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某甲

退,家人得屍,將舁瘞之[2]。 舁,抬,扛。 獄,訟案。

簡介

篇目:諸城某甲
出自: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

原文

學師孫景夏先生言[1]:其邑中某甲者,值流寇亂,被殺,首墜胸前。寇 退,家人得屍,將舁瘞之[2]。聞其氣縷縷然[3];審視之,咽不斷者盈指。 遂扶其頭,荷之以歸。經一晝夜始呻,以匕箸稍稍哺飲食,半年竟愈。又十 餘年,與二三人聚談,或作一解頤語[4],眾為堂[5]。甲亦鼓掌。一俯仰間, 刀痕暴裂,頭墮血流,共視之,氣已絕矣。父訟笑者。眾斂金賂之,又葬甲,乃解。 異史氏曰:“一笑頭落,此千古第一大笑也。頸連一線而不死,直待十年後成一笑獄[6],豈非二三鄰人負債前生者耶!”

注釋

[1]學師孫景夏:孫瑚,字景夏,山東諸城人。舉人。康熙四年任淄川縣 儒學教諭。後升任鰲山衛教授,涇縣知縣。見《淄川縣誌》四。
[2]舁瘞(yú yì魚義)之:抬屍埋葬。舁,抬,扛。
[3]縷縷然:形容呼吸細弱,不絕如縷。
[4]解頤語:逗笑的話。解頤,破顏為笑。
[5]堂:又作“鬨堂”:謂合座大笑。
[6]笑獄:由玩笑造成的訟案。獄,訟案。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2]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