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學名:Colobus polykomos)疣猴又名髯猴,臀疣小,尾長,頰囊小,拇指已退化成一個小疣,故名。胃很大且複雜,內分成數瓣,以適應從營養不豐富的樹葉里吸取養分。棲息於熱帶叢林中,或接近草原的樹林中,主要吃植物的嫩芽和葉,同時也吃野果和穀物。每群9~13隻不等,由成年雄性率領,用宏亮的聲音來保衛領地。動作靈敏,能在樹枝之間做長距離的跳躍。由於毛皮漂亮,遭到人類捕殺,種群數量受到嚴重威脅,非洲各國已把該物種列為珍貴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體長450~720mm,體重5~14kg。體態輕盈,四肢修長,身形較一般猴子大和重,臀疣很小,毛色多為黑白相間,該物種胸部和鬍鬚都是白色的,身體兩側長著斗篷一樣的白色長毛,從肩膀向下延伸到整個背部。美麗飄逸的尾巴比身體還長,有時超過1米,尾部是白色,而不是完全簇絨。頰囊也比一般猴子小,前肢長有與眾不同的四個指頭,拇指已退化成一個小疣,故稱疣猴。初生的幼猴毛髮全白,與黑毛為主的成猴形成鮮明的對比。

生活習性

 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
黑白疣猴是無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變動,在社會上經常換工作的以屬黑白疣猴的最多,因為黑白疣猴子有善變多計謀狡猾偽善的做性,與古時代諸侯性質很相近,古時候諸們各據一方,個個多計謀善變,狡猾欺詐的事各盡己能,所以當初形容各據一方的霸主如一群黑白疣猴子的王一樣,善指揮應變,因而諸侯的『候』字是將黑白疣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候』,其道理在此。
黑白疣猴是一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黑白疣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黑白疣猴亞目和猿黑白疣猴亞目。原黑白疣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黑白疣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黑白疣猴亞目又分為闊鼻黑白疣猴組,又稱新大陸黑白疣猴類;狹鼻黑白疣猴組,又稱舊大陸黑白疣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西非黑白疣猴 西非黑白疣猴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黑白疣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黑白疣猴屬和豚尾葉黑白疣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黑白疣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黑白疣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黑白疣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隻手”之稱。一些舊大陸黑白疣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黑白疣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黑白疣猴、絨毛黑白疣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鬍鬚。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黑白疣猴、狒狒和叟黑白疣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黑白疣猴、一些大狐黑白疣猴、夜黑白疣猴等。大倭狐黑白疣猴和倭狐黑白疣猴在乾熱季節夏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黑白疣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黑白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棲息於亞熱帶和熱帶乾燥森林和沼澤地區。居住在森林的上層和中層,很少到地面上來,家庭由平均8~15隻成員組成,通常包括一隻成年雄性、幾隻雌性和它們尚未獨立的子女。幾頭雌性會共同哺育家庭內年幼的小猴,雄性在成年前會離家獨立,雌性則留在家族裡。
不同家庭間一般不會和諧共處,彼此間會保護和爭奪棲地。每群疣猴都占據一小片地方,按固定的路線從它們睡覺的地方到吃食的地方去。當別的疣猴侵入它們的地方時,雙方就會面向對方,咂舌搖尾,但不動手打架。受到侵犯的疣猴則上下跳動,同時發出吼聲,有時會連續地吼叫達20分鐘之久。它們的吼叫聲很響亮,一般能傳出1.5公里遠。雄疣猴爬到樹木的高處,然後往下跳,從一棵樹的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上去。以這種方式向對方示威和炫耀,最後終於有一群疣猴退走,由帶頭的雄疣猴斷後。
主要吃植物的嫩芽和葉,同時也吃野果和穀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象牙海岸,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獅子山。存在不確定性:塞內加爾。

繁殖方式

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婚姻方式為一夫多妻制,在家庭中雄性占主導地位,可以與群族中的任一成年雌性交配,雌猴每兩年繁殖一次,孕期限175天,每胎僅產1仔,小猴白色。幼猴出生的最初幾個月里,不論是否母親,族群中的雌猴都會幫助照顧及支持幼猴,而母猴帶幼猴到處餵哺,幼猴總是掛在其母親的胸部抓緊母猴的皮毛。跟隨母親一起生活,幼猴3個月後長得和父母體色相同,7個月大時就可以自由活動了,4~6歲左右性成熟。平均壽命23歲。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