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詩

詠春詩

詠春詩既展現了潮汕人民春天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詠贊了廣大勞動者辛勤勞碌、艱苦奮鬥的精神。

基本信息

春天到來,地氣上升,草木萌發,萬物復甦,潮汕大地秀色可餐,誘發了文人學士的詩興。清代丁日昌客惠來就有這么一首竹枝詞:“上元佳節最風光,瘦蝶游蜂徹夜忙;一面紅妝三面燭,任人仔細看新娘。”寫的就是元宵夜看新娘的潮汕舊俗。舊時代凡前一年元宵後娶親的,新一年的元宵夜,新娘都要讓人觀看。她們或到祠堂里集體“亮相”,或在家裡任人上門觀看,這據各鄉例俗而定。這一夜,新娘都要濃妝重彩,披紅戴綠,打扮得像出嫁時那樣艷麗動人。丁詩的“一面紅妝三面燭”,描述在三面燭光高照的金碧輝煌廳堂里,“紅妝”的新娘們就匯集在那裡,讓人們大飽眼福。

文化名人翁輝東有一首竹枝詞,則是吟詠元宵夜色食丁桌的:“元日誰家報出丁,分柑落粟報寧馨;捷音側聽新燈首,社宴雞豚醉不醒。”舊俗潮汕凡生男孩者,元宵夜都要做丁桌(丁酒)請人,還要給親友、鄰里送大吉(柑),到土地廟拜土地爺(伯公)並報孩子出生時日。元宵夜為人操辦丁桌者稱“燈首”,俗叫“做燈頭”。這些人食丁桌時狂飲暴吃,常至酩酊大醉。

潮汕春天氣溫回暖快,春耕也來得早。雖然從春節開始,各種節慶與娛樂活動就接連不斷:元宵賞燈、游燈、二月游神賽會、演戲,三月清明掃墓……但“種田如繡花”的潮汕農民是最勤耕力作,最懂把握種植季節而不誤農時的。請看翁輝東“搬池塗”的竹枝詞:“池邊路側疊如山,百甓(磚)寸陰修往還;最是農家豐墾植(粘土),為培嘉穀並霜柑。”農村池塘里黑色的粘泥,是農民最為珍惜的肥料。一般在年終農民“竭澤而漁”之後,開春就把池泥挖出堆在池邊。經風吹日曬,泥土乾裂,農民就像搬磚頭一樣將池土搬落田園,既是施肥,又改良土壤。

潮汕農田春耕,主要是曝冬後的犁田、耙田、浸種、播種、育秧、插秧等,雖很忙碌,但農民並不因春天節慶和娛樂節目繁多而影響農事,反之,豐富的文化生活更加鼓舞了他們的生產熱情和勞動幹勁。明代潮州知府葉元玉就有詩讚:“太守行春到揭陽,村村農婦事耕桑;道旁野老無拘束,笑指公家馬足忙。”(《到揭陽》)把春天一派生機勃發,繁忙而又歡悅和諧的情景,融於詩中。

潮汕山區的春天,卻另有一番景象,請看清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饒平的詠春詩:“古洞雲深鎖百花,香泉飛飲萬人家,春風吹出越溪女,採摘山中待詔茶。”“待詔”是饒平西南面一座山的名字,該山四季百花競秀,故又稱百花山。山上有一山洞,稱百花洞。據饒平縣誌載,百花山“土人植茶其上”。“越溪女”是指當地土著的婦女,她們在春天到來時就上待詔山採摘春茶。沐浴著春風的她們,點綴在百花爭艷的待詔山上,使百花山更加色彩斑斕,充溢靈氣。

舊時潮汕農事較早,早稻插秧一般都在清明前。清明節到來時,那些過春紙的(潮汕掃墓稱過紙,清明掃墓稱過春紙,冬至為過冬紙)農民,就沒有農耕包袱,輕鬆愉快地料理祭品,上山掃墓,懷念先人,祭拜祖宗。清道光潮陽貢生陳作舟有一首掃墓竹枝詞:“寒食(即清明節)家家掃墓還,相逢同過伏龍岡;空山日落晚風起,飛掛紙錢多白揚。”這首詩也反映了潮汕掃墓不同於外地的習俗,就是掃墓的錢紙除了燒之外,還有一種沒有金箔的細小長條紙錢,掛在墓身上。每條紙錢只用一小塊泥粒或石子壓在上面,有的甚至披散在墳身上,故有晚風起,“飛掛紙錢多白揚”狀況。

前人的詠春詩,既展現了潮汕人民春天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詠贊了廣大勞動者辛勤勞碌、艱苦奮鬥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