡撫孫鼎相為張道浚請功,但御史彈劾他擅離職守、私自回鄉、冒名爭功,又因為沁水縣城失守,謫戍海寧衛。

“靈馬”的故事。竇莊村有一農夫,名叫李四,李四種了一塊小麥,足有二畝來地。剛開春,大地還是蕭條一片,而小麥卻先覺地聞到了春的氣息,以開始返青。李四看著自己那二畝綠油油的麥苗,心裡就有一股美滋滋的感覺,一天到地里去看幾次。忽一天大早,李四來到麥地邊,發現麥苗被什麼牲口肯了一片。別說李四。各給誰心裡那個疼勁都不好受。李四回村訪問。可各家牲口都在各自的圈裡餵養。並沒有闖欄跑出外邊來。李四不信,就在地邊看著。一天沒事。可第二天一早,麥苗又被肯了一片。李四方才明白這是誰家黑夜把牲口放出來吃麥苗。李四不服,就在當天夜裡遠遠守候。將至子夜,只見一個高大的東西跑到地里吃麥。李四急忙跑到地邊一看像有一匹馬,李四心想老馬識途,我要驚了它,它必定會往家跑,這樣就可以知道是誰的馬了。於是李四來到地邊斷喝一聲,那馬受驚,跑出麥地,李四隨隨後緊追。可馬並不往村里跑,而是沿村向北而去,至昭忠祠前進入院內。李四納悶,忠祠剛建不久,本為靈地神址,是容不得畜類玷污的是誰敢在祠內餵養牲畜。李四見祠內森森冷氣襲人不敢擅入。天明告於祠主忠烈公之父張五典。張公半信半疑,便領李四到祠內察看。並無什麼牛馬之類牲畜在此餵養。而後發現,正堂內忠烈公神象前之有一匹木雕棗紅馬,高大如生,木馬嘴裡叼里一 縷麥苗。二人才明白,張公忙向李四道歉,並參應賠償李四損失。

五典之子張銓在邊關以身殉國,朝庭為表其忠,溢為忠烈公,並賜在鄉里修建忠祠,只因關山重重,路途漫漫,銓之忠骨不能一時還鄉,忠祠已是完工,祠內一應雕塑都已齊備,烈公神象前整日香菸繚繞,交替上供。只是冷落了堂前木雕紅馬,木馬問世數日,面前桌上空空無人供給飼料。實在飢餓難忍,方夜間外出尋食。張公見此忙讓人拿釘錘將其蹄足釘住。並命族人尋來一捆穀草鋪在堂前地下,又備一罐麥麩,供於馬前焚香相告其以後不得私自外出傷害莊稼,至以相安無事。又隔許多時日,烈公靈樞至里,族人急忙安放忠祠正堂。孝子賢孫一個淒悽慘慘。惶惶然膝不擇處,在靈前 穀草上跪倒一片,哀聲嚎啕,就這樣每天跪草守靈至七七四十九天,擇吉日行葬。起喪時人們在收拾下葬之物,發現陶罐內的麥麩已因酵發,宣宣騰騰。告知陰陽先生。先生忙稱:“吉象吉象此兆意為大發之象。快將酵罐隨靈下葬。後其族人必定丁發財發,事事發達。”至此,先輩喪期孝子跪草守靈成為此地習俗,賠葬物除米、面衣物之外,必備一罐麩酵以取福。

失奶一詞的由來。明天啟年間,竇莊西門外住著一個老漢,姓李,無兒無女,只與老伴相依為命,以賣豆腐為生。人稱豆腐老李。只因豆腐老李做的豆腐鮮嫩可口,所以人們都稱作老李豆腐。老李豆腐在竇莊一帶可算名品。豆腐老李專賣老李豆腐,生意紅火,小日子也過得滋潤。

一天晚上,豆腐老李做好豆腐,洗涮以畢,準備上床休息,隱約聽得隔壁作坊里稍有響動。老李覺得不大對勁,忙順手撈起一根木棒,沖向作坊。只見一龐然大物在偷吃豆腐。老李不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掄起木棒如蛟龍擺尾,猛然打將下去,又似猛虎傷身。那龐大物未及防備,已先挨了一棒,後急忙轉身逃竄出屋。老李未肯干休,急忙隨後攆至門前,只見門窗緊閉,不知那斯是何處出入。老李不及細想,忙開門追出,見那斯在前邊,一跛一拐向城西門跑去,老李在後緊追慢趕至城門口,眼看著那斯從西門而入,而城門卻是緊閉。老李甚覺納悶。無耐老李晃晃悠悠追回家中。上歲人,那經得半夜扎騰,渾身如散架一般,和衣躺下,做夢都沒精力就到了天亮。老李強打精神起床,把昨夜的豆腐整理一番,趕早出門去賣。

老李挑著擔子進了西門,見西門裡兵部尚書府門前被人圍得水泄不通。老李好事,急忙放下擔子,擠進人群想看個明白。只見眾人對著府門外兩尊石獅指指點點,口稱奇怪,老李一看,也覺著有點異樣。右邊雌獅膝部憑白多了一隻幼獅,幼獅嘴角還留有少許豆腐殘漬。左邊雄獅左腿下部圍腿多了一道裂紋。像是被打折了一般。見此光景,老李心裡已經有了幾分明白。早已有人將此異事報與兵部尚書五典張公。張公聞報急忙出府來看個究竟。老李見張公出得府來,急忙上前打躬作揖,便把昨夜發生的怪事一一稟明,然後連賠不是:“小老兒昨夜確實不知是貴府石獅以至誤傷獅腿,還望尚書老爺高抬貴手,放小老兒一馬罷了。”說著連忙下脆。張公急忙上前扶起道:“老人家何罪之有,孽畜夜間直闖民宅行竊已是有失道德,罪應重責。老人家打之不屈,只是大家請看,因匠人手誤,雌獅腹部未雕乳頭,新產幼獅,及待進奶,其父行此蠢事,也是出於無耐之舉,以補幼獅失奶之困,還望老人家見諒。”說著掏出一綻元寶付於老李說:“請老人家收下這少許銀資,以補豆腐的損失。”老李再三推讓,張公執意要付,老李也只好收下。眾人見之齊聲說道,新產小獅確實失奶,今日發生的事情盡在情理之中。後竇莊人遇到可憐的事情不說可憐而用失奶代替,既形象又貼切,後竇莊周邊許多村莊都用失奶代替可憐,以至改革開放隨著人際交流的廣泛,現在失奶一詞以被沁水縣大部地區所公認使用,可見失奶一詞的生命力。

拒 借的故事.晚清時,端氏村舉子賈景德,字義如。才氣橫溢,滿腹錦繡。時逢大比之年,義如欲上京求名,怎奈家裕不寬,趕考所需費用,尚有許多不足。想要告借,而卻不是一般普通人家可以幫助的。當時榼山大雲寺僧人富可敵國,人稱沁水出東門第一家。於是義如冒昧前往相借。誰知僧人前後無眼,一怕義如京考不中,二怕往後追不回所借的銀兩,口稱家底微薄。不能相幫之託詞而拒之。義如並非仰人鼻息之輩,見無門,也不懇求,奮然拂袖空空而歸,有竇莊人姓常者,以商為業,雖無陶朱事業,也沒端木生意。小打小鬧,手頭也有許些積蓄,知義如為赴考資費不足,告借無門。心想義如天資聰明,滿腹經綸,必為治世之材。如因此丟失良機,其不埋沒人才,與國與民適為可惜。於是心生義念,想在義如遭困時期助其一膀,並有其它圖報之意。於是,親自找到義如相問短缺銀數,慷慨送上。義如也是血肉之軀,見此義公義舉,怎不感激萬非,千恩萬謝收下銀兩告別赴京。

義如赴京趕考,三篇文章縱橫經綸。考官閱之讚不絕口。紅筆一圈,金榜有名。義如考中進士,被放一任知縣,任前告假,衣錦還鄉,鄉間父老鞭炮相迎。各路鄉紳官宦,紛紛祝賀,賀禮紅包如流相送。義如榮歸鄉里,光宗耀祖。驚動四鄉。大雲寺僧人聞之,跌足稱悔不及。恰逢前一段陳才章流匪寓居榼山據守被剿,義如一紙控狀,告大雲寺僧人通匪,僧被逐出山門治罪,義如趁機將榼山眾多田產買下,成為沁東巨富。義如念常公當日救已燃眉之急,便與常公聯姻,願將其女配與常公之子九如,永結秦晉之好,並在竇莊擇地,修房建宅,作為嫁女賠送。這便是有模有樣,風格迥異的常家大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