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寺[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寺廟]

觀海寺[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寺廟]
觀海寺[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該寺始建於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

概述

位於鎮海寺東南1.5公里處,又稱明月池

觀海寺觀海寺

該寺始建於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殿內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他黑臉黑身、表情堅毅、身形偉岸,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臂上纏繞長蛇,手中執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
觀海寺中有一小水池,呈長方形,水色透明,清澈見底。池邊砌成圓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滲出。相傳曾有人在漆黑的夜裡,看見池內有明月。人們以為菩薩顯靈,觀海寺因此逐漸被改稱為明月池。每年的六月大法會期間,會有一些虔誠的禮佛者來到池邊飲“佛水”,走時,還會帶些回去以求消災。
金剛手中法器的象徵:日、月象徵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弓、箭象徵降魔伏妖;龍象徵吉祥如意;缽象徵對佛祖的虔誠。

歷史介紹

觀海寺,位於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後2公里遠的炮台山麓。創建於宋代(960—1279)

觀海寺觀海寺
,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並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岩洞有傳奇,試劍遺蹟在,觀海氣象新。
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岩”。元時毀於兵災,僅剩下茅蓬後面的岩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於岩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並重,節食籌資,並四處募化,於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

相關背景

文革”期間,該寺被占用,改為農場。1980年,宗教政策落實,釋弘舜尼師登山苦幹三載,以農養禪,修復該寺,古剎又聞鐘聲佛號。1988年釋弘肇法師主持招集海內外善信捐資,再修后座。

觀海寺觀海寺

寺依山而築,布局獨特,分外、內院,最後才是坐北向南的主座一廳(觀音殿)二房,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外院不設正門,人從其兩側東、西圓形門進出,並從此門通內院。主座大廳設觀音殿,供奉觀音,兩旁十八羅漢
小洞天。也稱“定光岩”,即觀海寺昔稱,位於寺東北面。洞內幾十平方米,有一天然石柱。初時,僧人選此洞自修住之。其時,岩周古樹茂盛,蘿藤長繞,鳥雀共語,山下波濤拍石聲如宣法;遠處海天一色,白帆點點。此之境也,確能使行者體念入空,自悟妙理。
七寶岩。也稱“頂岩”(小洞天為下岩),位於小洞天北頂部,僧人閉關之處。岩內天生石床、石几、石桌,供有七寶如來,故稱“七寶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