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莊村

全村281戶,1150口人,耕地面積2404畝。 關於觀莊村較早的姓氏人家,村裡有“七戶李八戶郇”的說法。 從1967年開始,觀莊村從坡下逐漸遷移到現村址。

概述

坐落在汾河南岸。東與西里村、西與褚村相鄰。據民國十七年《新修曲沃縣誌》·古蹟·平公故梁:《水經注·汾水》,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左傳》:地去汾水故梁十三里,水柱參差,為游觀津梁。據歷史記載,晉國晉平公時,在今觀莊西北汾河上建一座木橋,橋樑宏偉壯觀,晉國君、大臣在橋頭舉行朝覲禮儀,公卿大夫常到此游觀,黎民百姓爭看朝覲的場面。為了皇宮后妃觀看方便,在橋南建了一座元鳳觀,歷史演變成村,故名觀莊。
全村281戶,1150口人,耕地面積2404畝。兩委幹部8名,黨員42名。以棉麥規模種植和特色養殖為主導產業,汾河灘種植優質抗蟲棉1000餘畝。人均純收入已達6200元。

詳細信息

觀莊村清光緒年間屬曲沃縣觀莊裡;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觀莊時有65戶,男162丁,女135口;2000年,觀莊280戶,1126口人,耕地107公項,人均收入2744元。關於觀莊村較早的姓氏人家,村裡有“七戶李八戶郇”的說法。現在村里仍以李姓、郇姓人家居多。
當地人稱觀莊原村址的形狀為臥虎形;村西南的古大殿是虎頭,村北門外的四座廟宇是老虎的四條腿,村東邊的溝(虎尾溝)是老虎的尾巴。從1967年開始,觀莊村從坡下逐漸遷移到現村址。據郭有智先生回憶:抗戰時期的1938年,上平望駐有侵華日軍。有一天,一日本兵帶著刺刀到觀莊為非作歹,在觀莊原村址的南坡碰上了觀莊村民宋保山和汾北游擊隊的兩個便衣隊員。宋保山趁敵不備,上去死抱住敵人,兩個隊員上前配合刺死了日本兵。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敵人的屍體扔到觀莊堡子城內的旱井裡,日軍雖尋機報復,但終未發現這一士兵的去向,只好作罷。

未來發展

觀莊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努力做好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棉花生產,試種大蒜200餘畝等,向新的農村經濟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