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濤[中國記者調查網創辦人]

一個合格的記者也應該是一個社會公平正義的捍衛者。——謝海濤十幾年前,農家子弟謝海濤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走進了新聞界,光榮的成為了一名記者。幾經坎坷,幾番打拚,謝海濤非但不避艱險、不懼權貴、不貪圖金錢,更用他手中的筆揭露醜惡、維護正義。而且,還用他的艱辛和汗水,執著與睿智打造了自己的媒體團隊,成為媒體界針砭時弊,關注社會民生,維護法制,捍衛正義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夢想是指引人生前進方向的燈塔
夢想,是指引人生前進方向的燈塔;道義,是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良知和擔當。——謝海濤太康位於豫東平原,是傳統農業大縣。歷史上的太康名人輩出,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更是光耀歷史的人物。八十年代初,河南太康縣一家普通謝姓農戶里,又迎來了一個呱呱墜地的男嬰,這就是謝家的長子謝海濤。小海濤自幼不但聰明好學而且個性豪爽仗義,是遠近聞名的孩子王,就算比他大幾歲的孩子都對他十分折服,小海濤也一直以俠客自居,周圍不管那個孩子受了欺負,他都要伸手相助。轉眼上了中學,少年謝海濤漸漸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慢慢懂得做一個狹義上的俠客是多么的不現實,他覺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自己就應該有更高的信念和追求,於是,他決心將來要做一個擁有“無冕之王”稱號的記者,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正如喬·貝利的名言:有了堅定的意志,就等於給雙腳添了一雙翅膀。有了遠大理想和抱負的謝海濤從此更加刻苦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九十年代末,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周口師範學院中文系。三年苦讀,讓他變得更加睿智和堅強。新舊世紀之交,初出茅廬的謝海濤如願以償地進入《周口日報》,成為一名年輕的新聞記者。在《周口日報》的那段日子裡,作為記者的謝海濤整日天南地北的跑,採訪、寫稿、發稿忙的不亦樂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儘管單位離家很近,父母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他幾回,有時連過年過節他也在外地出差,慈愛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兒子,卻只能通過電話對兒子噓寒問暖。而孝順的謝海濤又何嘗不想念慈祥和藹又體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為了工作也為了幫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勢群體,他只能在放下電話後獨自傷懷。謝海濤從事的都是一些深度報導,嫉惡如仇的性格讓他對那些違法亂紀、仗勢欺人的企業和個人毫不手軟,他手中的筆就像一柄利劍,往往刺的那些違法分子體無完膚,讓很多違法分子又恨又怕。很多被他揭露曝光的人更是對他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甚至有人揚言用一百萬買下謝海濤的人頭。謝海濤經常收到匿名的恐嚇信,甚至還收到過一顆染了血色的子彈。但是謝海濤對此不屑一顧,依然戰鬥在新聞戰線的最前沿。一天傍晚下班後,謝海濤像往常一樣走出單位沿著馬路散步,這時他突然發現路旁停著的一輛無牌照的黑色轎車發瘋般的向自己撞來,出於本能,身手敏捷的謝海濤縱身跳到路邊半米多高的花壇里,黑轎車發出刺耳的馬達聲絕塵而去。而謝海濤因為倉促應付,也不小心扭傷了腳踝,就在他一瘸一拐的走回宿舍時,他的手機響了,一個公鴨嗓子的男人惡狠狠的威脅謝海濤:“以後再多管閒事,就沒有這么便宜!”,說完便掛了電話。儘管來自不同方面的威脅讓謝海濤防不勝防,然而,他心中做一個人民的記者、一個好記者的堅定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謝海濤激情滿懷地馳聘於新聞戰場之時,噩運悄然降臨到生活艱難的謝家。謝海濤尚處於盛年的父親在一次體檢中查處身患絕症,而且已經到了晚期,病魔無情的折磨著老父親,但是要強的父親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工作,居然的要求全家人隱瞞病情。直到後來,謝海濤意外的知道了老父親的狀況,他從幾千里之外風塵僕僕的趕了回來,望著身體羸弱的父親,謝海濤心如刀絞,淚水奪眶而出,心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愧疚。作為長子,謝海濤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陪著父親四處尋醫問藥,滿指望可以挽回父親的生命,可因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父親最終還是撒手人寰,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擔壓在了謝海濤的肩上。謝海濤跪在父親的遺像前望著尚未成年的兩個弟弟,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改變家庭的境況,要讓母親、姐弟們以及千千萬萬的社會弱勢群體過上好日子。父親走後,謝家生活愈發艱難,可是謝海濤矢志不渝,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了挑起家庭的重擔,他毅然來到舉目無親的北京,開始了一生中最艱苦的日子。初到北京,為了找工作,謝海濤幾乎每天都要跑上幾十公里的路去應聘,每到一家單位都要滿懷小心接受大小領導們的一系列面試和考核。晚上回來,腳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讓他時常徹夜無眠。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僅有的那點錢也花的所剩無幾,奔波勞累和營養不良使他變得面黃肌瘦。為了不讓家人知道他在北京過得如此艱辛,他每次和家人通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笑著說“在外面很好”,更多關心的倒是母親和弟弟們。謝海濤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樑,和一個“容下海”的胸懷的男人。轉眼身上的錢已經花光了,可是還沒找到一個合適的職位,迫於生活的重壓,酷愛新聞且做過記者的謝海濤不得不應聘於一家飯店做了一名服務生。後來他又做過環衛工人、建築小工和飛機票業務員等多種工作。微薄的薪水使謝海濤恨不能將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為節省開支,多攢一些錢寄回去補貼家用,北漂的日子裡,他甚至沒有吃過一頓早餐。儘管如此節儉,生活依然捉襟見肘。有一次,謝海濤的房租錢拖欠了好幾個月,房東幾次催討,甚至聲色俱厲。秉性高傲的他實在沒有勇氣去面對房東,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後來實在沒辦法,還是鄭州的朋友楊再斌匯錢給他,才勉強對付過去。那時,謝海濤幾乎每天都吃著白水麵條,但他依然咬牙堅持,固守著一個新聞人特有的信念。艱難的打工生涯本來就讓謝海濤十分窘迫,沒想到磨難也接踵而來。就在謝海濤為生活、工作焦頭爛額之時,遠在家鄉上高中的二弟又出事了。二弟本來在學校品學兼優,是學校的學習尖子,可是在高考時二弟因為家境的貧窮而致心理壓力過大,居然意外的名落孫山。失落的打擊讓二弟產生了嚴重的精神障礙,儘管謝海濤多次帶他四處求診,但是病情依舊是時好時壞,每當二弟清醒時,就會因為拖累了家人而內疚。那天,二弟給母親留下一封信,大致內容是要幫哥哥掙錢養家,不掙到錢就不回家的話,從此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訊。近十年了,謝海濤每每想起都淚流滿面,他自責自己這個大哥沒做好,沒照顧好弟弟,這也成為他今生最大的心結。失去兄弟的打擊還未使他平復內心的傷痛,謝海濤深愛的女友又提出了分手,決絕地離開了謝海濤。事業再難,謝海濤不懼怕,扛得住。可是兄弟失蹤和女友的絕情,確實對年輕的他打擊不小,謝海濤有點接受不了現實,仿佛心靈的支柱轟然倒塌一般。他病倒了,孤獨的躺在小小的出租房裡幾天沒吃東西,他不知道以後的路該怎樣走,不知道自己的信念還能不能再堅持下去。就在這時,王克勤(被譽為“中國第一揭黑記者”)給他發了條簡訊:“好兄弟,咬緊牙關堅持前行!”作為懷揣新聞夢想的年輕人,王克勤是謝海濤的前輩,更是兄長,他的鼓勵至今讓謝海濤心懷感激,也正是這份鼓勵讓謝海濤的事業之舟重新揚帆起航。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時間裡,謝海濤飽嘗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許是他對事業的執著和虔誠感動了上蒼,幸運女神終於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獲得進入中央黨校學習的珍貴機會,從而成為《市縣領導》月刊的一名編輯,重新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
開創,讓理想遠航
記者是讀者與事實之間的橋樑。客觀公正的記錄、報導、社會時政、新聞事件,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事實的真相是記者的天職。——謝海濤憑藉自身的新聞業務能力和鍥而不捨的事業追求,謝海濤先後被聘請到《檢察日報》和《中華新聞報》等國家級媒體從事記者、編輯或領導工作。懷著對新聞事業無比的熱愛和激情,正義感和使命感,謝海濤時刻關注著基層大眾的疾苦和切身利益,關注著國家前途命運、經濟建設及廉政法制進程。尤其是在突發和重大新聞事件的調查追蹤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2004年,謝海濤發現,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一些社會問題日漸尖銳,矛盾不斷凸顯,侵害民眾利益、敗壞政府形象等事件越來越多,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各種利益幫派及黑惡勢力。因此,由一些社會深層次問題矛盾所引發的惡性事件不斷增多、升級,甚至到了“觸目驚心和白熾化”的程度,基層民眾上訪維權,各類群體惡性事件成為制約社會穩定的因素,使得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深為憂慮。同時,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也越加迫切和沉重。特別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常年活躍在基層事故、事件採訪報導一線的新聞記者,他們的人身安全和正常權益時常受到不法侵害。威脅恐嚇、毆打、甚至報復剝奪記者生命的事件時有發生,許多優秀記者倒在了新聞採訪的第一線。新聞從業者的艱險境地和日益殘酷的現實使謝海濤陷入苦苦的思索,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使廣大新聞同仁更好的為國家分憂,為百姓維權呢?年輕的謝海濤帶著這種強烈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在廣大新聞同仁的支持和呼聲中,在領導、新聞前輩及相關法律專家、國家記協主管領導部門的協助支持下,大膽地邁出了拓展人生事業的第一步,創辦國內首家《中國維權記者觀察網》(後更名為《中國記者調查網》)。創業是艱難的,謝海濤必須自籌經費,可是,尚在事業起步之中的謝海濤自己根本沒有多少積蓄。為了追求崇高的新聞理想,為了給新聞同仁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謝海濤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同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為謝海濤解決了經費問題。謝海濤用真情搭建起新聞同仁依法行使輿論監督職能和業務交流的平台,成立“記者之家”和“業餘記者工會”,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新聞采寫團隊。多年來,謝海濤和他的同事們獨家采寫、披露了《公開的偷排:湖北楚源化工集團假環保真排污調查》、《一位“軍嫂”的控訴:寧安市公安局15萬元擺平“優秀士兵”丈夫被警察打死案》、《河南省息縣全縣教師工資被教育局截留的調查》.《中國人壽異地“變臉”消費者怎能識別》、《神秘的2003110203批號疫苗一特殊腮腺炎患者的異常遭遇》、《優等生亡體“傷痕累累”淮陽一高“11.25”事件真相調查》、《河南柘城:在用暴力上演跑馬圈地》、《追憶全國人大代表王維忠》、《河北省欒城縣新民居建設“失信於民”責在何方?》、《海南高爾夫雇凶報復血案三年遭擱淺》、《湖南鳳凰老縣長“58問”為民請命反坐大牢》《河南太康:“菩薩媳婦”陳桂芹》、《禍從天降我要賣腎救兄》等數百篇廣大讀者膾炙人口的新聞作品,並多次獲獎,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和讚譽。謝海濤和他的《中國記者調查網》積極充當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發揮“下情上達”的橋樑紐帶,為社會社會公平正義鼓與呼。在長達八個春秋的創業歲月里,網路新聞事業舉步維艱,但謝海濤和他的團隊始終恪守著新聞記者的宗旨與良知。在他的帶領下,全體同志以對國家前途命運高度關注的立場為出發點,為改進民生疾呼奔走、嫉惡揚善、抨擊時弊,客觀公正的捕捉、及時深入地追蹤報導獨家新聞事件。2007年,謝海濤為了揭開華中某縣的一個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險深入虎穴。結果引起當地某些官員和開發商的強烈不滿,甚至打來威脅電話。對此,謝海濤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說“既然選擇了新聞之路,那么就要為捍衛正義而鬥爭,做為一名記者,最重要的職業操守就是實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堅信黑惡勢力終究是壓不倒正義的,即便因為揭黑被黑惡勢力所害,那他也無怨無悔。2008年1月,遼寧省西豐縣縣委書記張志國派人進北京抓記者朱文娜事件發生後,謝海濤於第一時間跟朋友們一道組織法學專家及主流媒體共同探討此惡性事件及有關“誹謗罪”等法律問題,為後來事件的解決給予了很大支持,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最近幾年,謝海濤和他的團隊更加廣泛地參與多個影響深遠的新聞調查。他個人也經常參與各種研討會,且儘量擠出時間從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甚至積極參與家鄉太康縣的招商引資,由於業績突出,所以得到了當地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肯定,並為鄉里鄉親交口稱讚。
做社會正義和道德的捍衛者
無論是崇高還是平凡,我們團隊永遠不變的核心宗旨就是做社會正義和道德的捍衛者——謝海濤如今謝海濤已經是著名的深度調查記者,他和他的團隊從創建至今已經走過了八個春秋,八年的風風雨雨。謝海濤被眾多上訪者譽為“中國弱勢群體的守護神”,而《中國記者調查網》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隨之不斷得到提升和穩固,成為各級領導機關的自省自查和發現問題、解決幹部民眾及社會矛盾的輿論監督媒介平台。同時,也成為對廣大基層幹部民眾進行政策法規、思想道德教育的網路宣傳園地。2005年,謝海濤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幫助浙江一家民營企業討說法,可是因為案情重大,並且背景極為複雜,對手多方施壓並試圖打擊報復。謝海濤臨危不懼,6次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杭州調查取證,多次上書“中南海”,歷經千辛最終得到中央領導的關注和督辦,為弱者平冤昭雪爭得了權益。2011年,謝海濤派記者兩下湖南湘西,獨家披露了鳳凰縣為民請命的老縣長龍保榮被陷害一案,令少數利益團伙、腐敗分子和社會惡勢力殘渣餘孽聞風喪膽,起到了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作用。多年來,謝海濤的《中國記者調查網》儼然就是國家信訪局,他和同事們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反映情況的百姓,信箱里每天收到的投訴郵件數百封。謝海濤說:“無論是崇高還是平凡,我們團隊永遠不變的核心宗旨就是做社會正義和道德的捍衛者。”在長達八個春秋的創業歲月里,《中國記者調查網》挖出了一些有較大影響的大要案件,揪出了部分民憤極大、嚴重影響黨和國家利益的腐敗分子,令廣大人民民眾拍手稱快。《中國記者調查網》作為公益性網路新聞媒體,吸納了一大批來自於祖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這些同仁大都有一定知名度,都是德才兼備、勇於奉獻犧牲和承擔社會道義的新聞撰稿人、資深新聞調查人。謝海濤帶領他的優秀團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聞戰場上,經歷了無數次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但他們始終沒有被擊垮,反而越挫越強!如今,《中國記者調查網》已經受到國內外數十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並與多家新聞、司法單位達成合作意向。澳大利亞新聞台、新加坡電視台、香港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相繼採訪報導了謝海濤和他的維權團隊。謝海濤和他的團隊以弘揚民主法制,維護公平正義,關注百姓生活,反映真實民意,深入調查研究,促進國富民強為己任,充分運用新聞調查手段和方式,及時、客觀、公正報導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成為加強民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新聞宣傳陣地之一。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著,也許不久的將來,這支朝氣蓬勃的新聞隊伍就是中華民族新聞事業的“中流砥柱”。我們期待並祝願,這一天早日到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