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法之弊

《論刑法之弊》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論刑法之弊,升法科選法吏

問:今之法,貞觀之法,今之官,貞觀之官,昔何為而太和,今何為而未理?事同效異,其故何哉?將刑法不便於時耶,抑官吏不得其人耶?

臣伏以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何乃用於昔而俗以寧壹,行於今而人未休和?臣以為非刑法不便於時,是官吏不循其法也。此由朝廷輕法科,賤法吏,故應其科與補其吏者,率非君子也,甚多小人也。葢刑者,君子行之,則誠信而簡易,簡易則人安;小人習之,則詐偽而滋彰,滋彰則俗弊。此所以刑一而用二,法同而理殊者也。矧又律令塵蠹於棧閣,制敕堆盈於案幾,官不遍睹,法無定科。今則條理輕重之文,盡詢於法直,是使國家生殺之柄,假在於小人。小人之心,孰不可忍,至有黷貨賄者矣,有怙親愛者矣,有陷讎怨者矣,有畏權豪者矣,有欺賤弱者矣。是以重輕加減,隨其喜怒,出入比附,由乎愛憎,官不察其所由,人不知其所避。若然,則雖有貞觀之法,茍無貞觀之吏,欲其刑善,無乃難乎?陛下誠欲申明舊章,剗革前弊,則在乎高其科重其吏而已。臣謹按漢制,以四科辟士,其三曰:“明習律令,足以決狐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者,辟而用之。”伏惟陛下懸法學為上科,則應之者必俊乂也;升法直為清列,則授之者必賢良也。然後考其能,獎其善,明察守文者擢為御史,欽恤用情者遷為法官。如此,則仁恕之誠,廉平之氣,不散於簡牘之間矣;掊刻之心,舞文之弊,不生於刀筆之下矣。與夫愚詐小吏,竊而弄之者,功相萬也。臣又聞管仲奪伯氏之邑,沒無怨言;季羔刖門者之足,亡而獲宥;孔明黜廖立之位,死而垂泣。三子者,可謂能用刑矣。臣伏思之,亦何代無其人哉,在乎求而用之,考而獎之而已。伏惟陛下再三察焉。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