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仕彥

譙仕彥

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副主任、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營養系主任。社會兼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飼料工業協會飼料添加劑委員會常務委員,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姓 名:譙仕彥 性 別:

出生年月:1963.4.13

籍 貫:四川閬中

專 業: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

職 稱:教授 博導

職 務:

最後學位畢業學校:博士、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後:加拿大Saskachewan大學畜牧系

工作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動科院

自1989年以來,一直從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的研究、教學與技術轉移工作、工程支持和人才培養工作多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體-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團體的主要成員之一。近五年來,主持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農業部農業科技跨越計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或部門科研課題,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其中第1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40多篇。

獲得科技獎勵

200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6: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04:中組部、人事部、中國科協“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0: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自然科學類)

1999: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主要研究方向:豬的營養與飼料

主持主要項目

主持2010-2013 發酵乳酸桿菌調控新生仔豬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主持2009-2011 飼用N-氨甲醯谷氨酸(NCG)製備中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主持2009-2011 天蠶素抗菌肽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北京市重點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項目)

主持2009-2011 高粘附力發酵乳酸桿菌高技術產業示範工程(國家發改委綠色農用生物產品高技術產業化項目)

主持2009-2010 改進母豬繁殖性能的飼料技術集成與示範(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

主持2009-2010 生長育肥豬低蛋白日糧技術集成與示範(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項目)

主持2006-2010 動物營養需要及其動態模型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

主持2008-2010 外援乳酸桿菌調控豬胃腸道微生物及其影響肉品質的機制(國家973計畫項目子課題)

主持2006-2009 豬幾種必需胺基酸代謝規律及其影響腸道健康的機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主持2006-2009 畜禽營養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

主持2007-2009 腸膜蛋白粉生產中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主持2007-2008 飼用芽孢桿菌和乳酸桿菌生產工藝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計畫課題)

副主持 2008-2011 精氨酸調控新生仔豬腸道發育的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主要研究工作

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1、豬胺基酸營養需要與營養代謝:蘇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在腸道代謝的信號通路及其保護腸道健康的分子機制;支鏈胺基酸影響骨骼肌生長的分子機制;新型胺基酸生物效價評價(與長春大成集團合作,是該集團胺基酸套用技術研究的首席專家),在J. Nutr.、Amino Acids、Frontiers Biosci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2、豬低蛋白日糧配製技術及機理研究:豬低蛋白日糧的靜能體系研究;低蛋白日糧下的胺基酸需要量研究;低蛋白日糧與胴體品質研究;豬低蛋白日糧配製的技術體系研究。

3、豬飼料營養價值評定:1994-1997年對膨化全脂大豆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全面評價,並用放射自顯影技術研究了膨化全脂大豆對腸上皮細胞的周轉進行了深入研究。1998-1999年對活動尼龍袋技術評價豬飼料營養價值的方法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標準化程式,並用該方法對來自中國和加拿大的51個飼料的營養價值進行了評價,在Can. J. Anim. Sci., AJAS,J. Agricul. Food Sci. 等雜誌發表研究報告7篇。在此期間,分別對早秈稻、膨化雞肉粉、膨化油菜籽與豌豆混合物等新型飼料資源的營養價值進行了評定。受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的委託,2002年對中國過去10年間豬飼料營養價值評定的進展進行了總結。2009年對菜籽粕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分析總結。

4、豬營養需要研究:主要研究豬的能量和胺基酸需要量,包括表觀可消化和真可消化胺基酸需要量。曾主持翻譯NRC豬營養需要第十版,和我國其他營養工作者一道修訂了我國豬的飼養標準。

5、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適應於安全、有競爭力的畜產品生產的市場需求,安全高效飼料添加劑的開發是譙仕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開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微生物製劑的研究,包括外源有益微生物的選育、生物學特性、在腸道定殖以及對腸道免疫、形態、微生物調控的基礎研究,外源有益微生物菌種的發酵培養及其後處理工藝等生產工藝研究;目前選育了抗逆性強、產酸力和產酶能力高的乳酸桿菌、芽孢桿菌、乳酸芽孢桿菌等飼用微生物菌種,並正對飼用微生物菌種進行發酵培養工藝及後處理工藝的研究以及飼用微生物製劑的套用配套技術研究;二是抗菌肽的研究與開發,主要研究飼用抗菌肽發酵及後處理工藝技術、飼用抗菌肽作用機制、飼用抗菌肽檢測技術、飼用抗菌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根據抗菌肽的作用特點和畜禽養殖業、飼料業的需求特點進行抗菌肽製劑研究以及飼用抗菌肽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目前已成功開發出可產業化生產的天蠶素抗菌肽,並將該技術轉移給北京中農穎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三是飼用N-氨甲醯谷氨酸(NCG)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已經成功開發出飼用N-氨甲醯谷氨酸(NCG)的生產工藝,正在進行N-氨甲醯谷氨酸(NCG)的配套套用技術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