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界

阿難,物體不會觸知,身體感覺便有觸境。 感覺中有身體就是觸境,知道有觸境的就是身體。 一般人的觀念中,身體有觸境,便生起身識。

佛法

內容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凡夫譯:
阿難,你還明白到,身體與觸境為緣起,便生出個身識來。那么,這個身識究竟是因身體所生,以身體為界的呢?還是因觸境所生,以觸境為界的呢?
阿難,如果身識只因身體而生,那么在身識中,就肯定沒有觸境合身與觸境離身兩種覺觀作用了。若如此,身體所識的又是什麼呢?
如果身識只因觸境而生,肯定在身識里就沒有你的身體。可有誰不用身體就能知道觸境合身與觸境離身呢?
阿難,物體不會觸知,身體感覺便有觸境。感覺中有身體就是觸境,知道有觸境的就是身體。但觸境也並非就是身體,身體本身也並非就是觸境。身體與觸境這兩樣,本來都沒有固定的處所。(身體四處走動,所以說沒有處所;觸境時似在手部,時似在頭部,所以說也沒有處所。)觸境與身體相合時(例如,感覺自已坐在椅子上時),就是身體本身的體性被觸知;觸境與身體相離時,(例如思入玄玄,不知自已是坐在椅子上時),那就是虛空等等其它別的事相。身識的內外概念都沒有,中間區域又怎么確立呢?中間的區域既不能確立,那內外體性就不存在。那么,你的身識產生,又是依據什麼來確立身識界呢?
因此,你應當明白,雖說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但其實這三者都是沒有真實處。就身與觸,及身界這三者,其本來中,不僅僅有因緣的道理,也不僅僅有自然的體性。
凡夫評:
這個“觸”如何翻譯。還真有點令人頭痛。前面的色聲香味,本身都是名詞,既使不翻譯,也沒什麼關係。但這個“觸”字,就不同了。在現代漢語中,或現代人的意識概念中,多作“接觸”、“觸到”、“觸摩”等等動詞用。很少有人將“觸”作為類似於色聲香味一般的名詞用。所以,這個“觸”字要好好把握它的意思。“觸”作為一個名詞,是外五塵中的一塵。這一塵,看似有點特殊。因為前四塵,色聲香味,似是來自身體之外的物緣,而“觸”則似是直接在身體內起作用。
例如,桌上有隻滑鼠,滑鼠本身不會觸知。我將手放在滑鼠上,手上的感覺有隻滑鼠,就是觸境。觸境便是手上的感覺。現在我們分析一下這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閉上眼,手上感覺很清楚,是摸著一隻滑鼠。在這種情況下,這是一種外物接觸身體部位,從而感知觸境。這種觸境中有外物的識別,故稱觸外。例如身上感覺穿的衣服很寬鬆或太緊。這是觸外。
第二種情況:閉上眼,拖動滑鼠,用心感覺一下滑鼠底下桌面的不平處,並用滑鼠底緣刮桌面不平處,會發現手上的感覺不注意了,倒是滑鼠與桌面的摩擦狀態瞭然。在這種情況下,這是一種潛意識中將部分外物視作自身的一部分,即人與物合一身的狀態下,所感知的觸境。中國書法家寫毛筆字時,筆人合一,隨心所欲。普通人寫毛筆字時,老把握不了筆鋒的運行。一個劍術修煉者,必須要有人劍合一的狀態,才會隨心所欲地控制劍。這些都是人身的延申,潛意識中,認物為已,才使得觸境在延申到肉身外。
第三種情況:鬆開滑鼠,手抬起來,閉上眼,雖然手上沒有物體,但自已的那隻手上的感覺仍然清晰。在這種情況下,這是一種身內觸境。氣功家意守身體某部位,就是意在身內某觸境中。內觸境是一個很可觀的娛樂場所。其樂融融,如痴如醉。都可以形容某些內觸境。菩薩如果貪著內觸境,是犯戒的。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平日裡只有渾身不舒服,累痛加身,哪有什麼內觸妙樂可言。
講明了“觸”是這樣一種塵境後。再譯“觸”,就會偏重於塵境了。觸塵,觸境都可以。我喜歡用觸境,這個塵用在下一篇中,叫法塵。
一般人的觀念中,身體有觸境,便生起身識。如是便似乎真有個身界,或是觸界,或是身觸界的存在了。但如果窮究其理,就會發現身界,或是觸界,或是身觸界,這些界都是幻化相,實際上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中稱相。因緣和合時,虛妄中似乎覺的有個真實界的存在,因緣別離時,虛妄中又似乎覺的那個真實界沒有存在。
那么境與界有什麼區別呢?境是界的局部反眏,界是境反映對象的總和。例如眼前所見,這是色境。但此色境是這世界中的一部分在某個視點角度所形成的色相。而世界如何來的,這在楞嚴經後面有詳細講解,留待以後來讀。
如果身界依身體而確立界限,那身體與觸境相合或與觸境相離的現象就不會有了,觸境中,不是與身體相合就是與身體相離。如果沒有觸境,那身體還識個什麼呢?所以身界不可以身體來確立界限。
如果觸界依觸境而確立,但如果沒有身體,還會有觸境嗎?物體自已不會產生觸境的。
如果觸境就是感覺身體,身體感覺就是觸境,這當中沒有觸境之內不是身體的,也沒有身體感覺不是觸境的。身體與觸境,不存在內外的概念,自然就沒有中間的概念了。沒有中間的概念,就沒有中間區域的概念了。既然沒有區域就沒有邊界,沒有邊界就沒有界的確立。
所以,身界,或是觸界,或是身觸界,這些都是幻妄中稱相。因緣和合,虛妄中似乎覺的有真實的界存在。
若依於因緣自然而論,身與觸,及身觸界,其實三者都是沒有真實義。就這三者而言,其本來中,不僅僅有因緣的道理,也不僅僅有自然的體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