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革囊星蟲

Phascolosomatidea:革囊星蟲綱 Phascolosomatidae:革囊星蟲科 Phascolosoma:革囊星蟲屬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Sipuncula:星蟲動物門 - Phascolosomatidea:革囊星蟲綱 - Phascolosomatiformes:革囊星蟲目 - Phascolosomatidae:革囊星蟲科 - Phascolosoma:革囊星蟲屬 - Phascolosoma:革囊亞屬
學名: Phascolosoma varians Keferstein,1865
中文名: 變異革囊星蟲
中文拼音: BiànYìGéNángXīngChóng
分類等級:
原始屬名 Phascolosoma
模式標本產地 西印度群島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形態特徵

體長30mm,吻部超過體長,生有棕色橫斑,頂端有短小觸手20個。體色棕黃,皮膚乳突棕色,分布在吻基部和體末端的乳突呈錐形隆起。體中部乳突扁平,高與寬近相等,為0.09—0.1Omm,由許多小型的角質板組成,角質板同大,排列密集。吻的前區約有吻鉤100環,排列整齊。每鉤黑色,高0.06mm,寬0.07mm,主齒中度後彎,副齒鈍圓,透明中溝前端尖細伸入主齒,中部增寬,後又縮小,再向下逐漸增寬,直通底部,約占鉤基部的1/2。鉤環間乳突由3—4塊角質板組成,頂端生有小齒。吻後區鉤環較分散不完整,數目近100環,並有乳突混雜生長。
縱肌層分離成束,有分支,體中部為20束,後部約30束。環肌層連續。收吻肌2對:腹對長,在體的中下部,始自3一8縱肌束;背對在腹對前4mm處,始自6—9縱肌束。紡錘肌起於肛門前方體壁,末端固著。翼狀肌寬大,連線著直腸末端。固腸肌1條,較粗短,在背收吻肌的前方,始自左側第1縱肌束,末端分叉,粗支連線最後1個腸螺旋,細支連線食道後部(此分支不易觀察)。腸螺旋15—18轉。普利氏管簡單,無細管。直腸盲囊白色,囊狀,著生在倒數第2個腸螺旋的內側。腎管l對,黃棕色,是體長的1/3,後1/2游離,腎孔高出肛門2mm,在3—4縱肌束間開口。腦神經節有1對明顯的眼點。

生境

本種可能是環熱帶種。棲潮間帶至水深20 m,穴居在珊瑚礁石之中。

分類討論

本種形態變異比較大,現將有關作者的描述作以下比較(見下表)。本種的明顯特徵是:
(1) 皮膚乳突較扁平,角質板小,同等大小,數目甚多,排列密接。
(2) 吻部鉤環分2區生長。
(3) 吻鉤透明中溝底部擴大。
(4) 鉤環間乳突的角質板頂端生有明顯的小齒。

標本採集記錄

海南島鹿回頭,東洲島(Chen,1963)。海南島:81-017-1:1個,1981.Ⅻ.2,西洲島。西沙群島:83-020:1個,1983.Ⅳ.7,趙述島;83-044:2個,1983.Ⅳ.26,甘泉島;83-046:1個,1983.Ⅳ.29,永興島。以上標本均由李鳳魯採集。

分布

富納富提島,中南半島,東非,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
海南島、台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