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塔牛

西門塔牛

西門塔爾牛乳、肉用性能均較好,平均產奶量為4070千克,乳脂率3.9%。 我國自20世紀初就開始引入西門塔爾牛,到1981年我國已有純種該牛3000餘頭,雜交種50餘萬頭。 西門塔爾牛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參與我國三河牛的形成。

西門塔牛
一、原產地及分布
西門塔爾牛原產於瑞士西部的阿爾卑斯山區,主要產地為西門塔爾平原和薩能平原。在法、德、奧等國邊鄰地區也有分布。西門塔爾牛占瑞士全國牛隻的50%、奧地利占63%、前西德占39%,現已分布到很多國家,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乳、肉、役兼用品種之一。
二、外貌特徵
該牛毛色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頭、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為白色,皮肢為粉紅色,頭較長,面寬;角較細而向外上方彎曲,尖端稍向上。頸長中等;體軀長,呈圓筒狀,肌肉豐滿;前軀較後軀發育好,胸深,尻寬平,四肢結實,大腿肌肉發達;乳房發育好,成年公牛體重乎均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三、生產性能
西門塔爾牛乳、肉用性能均較好,平均產奶量為4070千克,乳脂率3.9%。在歐洲良種登記牛中,年產奶4540千克者約占20%。該牛生長速度較快,均日增重可達1.0千克以上,生長速度與其他大型肉用品種相近。胴體肉多,脂肪少而分布均勻,公牛育肥後屠宰率可達65%左右。
成年母牛難產率低,適應性強,耐粗放管理。總之,該牛是兼具奶牛和肉牛特點的典型品種。
 四、與我國黃牛雜交的效果
我國自20世紀初就開始引入西門塔爾牛,到1981年我國已有純種該牛3000餘頭,雜交種50餘萬頭。西門塔爾牛改良各地的黃牛,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實驗證明,西雜一代牛的初生重為33千克,本地牛僅為23千克;平均日增重,雜種牛6月齡為608.09克,18月齡為519.9克,本地牛相應為368.85克和343.24克;6月齡和18月齡體重,雜種牛分別為144.28千克和317.38千克,而本地牛相應為90.13千克和210.75千克。
在產奶性能上,從全國商品牛基地縣的統計資料來看,207天的泌乳量,西雜一代為1818千克,西雜二代為2121.5 千克,西雜三代為2230.5千克。
五.評價與展望
西門塔爾牛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參與我國三河牛的形成。建國以來,我國從五十年代有計畫地引進西門塔爾牛,經40多年的繁育對比,尤其在乳、肉生產性能和役用性能方面,發現西門塔爾牛在較大範圍內有良好效果。 西門塔爾牛的產乳潛力很大,目前尚未得到正常的發揮,如果擴大純種繁育,對鞏固乳品基地有極大好處。在東北、西北和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及內地某些山區將可發展成純種繁育體系。在農區,對乳肉、乳役兼用牛的培育已在山西、浙江等省取得明顯效果,一代雜種在農區利用作物秸稈的情況下,一天可擠乳3.15kg。在飼草條件不夠充足的地區,雜交代數不宜過高,雜交體系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