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恕我永久缺席

請恕我永久缺席

19世紀30年代出生的狄金森有著一個富裕的家庭,因此也有著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一如她自己所說:“我安安靜靜地活著,只為了書冊,因為沒有一個舞台,能讓我扮演自己的戲。 總之,她放棄了成婚的想法,也不再可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

基本信息

書 名:請恕我永久缺席
請恕我永久缺席

作 者:祈莫昕 編著
上架建議:名人傳記
出 版 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 S B N:978-7-212-06492-1
出版時間:2013-07-01
頁  數:28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定 價:29.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輯錄了60位世界名人的墓志銘,通過這些個性非常的文字,彰顯他們曾影響世界重要進程的不凡生命意義。其中,不僅涵蓋了馬克思、盧梭、富蘭克林、傑弗遜等著名政治家,還有伏爾泰、司湯達、雨果等文學巨擘,更有蕭邦、貝多芬等藝術大師。
我們每個人都是珍貴的,但是,大多數時間我們處於煩躁、忙碌的生活,忽略了人生的意義而意識不到這一點,直到我們開始認真思考、面對死亡……在這些名人的故事中,讀者不僅可以感受逝去名人波瀾壯闊的人生、找尋他們成就自己的原因和動力、體會那一串串墓志銘背後別樣的人生。
還可以通過古往今來的品評,探尋自我好好地活著的意義,學會更加珍惜善良的自己,珍惜溫暖的朋友,珍惜這個時常善意的世界,給我們迷茫的人生找到指引的方向,這也是本書所要表達的主旨。

圖書目錄

前言
揮斥方遒的身影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
拉美西斯二世
亞伯拉罕·林肯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馬丁·路德·金
喬治·華盛頓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夏爾·戴高樂
托馬斯·傑弗遜
一支筆一個世界
蕭伯納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司湯達
馬克·吐溫
列夫·托爾斯泰
維克多·雨果
查爾斯·狄更斯
小仲馬
埃德加·愛倫·坡
喬納森·斯威夫特
維吉尼亞·伍爾夫
威廉·莎士比亞
人生如夢如幻
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
約翰·濟慈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西爾維婭·普拉斯
伏爾泰
錢拉·德·奈瓦爾
沃爾特·惠特曼
蘇利·普呂多姆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歐里庇得斯
珀西·比希·雪萊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傳遞光的使者
拉斐爾·聖齊奧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瑪麗蓮·夢露
保羅·紐曼
弗朗茨·舒伯特
阿里斯托芬
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
他們推動世界
雅各布·伯努利
阿基米德
艾薩克·牛頓
班傑明·富蘭克林
路易·巴斯德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
科林·麥克勞林
野口英世
帕拉塞爾蘇斯
第谷·布拉赫
約翰尼斯·克卜勒
列文虎克
沒人該被遺忘
讓·雅克·盧梭
伊曼努爾·康德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阿爾·卡彭
阿凡提
大衛·奧格威
讓·亨利·迪南
伯特蘭·羅素

作者簡介

祈莫昕,畢業於煙臺大學,知名撰稿人。
曾在《環球》《風光旅遊》《今日民族》等旅遊、民俗雜誌上發表文章數篇。著有《男人的幸福力》《時尚辣媽養成記》《每天讀點趣味心理學》《沒什麼搞不定》《每天懂一點愛情心理學》《每天學一點神奇催眠術》等書。

銘文摘錄

他用自己的一生追求著公平與正義 / 馬丁·路德·金
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 濟慈
他曾經活著、愛過、寫過 / 司湯達
我和這個世界有過情人般的爭吵 / 羅伯特·弗羅斯特
星空閃爍,我心依然 / 康德

編輯推薦

只有認真思考死亡的時候,我們才會更好地活著!最激盪的文字,最創意的點評,透盡人世悲歡,還原生命本真!

精彩欣賞

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孤獨是迷人的
回話
“我從未看過荒原,我從未看過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濤巨浪。我從未與上帝交談,也不曾拜訪過天堂,可我好像已經通過檢查,一定會到那個地方。”
孤獨是迷人的
誰也沒有如她一般體會過孤獨,但誰也無法如她一般享受孤獨。她就像是被這個世界遺棄的孩子一樣,閉門謝客,獨自在寬大的房子裡生活了很多年。她活著的時候,像一個可有可無的影子,沒有多少人在乎她的感受,但當她死後,終於有人發現,她在無數個孤獨的夜晚用筆在紙上寫下的那些詩篇是當之無愧的曠世名作。
可惜,逝者已逝,誰也無法再了解到,當夜晚靜謐得只聽見筆尖在紙上摩擦出的唰唰聲時,我們孤獨的女詩人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是怎樣的心情。
19世紀30年代出生的狄金森有著一個富裕的家庭,因此也有著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她無須為溫飽困擾,也不用承受父母因為經濟壓力而爆發的莫名其妙的怨氣。但好景不長,多病的母親身體每況愈下,年少的狄金森就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工作,可是她與母親並不親近,在晚年的時候她曾回憶道:“我從未有過母親,我猜母親就是當你有煩惱的時候可以急切地尋求幫助的人。”當母親狀況有所好轉,她們即刻顯得陌生起來,只有母親像個孩子一樣需要照顧的時候,狄金森才能體會到親情。
在親人那血濃於水的關係中,狄金森給自己打上了死結,她終身未育,顯然也無法理解“養兒才知父母恩”的道理。
對於父親,她始終懷有複雜的情感,重男輕女的父親偏愛她的哥哥奧斯汀,這曾讓狄金森十分嫉妒,年少的她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搶奪”這份寵愛,只好寄希望於文字,可惜她那遠比奧斯汀優秀的詩作並沒有引起父親的注意,這也導致了她和哥哥的關係一度很緊張。
但女孩對父親那與生俱來的眷戀卻深深“折磨”著狄金森。她想做到父親眼中的乖乖女,但這又和她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衝突,她無法將自己的想法完全暴露,只能克制著自己,越是壓抑,就越是焦慮。
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個性,一方面又神經質到極限,狄金森經常顯得煩躁不安。她沒有什麼交心的同齡人,和父母的距離又忽遠忽近,外表光鮮的她內心卻像是一隻溺水的貓,等待著一場奮不顧身的拯救。
曾經,她以為這種拯救叫作愛情。
25歲那年,狄金森愛上了一位牧師,可惜那位有婦之夫給不了她任何承諾和保障,瘋狂的愛欲無法宣洩,狄金森只能將刻骨柔情化作文字,不厭其煩地給牧師寫信。求而不得的熱情點燃了狄金森自己,愛有多深,疼痛就有多深。內心無數次痛苦掙扎以後,狄金森只能選擇隱藏,隱藏了愛情,也隱藏了自己。
這一時期,在父親的律師事務所任職的青年律師本明傑·牛頓曾經給了她很大的幫助,牛頓經常指導她應該去讀寫什麼書以及怎樣去讀書,一點點地啟發了她對自然和世界的認知以及對天性美的崇拜,可以說,本明傑·牛頓是對青年時代的狄金森影響最為深刻的一個人。
因為我有我的舞台
狄金森居住的地方曾經易主,後在父親的努力下又回到了狄金森家族的手中,在房屋的東面有一個小小的溫室,她在這裡種了許多冬天也能夠開花的植物,在房間的窗子邊安放了一張小書桌,從27歲開始,她就獨自蜷縮在這裡,與世隔絕。每天的生活就是養花、記日記和寫詩。在這裡,她以驚人的創作力給世間留下了1800多首詩作,只可惜在她活著的時候,並沒有人懂得欣賞。
一如她自己所說:“我安安靜靜地活著,只為了書冊,因為沒有一個舞台,能讓我扮演自己的戲。不過思想本身就是自己的舞台,也定義著自己的存在。記錄一個就等於同時記錄了另一個,就像將開得最美的鮮花夾在書頁中一樣。”
因為她幽然獨居且終身未嫁的生活,後人都稱她為“艾莫斯特女尼”。
32歲那年,狄金森曾經寫信求教於著名評論家托馬斯·溫特沃斯·希金森。但希金森顯然不具備伯樂的潛質,在看了狄金森的詩作之後,他給出了含蓄的建議“推遲發表”。對自己毫無自信的狄金森果然遵照了前輩的意見,一直將發表的日期推遲到了死後……
她的一生其實都活在糾結當中,長久以來,狄金森都努力地在心中確定上帝的存在,但越是努力就越表現出她的懷疑,這些矛盾的思想在她的詩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堂是個醫生嗎?
他們說他能治病。
但死後的醫藥
是無用的。
天堂是個財源嗎?
他們說起我們欠的債。
可那談判
我沒有參加。
一方面,她無法完全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但她更無法拋棄上帝,這就導致了她絕對信仰的缺失。在當今,無信仰的人照樣活得很好,但在狄金森的那個年代,沒有信仰,很難得到內心的安寧,周圍的人也會將其視作異類,似乎滿含危險。
但其實,她已經是一個異類了。信仰折磨著她,更加重了她的焦慮,最後終於演變成了神經症。
1878年,狄金森再次邂逅愛情,與父親的同事洛德法官的親密關係讓她喜上眉梢,儘管這一年她已經47歲,而洛德法官已經65歲了。但愛情無年齡,無界限,他們依然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初戀般的驚喜和期待。
洛德向狄金森提出了求婚,矛盾的狄金森卻選擇了拒絕。也許是人老珠黃的慘澹讓她無法完全放開自己,也或者是她實在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獨立去適應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因為她自小就眼見母親在父親面前低眉順眼、毫無保留地付出,卻完全得不到尊重的悲劇人生,這讓她感到恐懼。總之,她放棄了成婚的想法,也不再可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
可是,得不到的終究渴望,別人的悲劇始終只是別人書寫的,也許放在自己身上會不一樣,狄金森對婚姻不是沒有憧憬,她在拒絕了洛德之後,又滿懷糾結地以古詩的形式寫了一首不尋常的詩,站在一個新娘的角度表達了成為某個人的新娘,擁有這個人並且深深愛著他的渴望,這是她對愛的追求。
她就是這么一個矛盾的人,對待家庭如此,對待婚姻如此,對待宗教如此,對待死亡亦如此。
在她的詩作中,有著引人注目的死亡,這些都來自她並不廣闊的人際空間,親人友鄰的辭世對她而言不是萬分之幾的機率而是十分之幾,因為她一共就認識這么些人。看得多了,連她自己都覺得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既然生是開始,就必然要以死來結束。
但穿插在這些死亡氣息中的,卻是她對生活的熱愛,自然界中每一點滴生命的活力都能引起她的共鳴,她不畏死,卻更眷戀生活。
1886年5月,狄金森在她幽閉了三十多年的房子中告別了人世。這個時候的她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死於腎臟疾病的老婦人。
幾年後,妹妹從她的住處翻出了一個上了鎖的箱子,打開一看,裡面是一疊疊堆放整齊的詩稿,妹妹認得出她的筆跡,卻不知道這是她一生思想精華的結晶,但好在妹妹堅定地認為,這些詩稿一定能夠出版。
狄金森果然紅了,先是在美國,遂而蔓延到全世界,到了1896年,她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女詩人。但這一切身後名,她又怎會看得到?一如她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墓志銘所說:“回話。”
不知道她的一生,究竟在等著誰給她回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