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民國

話說民國

是由韓文寧、劉曉寧編著的一部關於描述中國近現代史的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將真實感人的歷史細節告訴讀者

中華民國史是離我們“既近又遠”的歷史,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而極其獨特的時代。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對這段歷史總是無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多少有霧裡看花的感覺。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國史,還是一段朦朧或臉譜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國演義》,讓千千萬萬的人對三國的歷史津津樂道,可也讓千千萬萬的人誤解了三國的歷史。這就給民國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以真誠客觀的態度表述歷史,怎樣讓讀者以濃厚的興趣關注真實的民國史?

鳳凰出版社最新奉獻給讀者的《話說民國》(上下冊)很好地回答了上述問題。這是兩本圖文並茂、設計精美,用真實的細節,以故事的形式編寫的,可讀性很強的民國歷史書。它真實刻錄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在寫作中充滿了細節和多元的視角,正是這些元素讓民國的歷史生動起來,讓那個時代的人物鮮活起來,將民國史的骨架填補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兩位資深的民國史研究者本著對民國史的敬意和真誠,希望說一點真話,呈現一些真相,將真實的、感人的歷史細節告訴讀者,希望讀者知道一些民國真正的歷史。本書記人敘事不渲染、如實敘述,語態平和,決非正襟危坐的學術論著,而是行文輕鬆的歷史隨筆。需要強調的是,它的生動可看,它的引人入勝,是建立在嚴肅的史學研究基礎上的。如在《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一篇中 ,作者針對通行的所謂“九一八”當夜,蔣介石曾多次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電令這個定論,根據對大量的史料、以及對張學良的晚年訪談和美國斯坦佛大學胡佛研究室新近公布的《蔣介石日記》的爬梳研究,告訴讀者這樣幾點事實,一、從9月18日起蔣介石就離開了南京到達了南昌,20日才離開南昌,於22日下午才返回南京。二、蔣介石是在9月19日才從南京和上海方面獲悉九一八事變發生。事實上,上海、南京的報紙,也只是在19日才報導了日軍攻襲瀋陽的訊息。三、蔣介石得知這一事變後,他在日記中記下的心情是:“雪恥”,“余所恃者惟一片愛國心,此時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儘管蔣介石當時也有軟弱的一面,如幻想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幫助中國,制裁日本;日記中表白的也大於他實際的行動,但應該無不實造作之詞,顯然與許多教科書中沿用的蔣介石曾多次電令張學良不準抵抗、任由日軍為所欲為的說法大相逕庭。《話說民國》,確有“話說”的生動曲折,卻沒有一丁點戲說的成分。

《話說民國》共有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為止的中華民國史,按年代鋪排,對民國的歷史進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擷取歷史事件的精彩片斷,選取民國人物的傳神花絮,以人物引出歷史事件,在歷史事件中展現人物的風骨。一系列湮滅在歷史深處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溫潤的筆墨中重獲生命,讓人們得以重見那些側影。作者不僅真實立體地記錄人物事件的各個方面,而且大量運用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力圖讓讀者看到歷史事件和人物以前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大家都知道吳佩孚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之一,手染血腥。可是本書還展示了他堅守民族立場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會時吳佩孚曾多次通電反對簽訂有損於中國利益的和約,支持學生運動,並表示願為祖國“敢效前驅”;在後來,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誘和威逼,在民族大義問題上毫不動搖。再如,《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一篇中,告訴讀者的是蔣介石要江山更要美人,蔣宋聯姻,雖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但蔣宋結婚後,雙方的真情實感日益濃烈,每每在蔣介石遇到重大危難之時,都會看到宋美齡的身影。無論是西安事變,還是赴美求援,宋美齡都會挺身而出,為夫君分憂解難。至於日常的細微之處,更時時流露出雙方的真情和愛意,宋美齡常陪蔣介石尋視各地,蔣介石每次同外國公使相會,她都充任翻譯。她還為蔣介石保管機密檔案,處理要務,並且每天閱讀英文報刊,摘錄重要信息,供蔣介石決策時參考。特別是八年抗戰中,宋美齡給了蔣介石莫大的鼓勵和支持,蔣宋是一對真正意義上的患難夫妻。

由於政治的、黨派的、階級的種種因素的影響,並不是所有的民國史讀物都能客觀公允地講述民國史。《話說民國》的著者則是以一種責任和誠意,力圖為民國史留存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在他們語態平和的敘述中,分明飽含著對波瀾壯闊、斑斕多致的民國歷史的熱愛和尊重,並試圖通過他們的敘述,將這種感情傳達給讀者。本書的編排還處處體現著編者、作者的匠心。全書每篇的標題大都耐人尋味,標題之下再設定導語,不僅是對該篇內容的概括,更是設定了一個懸念。例如,當讀者讀到這樣的標題“虎賁萬歲”和這樣的導語“一向以寫愛情小說見長的作家張恨水,卻有一部以抗戰中真人真事為題材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時候,必然會對這部小說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被作者帶入到1943年常德會戰那慘烈悲壯的歷史場景中,感受中國軍人氣壯山河、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正是這種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的編寫方式,使得現代社會的普通讀者都可以輕鬆地從這本書里進入民國的天地,從而感悟歷史、感悟人生。

《話說民國》的另一個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歷史照片。上下兩冊總計編排了與內容緊密相關的老照片1643幅。本書的照片,非常好地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雅指的是製作水平的專業化,俗指的是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本書的老照片多為一般讀者所未見,而且清晰度和觀賞性都比較高,是歷史細節的直觀呈現,相信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陳曉清

本書看點:

圖文本《話說民國》(上下冊)力圖真實刻錄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少有主觀評價之語,多以真實感人的歷史細節呈現。對待民國人物,無論功過是非,皆秉筆直書,並大量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諸如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最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及宋子文檔案,告訴讀者歷史真相中他們的人生軌跡。全書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的民國歷史,按年代鋪排,對民國的歷史進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沒在歷史煙塵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溫潤的筆墨中重獲生命。以編年體的方式鋪展,以故事的形式敘述。標題與導語結合,標題以點晴之筆,瞬間打動讀者;導語帶出懸念,引人入勝。編排匠心獨運,在一般圖文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滿氣勢,極具衝擊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餘韻繞樑之意;頁內補白,策應正文,增加閱讀興趣,延長閱讀效果。裝幀更具視覺衝擊力,以民國藍為基調,採用夾層書袋式,通過使用特殊紙質凸顯民國的質感和舊感;匯聚了1600餘幅老照片,其中不少為讀者所稀見。

讀者對象: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及對民國史感興趣者。

內容簡介

鳳凰出版社圖文本《話說民國》(上下冊)開創了國內民國史類圖書的先河。兩位資深的民國史研究者力圖真實刻錄民國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少有主觀評價之語,多以真實感人的歷史細節呈現。對待民國人物,無論功過是非,皆秉筆直書,並大量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諸如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最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及宋子文檔案,告訴讀者歷史真相中他們的人生軌跡。全書近200個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職至1949年蔣介石黯然離別大陸的民國歷史,按年代鋪排,對民國的歷史進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沒在歷史煙塵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溫潤的筆墨中重獲生命。以編年體的方式鋪展,以故事的形式敘述。標題與導語結合,標題以點晴之筆,瞬間打動讀者;導語帶出懸念,引人入勝。編排匠心獨運,在一般圖文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滿氣勢,極具衝擊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餘韻繞樑之意;頁內補白,策應正文,增加閱讀興趣,延長閱讀效果。裝幀更具視覺衝擊力,以民國藍為基調,採用夾層書袋式,通過使用特殊紙質凸顯民國的質感和舊感;匯聚了1600餘幅老照片,其中不少為讀者所稀見。

作者簡介

韓文寧,南京大學歷史系副研究館員,多年從事中華民國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見證1945:戰區大受降》、《見證1945:審判日本戰犯》、《蔣家王朝之二:台灣風雨》、《偽府群奸:汪精衛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話》、《吳地文史學家》等書;主編《玄武名人史話》(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副主編)。另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有關民國史文章150多篇。

劉曉寧,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副館長。著有:《國共兩黨關係史》、《無為而治的國府元首——林森傳》、《風雨滄桑總統府》、《平民總統孫中山》、《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圖冊)、 《總統府史話》、《民國官府史話》、《總統府探秘》、《見證1945——國府還都》、《總統府之謎》、《總統府》畫冊(舊影 今貌)、《蔣介石手令秘事》等書。

目錄

上冊

開國總統孫中山

定都之爭

同舟共濟

資產階級憲政的最初嘗試

舊桃換新符

漁父遇刺

飲鴆止渴

竭九死之身

八十三天皇帝夢

欺世盜名

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獨秀於林

總統與總理冰火難容

民國“海歸派”的科學之夢

以清正源

閻錫山這個不倒翁

老蔣終成黨政軍一號人物

兼容並蓄

魯迅的吶喊

與“德先生”和“賽先生”相擁

我把青春獻給你

談判幕後的淒楚

火燒趙家樓

渴望與開放

主權的回歸

豆腐公司引發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於無聲處聽驚雷

民國第一案

花錢買來的總統

國民黨煥然一新

將領的搖籃

紫禁城黯然失色

大愛無疆

“六不總理”段祺瑞

正說吳佩孚

濁浪

和為貴

金陵王氣的延續

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南京特別市市長一聲嘆息

跛足巨人張靜江

海上聞人杜月笙

知而行之的嘗試

梅程苟尚光耀舞台

從南腔北調到“異口同聲”

伴食宰相譚延闓

精英匯聚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弱國無外交

徒有其表的分

無價之寶的“龍骨”

與世界接軌

我們需要尊嚴

遮風避雨的林蔭大道

秘密之劍

奉安大典

力排雜牌保“中央”

政績平庸的江蘇省主席

浪跡洋場

尋找“北京人”的足跡

狂飆為誰而起

誰主沉浮

黑雲壓城城欲摧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蔡廷鍇將軍”牌香菸

鴻門宴

出師未捷身先死

期待的尷尬

行色匆匆的奧運首航

不過是一具政治玩偶

《小說月報》終刊之謎

國都遷洛

還我河山

“洗腦”在風景如畫中演繹

又一次反蔣嘗試

劃破長空的《雷雨》和不再沉寂的《子夜》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最早的娛樂明星

法是權力的奴婢

蔣介石的替罪羊

讓國人“脫胎換骨”的美麗神話

紫氣東來觀蒼穹

一個人和一張報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蔣介石逃過一劫

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

一本書讓世人知道長征

做明星的女人更難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一張紙幣行天下

簽字的沉重代價

一代大師的學術總結

民主的輓歌

我以我血薦軒轅

血紅雪白

機不可失

凝固的音符

慘澹經營的十年

開闢民族工業之路

出版業的豐碑

下冊

鐵蹄驚醒千年石獅

共赴國難

尋求外援

請授命為抗日前鋒

初戰告捷

國寶大遷徙

留得青山在

文脈的延續

統籌指揮正面戰場作戰

發號施令

偉哉,八百壯士

長江上的殊死一搏

藍天上的鷹

怒吼的江陰要塞

無奈的遷都

首都淪陷

南京獸行

抗戰的佳音

誅殺韓復榘

保衛大武漢

文丑武魅

七刺汪精衛

日本總領事館毒酒案

刀劈大漢奸

戰略相持

心理防線不垮

位列四強

長沙巋然不動

虎賁萬歲

遠征印緬

衡陽戰績永存

生命線

大後方的交通建設

同仇敵愾

相煎何太急

搏擊長空

迪克西使團赴延安

歷史已有定論

赫爾利背信棄義

印緬戰場上的四星戰將

中美、中英“合作所”

國葬

弦歌不輟

太平之夢

陳誠、何應欽角逐軍政部長

一個相對真實的宋子文

大國地位

花開花又落

一座豐碑

勇敢的女性

萬里長城永不倒

兩座里程碑

待到山花爛漫時

最後的鏖戰

踐踏國際公約的罪惡行徑

侵略者的末日

度盡劫波

中國戰區受降

班師南京

台灣回歸祖國

1945:收回香港、澳門未果

五子登科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中國審判戰犯

審判漢奸

陳公博的末日

繆斌被殺之謎

應邀赴渝

一抹曙光

國民政府還都

榮德生綁票案

將官哭靈

“制憲”後“行憲”

勵志社揭秘

中統局的最後瓦解

黃金風潮案

金圓券的崩潰

哀鴻之鳴

兩軍相遇勇者勝

海軍兩大將的傾軋

兵不血刃

相見時難別亦難

向著太陽飛去

蔣介石“捉放”龍雲

陳布雷、戴季陶之死

鐘山風雨起蒼黃

湯恩伯與長江江防

青年軍被殲

李宗仁“謀和”

府院之爭

占領總統府

政權架構

中研院院士的誕生

民國時期的7屆全國運動會

蔣介石在大陸最後的日子

媒體評論

書評:

走“進”民國 感悟真實

今天,人們最想知道未來,但被提及最多的,還是逝去的歷史。關注歷史,是國人特有的一種情結,於是我們看到了央視《百家講壇》的火爆,歷史以它從未有過的擴張之勢撲面而來,一時成為大眾閱讀的主流。這一成功的經驗,至少說明這樣的問題:一、歷史永遠將是一個不老的話題;二、學術大眾化,對於學術發展和普及歷史,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如果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分成兩段,帝王將相的封建社會是一段,而創建共和的民國則開啟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史值得關注。

囿於種種原因,儘管民國史離我們最近,關係最密切,但給我們的認知,卻有些模糊和不完整。無論是一些事實真相,還是一些人物形象,都算不上準確。在人們的腦海里,浮現出的是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歷史影象,常常有受騙之嫌,上當之感。尤其是一些歷史人物,至今還停留在一種非“神”既“鬼”的歷史評價體系中,始終難以成為真實的“人”。我們許多熟知的歷史人物,大抵都是這樣一張面孔。歷史一旦被演義,或者被格式化,就不能傳遞真實,就會被誤讀,甚至曲解。我們雖“近”於民國,卻未必“進”於民國,這使得人們得到的歷史信息,還是浮光掠影,淺層和表象的,很難收穫信史。

好在,人們的思想禁錮不斷被打破,觀念認知不斷得到更新,可以有機會矯正過去的不足,“重”寫歷史,清本正源。這無論對於出版社,還是對於歷史工作者,都有這樣的責任。

近日,鳳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圖文本《話說民國》(上下冊)。它有幾點新:第一是編排新,200個條目,或事件,或人物,輕鬆囊括。這種編年體的圖文書在國內尚屬少見。第二是標題新,虛實結合,虛者以點睛之筆,入木三分,瞬間打動讀者,為國內同類書中所僅見。第三是設計新,在一般圖文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滿氣勢,極具衝擊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餘韻繞樑之意。再輔以清新的解釋文字,使“閱”和“讀”兼雅。同時用導語帶出懸念,用補白策應正文,增加閱讀興趣,延長閱讀效果。第四是裝幀新,封面以民國藍為基調,襯以大片白色,採用夾層書袋式,通過使用特殊紙質,內芯文字隱約可見。本書兼具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里外呼應,相得益彰。

如果說上面的“四新”多為形式,那該書的“三特”則重在內容。第一大特色,少有主觀評價之語,多以客觀事實為論。特別注重對細節的描寫,這既增加了書的可讀性,生動耐看,又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窺斑見豹,頃刻間化解了人們心中的諸多困惑,原來歷史是這樣的。本書第二大特點是在人物的撰寫上,無論功過是非、個性特點,皆不隱諱,躍然紙上。本書擇取了一些有影響的人物,諸如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張靜江、閻錫山、杜月笙等,秉筆直書,告訴讀者歷史真相中他們的人生軌跡,凸現了人物的真實,一改傳統印象中他們的形象。讀者直面其人,似曾相識,卻又陌生,仿佛換了一個人。同樣,圖片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全書匯聚了近1500幅老照片,不是專門的圖冊,卻有著相同的規模,其中不少為讀者所稀見的老照片,彌足珍貴。

我們需要的是唯物史觀,需要告訴讀者的是一段真實的信史。期望我們的所為,能夠使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民國歷史不再朦朧,人物可觸可感,讓讀者輕鬆地走“進”其間,感受那份真實,品味那份鮮活。

書摘

開國總統孫中山

那一刻,兩千年的帝制完全終結。

中華統一史,從秦開始寫起。公元前230年,秦國不失時機地發起了統一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僅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秦王政就圓了統一之夢,曾經赫赫有名的“戰國七雄”,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中華帝國,曾經無比輝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漸漸陶醉於自我,閉關鎖國,未能跟進於時代,終在利甲堅炮下碰得頭破血流。非變革,不足以改變其落伍地位。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終於向這封建帝國發起最後一擊。

槍響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分崩離析,組建革命政權迫在眉睫。當時,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客居香港,革命黨人一時群龍無首,只好暫推湖北新軍統領黎元洪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0月11日晚,宣布中國為“共和的中華民國”,廢除清王朝年號。

隨著各省各地區軍政府的相繼建立,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組建全國統一的共和臨時政府,武昌與上海二地,首當其衝。

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義軍四應,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為由,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9日,又領銜通電各省,請派全權委員赴鄂組織臨時政府,迅即得到回響。

11日,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合致電滬督陳其美,以蘇、浙兩省名義,電請全國各省派代表來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一時間,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認以鄂軍都督執行中央軍政府政務,但主張籌建臨時政府的會議地點應在上海。

武昌方面對此表示異議:“既以湖北為中央軍政府,則代表會亦自應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數千里,辦事實多遲滯,非常時期,恐失機宜。”隨即派居正等趕赴上海,力爭各省代表會在湖北舉行。黎元洪亦致書程、湯二人,“以歸一致”。之後,滬方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原意。

30日,共有11省代表23人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會議,湖南人譚人鳳被公推為議長,決議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12月2日,議決先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又議決,如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正式通過。會議期間,江浙聯軍光復南京,訊息傳來,聯合會即議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於7日內齊集南京,俟有10省以上代表報到,即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

獲得的不只是女人的芳心

《話說民國》(韓文寧、劉曉寧編著 鳳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將告訴讀者其中真實的歷史細節。

蔣介石要江山更要美人,蔣宋聯姻後,雙方的真情實感日益濃烈。

非同尋常的婚禮

教堂的鐘聲,在空中迴蕩,又一對新人喜結良緣。今天的婚禮非同尋常,牽手的新郎新娘,可謂“珠聯璧合”,日後數十年,主宰著中國的命運,這就是1927年12月1日的蔣宋聯姻。

下午3時,先行西式婚禮。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余日章博士主持。蔣介石由劉紀文陪同步入禮堂,隨後宋美齡挽著宋子文的手臂進入。

蔣介石先為宋美齡戴上戒指,並宣讀誓詞:“我蔣中正情願遵從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齡為妻。從今以後,無論安樂患難康健疾病,一切與你相共,我必盡心竭力地愛敬你、保護你,終身不渝。”接著,宋美齡也宣讀同樣的誓詞。儀式過後,兩人赴戈登路大華飯店出席中式婚禮。

禮堂設在布置豪華的大華飯店跳舞廳,參加婚禮者多達1300多人。下午4時許,蔣介石、宋美齡乘花車來到大華飯店。4時15分,樂隊奏起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兩位主角先後出場。蔣介石身穿大禮服,胸掛彩花,由男儐相劉紀文、孔祥熙陪同首先走出。5分鐘後,在郭、王、孔、倪4位女儐相引導下,手捧著一大束白色和粉紅色玫瑰花的宋美齡挽著宋子文的手臂款款而來。飾以銀線的白色軟緞長裙從她的肩上垂下,配以一件長而飄逸的輕紗。她那美麗的面紗上,還戴著一個由橙黃色花蕾編成的小花冠。10歲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爺孔路易在身後司紗。婚禮由邵力子任司儀,蔡元培宣讀證婚書。接著由證婚人、主婚人、結婚人依次用章,新郎新娘相對一鞠躬,向證婚人、主婚人及來賓各一鞠躬。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到花園拍照,然後返回宋宅。

當日的中文報紙登載兩則啟事,一是昭告蔣宋聯婚;二是蔣介石的離婚聲明:“毛氏髮妻,早經仳離,姚、陳二妾,本無契約。”

同一天,蔣介石還款款深情地發表《我們的今日》一文:“實為余有生以來最光榮之一日,自亦為余有生以來最愉快之一日。……余確信余自今日與宋女士結婚以後,余之革命工作必有進步,余能安心盡革命之責任,即自今日始也。”

新婚第二天,蔣宋二人隨即前往浙江莫乾山歡度蜜月。然而僅一天,蔣介石就匆匆趕赴上海,與汪精衛“晤談黨務”。

蔣宋婚後僅10個月,蔣介石就成為國民政府主席,宋美齡榮升為“中國第一夫人”。

邂逅

1922年,一年前剛與第二位夫人陳潔如舉行過婚禮的蔣介石在孫中山家裡,與漂亮、聰穎的宋美齡邂逅。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宋美齡。

蔣介石決意已下,宋家的么妹,他是娶定了,於是迅速行動起來。宋美齡當時已和劉紀文訂婚,但她同意與蔣通信。在以後動盪的5年中,蔣一直堅持向她求婚,書信不斷。

最初,宋美齡並不屬意眼前的這位郎君。受過西洋教育的她,渴望的是一種浪漫的愛情,追求的是風度翩翩的高雅紳士,蔣似乎並不符合她心中的這一標準。

大姐宋藹齡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精明的她看準了蔣介石的潛力。在大姐的熱心撮合下,小妹的思想開始動搖。

蔣介石於1927年8月13日第一次“下野”,回到家鄉溪口。政治上的暫時失意,並未影響到他的心緒。他給宋美齡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書”,似乎是他最後的真情告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蔣介石終於獲得了宋美齡的芳心。

同年9月29日,蔣東渡日本,向宋母請求允準他和宋美齡的婚事。蔣隨身帶去的禮品有杭州繡品、景德鎮瓷器、宜興茶具、杭州龍井、長白山野山參、大珍珠項鍊、翡翠手鐲等。當然,還有一枚不可缺少的訂婚鑽戒。

宋母倪桂珍向蔣提出兩個先決條件: 一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原配夫人必須離婚;二是宋氏全家信奉基督教,女婿也必須皈依上帝。蔣介石呈上他與元配毛福梅的《協定離婚書》,並表示“對基督之道,近日亦有信仰”。倪這才允蔣所請,同意嫁女。於是,就有了這場蔣宋的世紀婚姻。

蔣宋結婚後,雙方的真情實感日益濃烈。1930年中原大戰,蔣介石需要很多戰爭經費,而財政部長宋子文不批,急壞了宋美齡。她對宋子文說:戰事到了最緊急時,你不給他錢,他一定要失敗;我知道介石的脾氣,如果失敗他一定要自殺,如果他自殺我也跟著死。她把自己的房產和珠寶抵給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動,很快籌到了錢。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內外交困,處境艱難。他曾準備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場。但蔣又很清楚,打不過日本人,所以臨行前他立了遺囑。宋美齡也表示願意一起與他北上。蔣介石說:犧牲是我男兒的責任,跟你有什麼關係?反對她北上。宋美齡覺得蔣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齡又回來了,說:我丈夫正處在非常困難的時候,我不應該離開他,而應該與他共生死。這兩個小故事說明,蔣宋之間是有真情實感的。

每每在蔣介石遇到重大危難之時,都可以看到宋美齡的身影。無論是西安事變,還是赴美求援,她都挺身而出,為夫君分憂解愁。至於一些細微之處,也可見一斑。她常陪蔣介石巡視各地,蔣介石每次同外國公使相會,她都充任翻譯。她還為蔣介石保管機密檔案,處理要務,並且每天閱讀英文報刊,摘錄重要信息,供蔣介石決策時參考。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話說民國》(韓文寧、劉曉寧編著 鳳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通過對新近公布的諸多史料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結論。

在九一八當夜,蔣介石究竟有沒有多次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電令?

歌聲中的悲憤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夠歡聚在一堂?

1936年11月,這首充滿著憂憤和悲情的歌曲,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成為中華民族刻骨銘心、廣為流傳的抗戰歌曲之一。這就是著名歌曲《松花江上》。

這一年,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被驅趕到“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小,流落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內戰去賣命。

當時,張寒暉正在西安二中教書,天天目睹東北父老流浪徘徊的慘景,耳邊充滿嗟嘆痛苦的呼聲。國人不幸的遭遇,一時激起了他創作歌曲的欲望。他把北方“娘們”在墳頭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悽慘之聲,藝術加工後成為《松花江上》的曲調,以含著熱淚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松花江上》的哭,那是東北大地的眼淚。當年所發生的慘痛一幕,深深鐫刻在人們的腦海中。亡國奴般的經歷,是從1931年9月18日那個不幸的日子開始的。

戰爭在炸藥中引爆

1931年9月18日22時20分,一聲爆炸,瀋陽北郊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被日軍炸毀。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陰謀,“柳條湖事件”引爆了一場戰爭。以爆炸聲為信號,早已磨刀霍霍的日軍迅速向東北軍精銳第7旅駐地北大營發起攻擊。此時,北大營中駐守的中國部隊正在酣睡。

19日零時20分,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下令所屬部隊向東北各地實施進攻。

當日6時30分,日軍占領瀋陽城。同日,長春淪陷。22日,吉林市失守。11月19日,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被攻陷。1932年1月3日,遼西重鎮錦州被占領,至2月5日北滿最大城市哈爾濱淪陷,東北全境陷入敵手。此後,日本太陽旗,用它那猙獰的灼熱,燃燒著整個東北大地,煎熬著3000萬東北同胞。

蔣是否曾下令張不抵抗

1931年的7月和8月,相繼發生“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日本關東軍不斷滋生是非,挑起爭端。與關東軍調兵遣將相反,東北軍全然不做防禦準備。當時,東北軍有25萬人,陸海空兵種齊全,裝備精良。

坐鎮東北的榮臻、臧式毅和王以哲等文臣武將,面對日本的戰爭陰謀,既無具體的防範措施,亦無思想準備。當日軍向北大營進攻時,睡夢中的東北軍第7旅官兵在槍炮和吶喊聲中驚醒。他們得不到旅長王以哲的指示,當夜他沒有宿在營中。參謀長趙鎮藩直接打電話給瀋陽城中的榮臻請示處置措施。榮臻見事態嚴重,向坐鎮北平的張學良請示。很快,他被告知張學良正在同英國公使一起看京劇,聯繫不上。緊急關頭,他向北大營官兵下達了“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的命令。就這樣,到19日凌晨5時半左右,日軍輕易地占領了北大營,沒有遭到任何抵抗。20多萬東北軍精銳之師陸續撤回關內。

那么,在“九一八”當夜,蔣介石究竟有沒有多次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電令。早些年日本廣播協會和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先後採訪了晚年的張學良。張學良明確回答:“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件事情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中央不負責任,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給中央政府。”

最近,藏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室的《蔣介石日記》對外開放,有關學者查閱了九一八事變後幾天的蔣介石日記,從日記中可以看出這樣幾點事實:一、從9月18日起蔣介石就離開了南京到達南昌,20日才離開南昌,於22日下午返回南京。二、9月19日蔣介石是從上海和南京方面獲悉九一八事變發生。事實上,上海、南京的報紙,也只是在19日才報導了日本攻襲瀋陽的訊息。三、蔣介石得知這一事變後,他在日記中記下的心情是:“雪恥”,“余所恃者惟一片愛國心,此時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耳。”等等。儘管當時蔣介石也有軟弱的一面,如幻想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幫助中國;日記表白的也大於實際的行動,但應該無虛偽造作之詞,顯然與所謂十幾次電令張學良不準抵抗,任由日本為所欲為的說法大相逕庭。

由對張學良的晚年訪談和最新披露的《蔣介石日記》,可以得出結論,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十幾次電令張學良不抵抗是不大可能的。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亡我之心,已大白於天下,民族危機日甚。1931年11月發生了嫩江橋抗戰,馬占山率部打響了抗擊日軍的第一槍;1932年1月,蔡廷鍇、蔣光鼐領導19路軍堅決抵抗了日軍。

虎賁萬歲

(《話說民國》韓文寧、劉曉寧編著 鳳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讀者將被帶入1943年常德會戰悲壯的歷史背景中,從而被其真實感人的歷史細節所感動。本文摘編自該書。

以寫愛情小說見長的作家張恨水,卻有一部以抗戰中真人真事為題材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

鄂西會戰

1943年3月,日本大本營召集了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及南方各軍總參謀長會議,進行新的戰略部署。中國派遣軍的任務是,以第11軍、13軍為主力,分別發動鄂西及常德會戰,消滅中國軍隊主力,打通浙贛線,策應滇緬及東南亞戰場作戰。

1943年5月,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第13、40、58師團,在洞庭湖北首先展開攻擊。中國方面則以第六戰區司令陳誠統轄的第10軍、26軍、29軍,馮治安的第33集團軍,吳奇偉的長江上游江防軍進行阻擊。

中國軍隊採取了交通阻塞戰,仍然不與日軍正面決戰。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炮兵及騎兵無法施展。因此,中國軍隊取得了重大戰果。此役日軍傷亡4000多人。戰後,雙方各回原防區。

常德會戰

1944年的一天,兩名軍人來到張恨水家中,說他們是常德會戰的倖存者,師長余程萬派他們來,請張恨水把常德之戰寫成小說,記錄下犧牲者的壯烈事跡。張恨水為常德會戰中中國守軍的英雄氣節所打動,這才寫下了他唯一一部記錄真人真事的戰爭小說《虎賁萬歲》。

打動作家的,是堅守常德的8000名中國軍人的碧血丹心。

1943年的9月28日,日本中國派遣軍開始實施常德會戰。參戰軍隊有第11軍和第13軍,以及空軍第44戰隊,飛機130架,共10萬多人。由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

中國軍隊為第六戰區所屬第74軍、73軍等7個軍,以及第九戰區所屬第10軍、99軍共30多個師,總兵力達20多萬,飛機200架。

當時的常德守軍,是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 ,師長余程萬。

11月18日,日軍第116師團與第68師團逼近常德,守軍在常德外圍塗家湖打響了保衛常德的第一炮。常德成為會戰主戰場肯定無疑。中國軍隊的戰略意圖便是如何讓日軍第11軍出擊的主力匯聚於常德城下。然後讓兩線兵團順利於常德鉗殺日軍。所以,常德保衛戰的成敗是整個會戰的關鍵。

日軍在橫山勇的親自督戰下瘋狂進攻, 僅一晝夜就攻下了外圍的德山,切斷了守軍57師的後路,常德的形勢是那樣的險惡。57師8000多人被5萬多日軍所包圍。

余程萬師長為確保常德城區,將主力全部用於固守城垣。決心死守,盡忠報國。

從11月22日接下來的兩周,是血與火交織的兩周。第一天,日軍第109聯隊長和其作戰參謀就被我守軍擊斃,日軍遭受重挫。橫山勇氣急敗壞,指揮11軍猛攻。但接下來的戰鬥依然讓日軍步履維艱。每一條巷子,每一座房子,中國軍人都寸步不讓。日軍剛剛在炮火和飛機掩護下取得一點進展,往往又被中國軍隊的反衝鋒奪回。30日,日機轟炸第57師設在中央銀行的師部。日軍從東、北、西門分別向大小高山巷、局北街、中山南路、體育場推進。守軍官兵人自為戰,全部戰死在其散兵作戰位置上。12月1日,日機繼續轟炸中央銀行師部,東、南、北門的陣地已全部失守,只剩下興街口經中山南路和大西門一隅城區。敵穿牆鑿壁,節節緊逼,師長余程萬及各級幕僚親任指揮,尺土之地,誓死必爭。就這樣一寸土地一寸血,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逐漸占領了常德的大部分地區,守軍57師8000多人,傷亡殆盡,全師戰至僅剩300餘人,步槍40餘支。余程萬師長向最高統帥部發出最後一電:“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戰成一團。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死守中央銀行,我軍高呼七十四軍萬歲,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職余程萬謹叩。”

12月3日凌晨3點,余程萬師長率百餘人突圍,留下169團團長柴意新等近百人堅守,與日軍作決死之戰,柴意新率手下官兵與敵肉搏10餘次。凌晨,柴團長和部下全體殉國,常德城宣告失守。

英靈永存

然而,正是57師將士的血戰,讓中國軍隊的二線兵團得以形成對囤積常德城下日軍4個師團的合擊之勢。日軍倉皇逃離常德,中國軍隊展開了反擊。

1943年12月中,一位第10軍的聯絡參謀因公路過戰後常德。這位參謀在路上看到這樣驚心動魄的場景,在德山到常德這段路上,橫七豎八躺滿了國軍與日軍陣亡官兵,他們都是在近距離的肉搏戰中喪命的。有些中國官兵在臨死之際,仍以最後力量,將刺刀捅入敵人的腹部,就這么挨著死在一塊。這在戰場上是難得一見的景象。因為日軍一向特別重視遺體,為了宗教信仰,這些遺骨一定要搶回,妥為處理火化。而橫山勇撤軍時過於匆促,竟連這項最重要的工作都沒顧上。在常德丟下了大量日軍屍骸,足見日軍撤退時的極度慌張。

中國軍隊經過全面反攻,基本恢復了會戰前的態勢。常德會戰,共斃傷日軍2萬多人,包括日軍第13師團長赤鹿理,39師團長澄田。中國軍隊也有數萬官兵陣亡。

常德會戰中中國軍人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和慘烈犧牲, 深深打動了小說家張恨水。 他不但花大量心血寫成《虎賁萬歲》,而且還改變了自己的寫作風格。 用張恨水自己的話說:“我寫小說,向來暴露多於頌揚,這部書卻有個例外……這8000人實在已盡了他們可能的力量。一師人守城,戰死得只剩下83人,這是中日戰爭史上難找的一件事。我願意這書借著57師烈士的英靈,流傳下去……”

常德會戰,總計斃敵聯隊長中火田護一、布上照一、和爾基隆等,敵官兵傷亡約4萬餘人。中國軍隊亦陣亡第150師師長許國璋、暫編第5師師長彭士量、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瑾,傷亡官兵約5萬餘人。在會戰中,中國軍隊除少數部隊外,均極為努力認真,勇往直前,即使迭經戰鬥,損失慘重者,亦能鬥志旺盛,反覆進擊。尤其是第57師官兵,在敵飛機狂炸、火炮猛轟、毒氣彌布下,與敵血戰16晝夜,兵亡官繼,彈盡肉搏,寧可戰死,決不投降,表現了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