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汾

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書》中有明確記載。 這時鄰已看到,為了部族的發展,必須繼續南遷。 後人尊鄰為推寅,史稱第二推寅,追謚為獻皇帝。

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書》中有明確記載。拓跋鮮卑的先世,長期生息、勞動與大鮮卑山(大興安嶺)一帶。據考古發現,即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20多里的嘎仙洞,有其祖廟石室所在處,洞內有石刻祝文。史載“黃帝有子二十五人”,黃帝正妃嫘祖所生少子昌意,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始均生於北狄。” 毛 推寅 鄰(第二推寅) 詰汾毛拓跋鮮卑自始均始傳至六十七世時,著名首領毛,聰明武略,為遠近所推服。部族逐漸強盛,“統國(部落)三十六,大姓(氏族)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毛成為部落聯盟大酋長。後被北魏王朝追諡號為成皇帝。 推寅傳至五世,至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推寅(鮮卑語中稱愛動腦筋、勤于思考的人為“推寅”,部落首領喚作推寅,相)立為酋長,史稱第一推寅,後被追謚為宣皇帝。推寅率眾自大興安嶺北段群峰中向西南草原遷徙,遇“大澤”(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區達賚湖一帶),周圍千餘里,多低洼沼澤地。推寅謀更南遷,未行而崩,其部遂定居於此,與當地高車人、匈奴人雜居通婚。有遺蹟陳巴爾虎旗完工墓群和札賚諾爾墓群,均出土鐵器、織錦、絲綢、漆器、規矩鏡和腐爛的穀物等。鄰(第二推寅)推演之後又歷七世至鄰,實行“七分國人”的措施,即將部眾分為七部,趁勢派諸兄弟統攝各部,取代原部落酋長。後又增至十部,從而加強了部落聯盟的統治。這時鄰已看到,為了部族的發展,必須繼續南遷。乃假託神人說:“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奈鄰已衰老,乃以位傳子詰汾。後人尊鄰為推寅,史稱第二推寅,追謚為獻皇帝。 詰汾詰汾遵從鄰的意願,率部向南遷徙。路經“山谷高深,九難八阻”,難進欲止時,賴有形似馬而聲似牛的“神獸”(按:據考古學者推測,“神獸”可能是四不象。)引導,歷年乃出,始到達匈奴故地。即經過大興嶺南段,折向西南,而至雲中一帶。今內蒙古河套東部以托克托縣為中心的地區。據考證,此次南遷時間約在公元163~166年。由此更向西,與大漠南北的匈奴人結合,而成為“鮮卑父,胡母”的拓跋鮮卑。詰汾終成南遷之功,被尊謚為聖武皇帝。拓跋鮮卑在南遷過程中,人口漸增至近200萬人,有“控弦之士四十萬”。四世紀末,拓跋鮮卑在華北黃土高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