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有罕見的4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在30米~50米之間。始建於1984年,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由“墨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擴建更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森林垂直景觀及珍稀動植物。

歷史沿革

山地森林垂直景觀 山地森林垂直景觀

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前身為墨脫自然保護區,1984年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森林垂直景觀及珍稀動植物。它是中國跨自然帶最多的自然保護區。1998年中國科學家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拐彎,同年全國地名標準化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將“雅魯藏布大拐彎”命名明為“雅魯藏布大峽谷”,1998年10月中國國務院批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命名。

2000年經國務院國辦函〔2000〕36號 批准,由“墨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擴建更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形成原因

第四紀中,這裡的山地發育過多次冰川作用,遺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墳冢,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環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積遺蹟。 在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條綠色通道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一雅魯藏布江河谷一直向東南方向伸展,雅魯藏布大峽谷就是這綠色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宛如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個綠色門戶,面向著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為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提供了一條天然的通道。

地質地貌

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與該地區地殼3百萬年來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質作用有關。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最新地質考察獲得的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幔上涌體可能是大峽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藏東南成為所謂“氣候啟動區”的原因,還可能是該地區生物緯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體為特徵的岩石圈物質和結構調整對地球外圈層長尺度制約作用在大峽谷地區有十分明顯的表現,因此這裡是地球系統中層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實驗室。

高峰與拐彎峽谷的組合,在世界峽谷河流發育史上十分罕見,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奇觀。其實,大拐彎峽谷是由若干個拐彎相連組成的。 峽谷北側的加拉白壘峰也是冰川發育的中心,其東坡列曲冰川是一條大型的山谷冰川,從雪線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峽谷水汽通道北行的當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北坡,有卡欽冰川,長達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來姑冰川,長達35公里。它們部是我國海洋性溫性冰川中較長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最低可以達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水文

保護區內匯集了數條世界級的大江大河,雅魯藏布、帕隆藏布、易貢藏布、米堆藏布、波德藏布、東久河等數條大河全部在大峽谷附近匯合。因此,保護區水資源極其豐富。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大峽谷南段年降水量高達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間,故整個大峽谷地區異常濕潤。水汽輸送強度竟與夏季自長江以南向北輸送的強度相當,使得沿大峽谷水汽通道上,熱帶山地環境北移6個緯度,出現藏東南一片的綠色。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它居我國河流的第五位,但它所蘊藏的水力資源卻僅於次長江而居第二位。

氣候

雅魯藏布大峽谷原稱“雅魯藏布大拐彎”,是雅魯藏布江在東喜馬拉雅山最高峰南迦巴瓦峰腳下突然形成的一個奇特的馬蹄形大拐彎。一條向南的通道將雅魯藏布江水沿東喜馬拉雅東南坡面急瀉而下注入印度洋,成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水汽通道。受這個水汽大通道北上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強烈影響,大峽谷地區發育著中國僅有的以熱帶為基帶,經山地亞熱帶、山地溫帶直到高山寒帶的特殊山地立體氣候帶類型和植被分布類型。在水平距離幾十公里內,可以看到類似從中國海南島到北極的全部自然景觀。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東喜馬拉雅——崗日嘎布拉山脈橫貫東西,形成高峻險絕的山岩壁壘;而雅魯藏布江是一條縱貫南北的深邃峽谷通道。夏季,在青藏高原內陸熱低氣壓誘導下,強大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通道源源湧入峽谷地區,在區內崇山峻岭阻滯下,氣流所攜大量水汽凝雨落下,並釋放出凝結潛熱,為大峽谷帶來了充沛的降水和熱量。它們在百餘米的河谷底部到白雪皚皚的山頂,隨著水熱的梯度變化,其氣候類型發生著更替。這樣,一個由低山熱帶季風雨林、山地亞熱帶常綠和半常綠闊葉林、中山暖溫帶常綠針葉林、亞高山寒溫帶常綠針葉林、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和高山寒帶冰緣植被組成的我國山地最完整的重直植被類型組合就完整地排布在大峽穀穀坡上。

高山雪線之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再向下便是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帶,繼續向下便是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進入低山、河谷是季風雨林帶。這裡的季風雨林不同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它是在熱帶海洋性手風條件下形成的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雨林生態系統。這裡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豐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縮影之地。

土壤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的土質主要為侵入岩。侵入岩為岩筒、岩脈產狀,寬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鹼性雜岩脈體邊緣相或小規模岩筒中為角閃橄欖石岩,中央相為角閃金雲母橄欖輝石岩。金雲母、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礦物相,並能發現文石、霞石和橄欖石等。碳酸岩圍岩中出現強烈的地幔熱液蝕變或交代,在脈體的中央鑲有結晶的塊狀碳酸岩。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雲母、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等。還發現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別意義的、過去已有報導的礦物星葉石。這樣的岩石組合通常來自地幔,多是回響軟流圈的上涌和熱力作用、岩石圈減薄中地幔岩石發生減壓增溫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體結晶分異作用晚期階段的產物,碳酸岩與超基性鹼性雜岩成分和礦物的含量呈過渡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地質推斷它們的形成時限很年輕,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證明是5-8百萬年以來形成的。

區域範圍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91.68萬公頃,範圍為北緯29°05′—30°20′、東經94°39′—96°06′之間,南以高尤拉與丹巴江北部分水嶺為界,北抵納雍嘎簸雪山、迫龍藏布江和哽日嘎布山脈主脊,西自東喜馬拉雅山脈主脊線至白努弄巴和則巴弄巴西側分水嶺,東達哽日嘎布主峰。

保護目標

羚牛 羚牛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森林垂直景觀及珍稀動植物。

自然環境

山地森林垂直景觀是高山雪線之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再向下便是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帶,繼續向下便是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進入低山、河谷是季風雨林帶。這裡的季風雨林不同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它是在熱帶海洋性手風條件下形成的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雨林生態系統。

動物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羚牛、長尾中猴、熊猴、虎、墨脫缺翅蟲等42種。

喜山鬣蜥 喜山鬣蜥

雅魯藏布大峽谷現有資源,有維管束植物3768種,苔蘚植物512種,大型真菌686種,哺乳動物63種,鳥類232種,爬行動物25種,兩棲動物19種,昆蟲1500種。

雅魯藏布江下游谷地生長著茂密的次生熱帶雨林,在谷地還生活著珍稀特有爬行動物——喜山鬣蜥。

喜山鬣蜥為爬行綱,鬣蜥科。體長約10cm,尾長15cm。體背、腹平扁,頸部、體側皮膚鬆寬,後肢前伸達耳孔。背面橄欖色,雜有黑色蟲紋斑和淡色圓點,形成不規則網狀結構。頭頂鱗大小不一。背鱗覆瓦狀,大小几乎相等,略呈六角形;腹鱗光滑無棱;脅鱗細小;尾鱗排列成環,強烈起棱,後端形成尖刺。棲于山岩、石塊上。

植物

綠絨蒿 綠絨蒿

保護區內還有特有高山花卉——綠絨蒿綠絨蒿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具黃色液汁。一種產西歐,其餘48種均分布於喜馬拉雅地區,但最原始種在華中。為著名的觀賞植物,有些種類可入藥治病。

雅魯藏布大峽谷從冬末到夏初各色杜鵑由低谷到高山依次開放,使大峽谷成為花的海洋,而翩翩起舞的蝴蝶,穿飛在花叢中的麗鳥和嬉戲在林中的珍禽異獸又使大峽谷美麗的畫面充滿動感。在這片少為人類干擾的土地,這些鮮活的生靈創建出一個無比秀美和生動的伊甸園。
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有許多古老物種,珍稀物種和新分化的物種。因此,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物種資源基因庫,也是生物學家研究在高原特殊環境下生物如何分化的不可多得的實驗場所。

管理措施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管理對象為山地森林植物的生長及珍稀動植物的生長和保護。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北京發布。評選出的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分別是:雅魯藏布大峽谷、金沙江虎跳峽、長江三峽、怒江大峽谷、瀾滄江梅里大峽谷、太魯閣大峽谷、黃河晉陝大峽谷、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太行山大峽谷和天山庫車大峽谷。
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與中國地理學會正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地理學會成立百年、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百周年之際,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其中就包括1994年雅魯藏布大峽谷被評定為世界第一大峽谷。

交通:先從拉薩乘坐班車到林芝,班車的首發時間為上午8:00,拉薩到林芝的八一鎮633公里,票價155元,然後從八一到排龍,之後,徒步由排龍到札曲遊覽雅魯藏布江大轉彎和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再由札曲到排龍,途中可以訪問門巴族村落,欣賞原始森林,最後可以乘車由排龍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區的加查,途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風光。
適宜的旅遊時間: 5-10月
徒步區域氣候:林芝地處西藏南部,受亞熱帶及高寒帶等多種類型氣候影響,不同地帶的氣候也各異。錯高湖春天比較潮濕寒冷,夏天涼爽,秋天是最美麗的季節。
最佳徒步時間: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夠徒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時間,10月以後由於大雪,墨脫會封山至來年6月,無法進出。4月和10月是進入墨脫的最好季節,這兩個月里在大峽谷一帶雨水較少,無塌方、土石流的危險。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進出墨脫的一些小路卻是危機四伏。
推薦線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六條路線可以選擇 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峽谷徒步探險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以下路線行程介紹僅供您參考。)
第1條路線:米林縣派區—多雄拉—拿格—汗密—馬尼翁—背崩。這是一條傳統的大道,也是一條從喜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峽谷下遊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經三天時間,中間帶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過山口經拿格到汗密、馬尼翁則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帶,山路懸在陡崖上,十分險峻難行。歷年運輸發生事故皆在此處。從馬尼翁走過鋼架鐵索吊橋,到達對岸的背崩區,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條路線:從米林縣派區經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順江而下進入大峽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進入無人區,無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達白馬狗熊,沿江皆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國建立以前,傳統的通行是從白馬狗熊上山,離開峽谷經西興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條支溝直下,到達大峽谷,經進大拐彎後的江邊魯古村,過溜索到甘代(東岸),由甘代順而下經加熱薩區直奔墨脫。
第3條路線:從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遊河谷下行,三天的騾馬大道可直達大峽谷的頂端扎曲村,過新建的鐵索橋(原為溜索)至達波,離開大峽谷橫切過去,一路經原始森林和山樑,三天可到大峽谷拐彎下方的江邊八玉村,然後經魯古、甘代、加熱薩到墨脫。
第4條路線:從波密縣的古鄉渡過帕隆藏布江的古鄉湖,上山翻過隨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達大峽谷江邊的加熱薩區。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條路線:從波密縣扎木鎮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過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經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專用名,也稱為64道班、86道班,到達大峽谷畔的達木。這條線路經過多次修築,步行道比較好走,開山季節甚至可沿公路開汽車直達63公里一帶。順利的話,一般兩天時間可進入大峽谷到達墨脫。
第6條路線:從波密往東不遠到達興,過帕隆藏布江沿達興河上溯到源頭,由盤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過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經提琴到金珠區(格當),由金珠區往下過螞蟥山經達木到大峽谷江邊,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時間。

科學研究

雅魯藏布大峽谷在長度、最深深度、平均深度、河水流量、河谷形態、河道窄狹程度等方面在四大峽谷中都獨占鰲頭。雅魯藏布大峽谷更以其豐富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備受世界科學家的矚目,世界最大降水帶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

大峽谷地區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區,因其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被科學家看作“打開地球歷史之門的鎖孔”。因此,大峽谷地區的地質調查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主力軍之一。1999年以來,先後承擔和完成了西藏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青藏鐵路沿線資源礦產基地調查評價、西南三江有色金屬基地調查評價項目中的部分子項目。其中在大峽谷地區開展的1:20萬波密幅、墨脫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被科學界稱作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髮現之一。它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艱辛努力後驀然發現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間,眾多學科的中國科學家曾先後8次進入該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登山隊員組成的科學探險考察隊,歷時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懸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開展了異常艱辛的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獲取了大量科學資料,領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奇觀,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歷史壯舉。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關專家在大峽谷地區精確測繪了大峽谷的深度和谷底寬度,掌握了極為重要的實測數據。地質、水文、植物、昆蟲、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千種標本樣品,為大峽谷的資源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僅確認了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數量和位置,而且發現了大面積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蟲。

科學考察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山地,是“植物類型天然博物館”、“生物資源的基因寶庫”。同時,大峽谷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俯衝的東北擠角,地質現象多種多樣,堪稱罕見的“地質博物館”。

雅魯藏布大峽谷對世人有著神奇的魅力,獨特的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祖國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後,大峽谷地區的科學考察、資源勘測工作正式列入議事日程。1999年中國地調局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拉開了該地區大規模、深層次、全方位的資源大調查序幕。河南省地調院以其在西藏十餘年奮戰的良好信譽和高原工作經驗及雄厚的技術人才優勢,在眾多競標者中一舉奪魁,承擔了國家地質工作重大專項——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部位《1:20萬波密幅、墨脫縣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

河南地調院38名地質工作者組成的赴雅魯藏布大峽谷科考隊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後,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克服了許多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大峽谷全區進行了格線式全面考察。他們行程26000餘公里,完成測量面積7938平方公里,系統採集各類地球化學樣品2102件,測試分析化學元素達42種之多,獲得基本數據63252個,首次獲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質資料。這是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大峽谷進行大規模、深層次、格線式、系統性地質大調查的國家級科學考察。

通過考察,新發現綜合地球化學異常因。並初步查明了大峽谷地區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為防治地方病,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制定大峽谷護開發規劃提供了依據。

河南地質健兒在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的同時,還拍下了4000餘張大峽谷風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數十盤珍貴錄像資料,並從中篩選出精華部分,編輯出版了《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精美畫冊。畫冊真實記錄了地質科考隊員在大峽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峽谷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地質隊員特有的眼光從藝術角度對大峽谷地區的科考報告作了重要補充。

大峽谷的基本特點

其基本特點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高、壯、深、潤、幽、長、險、低、奇、秀。
高: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兩側,壁立高聳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為強烈上升斷塊。峰嶺上冰川懸垂,雲霧繚繞。
壯:從空中或從西興拉等山口鳥瞰大峽谷,在東喜馬拉雅山無數雪峰和碧綠的群山之中,雅魯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條筆陡的峽谷,穿越高山屏障,圍繞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彎,南瀉注入印度洋,其壯麗奇特無與倫比。
深:在南迦巴瓦峰與加拉白壘峰間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深處達5382米,圍繞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遠遠超過深2133米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深3200米的科爾卡大峽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峽谷。
潤: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大峽谷南段年降水量高達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間,故整個大峽谷地區異常濕潤,布滿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樣最豐富的峽谷。它與發育著荒漠植被的乾旱的科爾卡大峽谷、與發育著單一松林的比較乾旱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都是不同的。
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林木茂盛。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而且許多河段根本沒有人煙,加上大峽谷雲遮霧罩、神秘莫測,所以環境特別幽靜。這也是上述三個大峽谷所無法比擬的。
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以連續的峽谷繞過南迦巴瓦峰,長達496.3公里,比號稱世界“最長”的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還長56公里。
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中許多河段兩岸岩石壁立,根本無法通行,所以至今還無人全程徒步穿越峽谷。相比其他三條大峽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羅拉多大峽谷,遊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遊覽;科爾卡大峽谷,遊人可徙步沿谷地旅遊;喀利根德格大峽谷,谷地中村莊星羅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當地發展徒步旅遊的主要路線。就水道而論,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達4425立方米/秒,遠遠超過67立方米/秒的科羅拉多河和另外兩條河流,其河流流速高達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連,至今未有人能漂流進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其水流的險惡程度也遠在諸峽谷之上。
低:系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低處的巴昔卡,海拔僅有155米,遠遠低於上述三個峽谷的任何一個最低點。
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為奇特的是它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尾閭,由東西走向突然南折,沿東喜馬拉雅山脈南斜面奪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為奇特的馬蹄形的大拐彎。它不僅在地貌景觀上異常奇特,而且又成為世界上具有獨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峽谷,造就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奇特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
秀:整個大峽谷的自然景觀可以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秀甲天下”概括。謂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無論在秀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獨領風騷。就廣度而論,大峽谷是山秀、水秀、樹秀、草秀、雲秀、霧秀、獸秀、鳥秀、蝶秀、魚秀、人秀、村秀……不僅如此,大峽谷的秀還有其深遠和雄偉的內涵。例如大峽谷之水,從固態的萬年冰雪到沸騰的溫泉,從涓涓溪流、簾簾飛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態、液態、氣態、雪花、溪流、大江、秀麗深入到水的各種形態、各種尺度規模。而從力度來看,數百米的飛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為壯觀。再如大峽谷之山,從遍布熱帶季風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雲天有皚皚雪山無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聳入雲端的雪峰給人秀麗的感受更如神來之筆。生於斯長於斯的眾多的生靈,更以其獨特的形體和生命的活力迸發出秀麗的光彩。

生態價值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峽谷之中,海拔750-4800米,區內河流深切,峽谷深邃,山高入雲,瀑布眾多,形成我國罕見的地貌反差。本區雖處於亞熱帶緯度地區,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發育著熱帶到寒溫帶的不同山地森林植被類型,保存著豐富的物種資源。高等植物有3000多種,約占全國的1/10,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1種,以墨脫命名的特有植物4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羚牛、長尾中猴、熊猴、虎、墨脫缺翅蟲等42種。被譽為西藏的“天然動植物博物館”,是研究不同氣候帶生態系統的重要基地。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峽谷地區個同類型的自然帶,除海拔4200米林線以上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叢外,幾乎都被森林占據著,大然林區面積廣、森林資源豐富,僅次十中國東北和西南兩個林區,居全國第二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