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舞祭

詩舞祭

《詩舞祭》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正果。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文學為主的散文集,分說詩、談色、評書、創意四部分,“說詩”收《我的學詩經歷》、《詩舞祭》、《奧斯維辛的詩意棲居》等文,“談色”收《情色和身體》、《瘦美的重擔》、《後殖民孽債》等文,“評書”收《症狀寫作》、《生死一囚徒》、《會心的漫遊》等文,“創意”收《榆樹下的省思》、《流年知多少》、《母語之根》等文。總計收文39篇。

作者簡介

康正果,西安人,1979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移居美國,在康乃狄克州定居至今。曾執教西安交通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現退休在家。已出版的著作有:《風騷與艷情》(1988)、《女權主義與文學》(1994)、《重審風月鑒》(1996)、《交織的邊緣》(1997)、《鹿夢》(1998)、《身體和情慾》(2001)、《生命的嫁接》(2002)等。

目錄

說詩
我的學詩經歷/3
詩舞祭/20
老威的詩歌躁動/50
泛文的性愛詩學/59
斷缺的哀悼/64
默溫文章老更成/72
談色
面對乳房/83
情色和身體/94
裸體像和裸露/104
瘦美的重擔/109
紅旗下的情感教育/119
魅力的構成及其頹廢/130
別問我婚否或老少/144
後殖民孽債/151
耶穌身邊的女人/156
《色戒》觀感男女談/161
評書
症狀寫作/167
生死一囚徒/180
沉重的土地/185
跌宕自喜歷紅塵/190
祖國的陰影/195
重建家園的報告/200
閱讀省思錄/205
告別瘋狂/210
會心的漫遊/222
狼性與羊性的錯亂/230
文字交/老人緣/255
創意
榆樹下的省思/267
流年知多少/280
老孫家/283
荒野之美/290
花樣的年華/298
母語之根/303
紀實與真實/313
人類的叛徒/320
海外華人寫作的“海外性”/328
身體教堂/334

部分章節

我的學詩經歷

我對舊體詩詞發生興趣,大約是在十二三歲大量閱讀舊小說的時候。舊小說中常穿插一些比較淺顯的詩詞,或為整首,或為斷句,遇到某些有意思的詩句,我總喜歡反覆吟詠,而誦讀的多了,心裡便慢慢地感應了那種語言的節奏。那時候我才讀國小六年級或國中一年級,能認識的字還很有限,更不懂什麼典故,只不過喜歡背誦一些對偶的詩句,從中默會某種自己也很難說清楚的閱讀快感罷了。現在看來,應該說那是一種受到了召喚的快感,是你的想像被觸動得偶爾一亮的喜悅,是思想不經過認識的過程突然就對存在的奧妙有了一點領悟的情境。比如“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兩句詩,好像就是在讀“三言”中某篇小說的時候過目記下來的,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這一聯出自哪一首詩。舉這個例子,倒不是要證明我的記性多么好,而是想以此說明,一個人的記憶底片對那些亮麗的詞語自然會有感光的效應,詩性的記憶不同於死記硬背,它多半是在興趣和感悟的作用下加深了印象的刻痕。雪山高臥和月照林下是多么動人情思的意境,一個雄渾,一個優美,兩個晶瑩的句子就這樣嵌入了我的記憶。
不知道那些天生就有詩才的人到底是在什麼狀況下開口吟詩的,我以為,對大多數喜歡寫詩的普通人來說,所謂詩才,首先就是對所讀詩歌的感受能力。而進一步嘗試寫詩,則是喜歡讀詩的自然發展。不是生活給我們提供了寫詩的材料,不是情感迫使我們非用詩表達不可,而是閱讀感染了我們的模仿願望,是我們所讀的詩句詩化了我們的情思和話語,一旦達到了這種語言中魔的地步,你就會製作出與你已經讀慣了的詩句相類似的新詩句來。
回顧自己的學詩經歷,我覺得我的自發的創造動力並不十分充沛,後來的嘗試寫詩,可以說完全是受了閱讀感染的結果。當我讀詩讀得也手癢想寫的時候,祖父給了我一本陳婉俊注的《唐詩三百首補註》。祖父常對我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努。”“努”在關中方言中的意思是,閉住氣用力,以至嘴裡發出了鼓勁的聲音。祖父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若把那三百首詩讀熟了,他自然就能順口謅出像樣的詩句來。就我當時的閱讀水平來說,陳婉俊的補註本身也需要另加注釋。所以我就先挑著讀那些沒有注釋或注釋較少的詩,特別是後面比較容易讀的五七言絕句部分。有時候祖父也給我串講幾首,主要是解釋典故和一些常見的詩詞用語。那常常是在午飯之後,祖父靠在屋檐下的躺椅上,他拉長了調子吟詩,在他的語氣一重一輕的間歇間,偶爾會有一隻劃著名弧線飛過的蜜蜂插入了它嗡嗡的一響。春天的陽光照得人四肢發軟,我眯縫著眼睛聽祖父的誦讀,只覺得陽光的照射像無數針尖在我眼前的虛空處刺下了閃爍的亮點。車前草從台階下鋪地的磚縫間冒出了嫩綠,走在後院的小徑上,祖父*愛高吟:“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1958年7月1日,與我們家僅有一牆之隔的興慶公園正式開放。這是在唐興慶宮遺址上新建的一個公園,開放的當天,祖父帶我去園內遊了一圈。我終於找到了可以試一下筆的題目,於是回家就寫了十首詠興慶公園的七言絕句,每一首詠園內的一個景點。這十首絕句算是我小時候學古詩*早的習作。說它是七絕,只是就七字句四句一首而言罷了。我那時還不太懂平仄粘對和韻部等*基本的格律,把自己的詩拿給祖父看的時候,他向我指出了很多音律上的問題,還改了一些措詞不當的地方。不管怎么說,能寫出來,並寫得還有點像那么回事,這畢竟使我多了點自信和興趣。在一個一般人都按學校的各門功課成績來衡量孩子是否聰明的時代,我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熱心搞起了這種連祖父也覺得並不值得特別提倡的事情。那一年夏天的興慶池成了我詩興初潮的源泉,我詠嘆紫薇花的艷麗,摹寫噴泉下乘涼的清爽,常常在波光瀲灩的日子佇立湖邊,一心要在那長久的凝望中打撈出什麼朦朧的詩意來。總之,我的確為我那些總不太讓自己稱心如意的拙劣句子費盡了心思。我硬是讓自己陷入一種很不舒服的寫作狀態,因為我從來也沒有碰到思如泉湧的時刻,神來之筆似乎永遠只是一個氣人的妄想。對我來說,做詩簡直成了一件自討苦吃的差事,一個像母雞暖蛋一樣執拗地堅持下去的勞作。
我的焦慮在於,我做詩的欲望和在寫作上的期待遠遠大於自己有限的表達能力。也就是說,常有寫詩的衝動,卻無寫出詩來的靈思;想寫出更好的句子,但寫出來的往往很差。結果,寫作上的碰壁總是把我反彈到閱讀中,我所能做的,似乎就是從所讀的詩句中去瞎碰出有可能使自己產生什麼想法的契機來。讀詩不只是學習和欣賞,同時也成了一種啟發性的碰撞,好像是在給透不過氣的文思輸氧。P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