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市郊版

解放日報市郊版創刊於1979年10月4日,單獨發行,讀者稱之為“小解放”。該報於1987年年底停刊。

《解放日報市郊版》(1979~1987)
《解放日報市郊版》作為對《解放日報》農村報導的補充,於1979年10月4日創刊,單獨發行,讀者稱之為“小解放”。4開4版一張,每周二、四出版。
該報取名“市郊版”而不沿用“農村報”,含有新聞改革意義,即不向農村讀者進行催耕催種,而是著重宣傳黨的農村政策,表揚好人好事,批評歪風邪氣,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伴讀者度過健康有益的業餘生活。該報發行地域以上海郊區10個縣為主,兼帶市農口黨政機關、科研單位、江浙兩省鄰近上海的鄉村。創刊時的發行量僅7000餘份,最高發行量達到25萬份。
市郊版編輯部是《解放日報》編輯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解放日報》農村部的班子合為一體。初由龔心瀚主持工作,後由賈安坤繼任,1985年年底,改由宋超負責。由1名《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分管該報。
市郊版第一、第二版為新聞版,著重宣傳報導上海郊區各行各業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發展;同時報導重大的政治新聞和社會新聞。關於農村經濟改革,鼓勵農民敢於勞動致富,以及致富良策的報導,有關推進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宣傳報導,曾多次由《解放日報》在第一版轉載。有些報導,如1982年10月12日發表的《劃分口糧田糧食吃不完(肩題)北張生產隊社員曬陳谷叫路人眼熱(主題)》的新聞和編者按,《尊重隊情民意社員民眾高興(肩題)口糧田責任制遍及寶山450個生產隊的新聞和編者按,和嘉定縣一些地方試行大田承包責任制的報導,都曾經遭到有些人的反對,但實踐證明,這樣的報導,符合中央精神和上海農村實際,反映了上海農村改革開放曲折發展的軌跡。該第三、四版是副刊性的專版。第三版的“青年之友”、“科學園地”,第四版的“中學生讀寫”,把對青年的思想教育、科學文化教育,以及課外引導和課堂引導融為一體,深受在校和離校青年讀者的歡迎。
市郊版自創刊時起,即堅持三個“不登”:農事生產動態、催收催種一律不登,以免發生瞎指揮;新華社播發的新聞稿一般不登。如果登新華社稿,市郊版就沒有什麼特色。遇到重大新聞,由該報自行寫稿;會議新聞一般也不登。只有中共上海市委一年一度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例外,比《解放日報》報導更加詳盡。
市郊版為擴大影響,增加發行量,還聯合社會有關部門舉辦一些社會活動,如“中學生作文比賽”、“魯迅讀書獎競賽”等。
1987年《解放日報》籌劃從對開4版一張擴為對開8版二張,要求擴版不增人。為集中力量擴版,搞好《解放日報》,決定停辦市郊版。該報於1987年年底停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