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發

傳:“觱發,風寒也。 ’……滭冹蓋本字,《毛詩》作觱發,叚借字也。 ”

詞語釋義

bì fā ㄅㄧˋ ㄈㄚ
觱發

詞語解釋

(1).風寒冷。《詩·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毛 傳:“觱發,風寒也。” 馬瑞辰 通釋:“《說文》:‘,滭,風寒也。’……滭冹蓋本字,《毛詩》作觱發,叚借字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條之枯,不損繁林之蓊藹;蒿麥冬生,無解觱發之肅殺。” 明 唐志契 《繪事微言·雪景》:“畫雪最要得觱發栗烈意,此時雖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長蘅 《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北風觱發短後衣,蕭條中野行人稀。” 鄭澤 《登樓嘆》詩:“胡沙驚飛眯我目,胡風觱發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楊慎 《升庵經說·觱發》:“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聲悲慘,冬日寒風驟發,其聲似之……總不若諺云:‘三九二十七,籬頭觱栗。’正謂風吹籬落,其聲似觱栗,與詩意合。觱發,今俗名頭管,樂書名風管,又可證焉。”參見“ 觱篥 ”。
(3).觱沸。泉湧出貌。 宋 蘇軾 《泂酌亭詩》:“ 瓊山 郡東,眾泉觱發,然皆冽而不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