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銅幣

西藏銅幣是指舊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在藏區流通的銅質貨幣,是藏銀幣的輔幣。西藏銅幣始鑄於公元1909年,1953年停鑄。筆者有幸得到一批(共十一枚)品相較為精美的藏銅幣,按發行年代分為1927年版“雪岡”、1936年版“新雪岡”和1949年版“雪阿”三個版別。先後歷經扎什廠時期、多廠共存時期和扎西電廠時期。藏銅幣的製作和流通在維護祖國統一、穩定和促進西藏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簡介

早期西藏銅幣正反面早期西藏銅幣正反面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生存環境、民族特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世界上各個民族形成了特色各異的貨幣種類和體系。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僅有著悠久的貨幣歷史,而且貨幣種類豐富多彩,地方性特色也十分鮮明。

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環抱於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內連四川雲南青海新疆,外鄰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是中國西南部對外交流的視窗和中印文化交匯的地方。特殊的地理區域造就了西藏獨特的歷史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西藏貨幣的製造發行歷史,使其形成了具有濃厚區域風格的貨幣體系,它在幣種設計、發行目的、幣值大小和使用習慣等方面無不折射出本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藝術等諸多特點。

西藏銅幣是西藏噶廈政府時期在藏區發行的流通貨幣種類之一,它是西藏銀幣輔幣,1909年開始在當地製造發行,停鑄於1953年。西藏銅幣發行於中國的近現代,時間短、面值種類繁多,由於難以收集齊全或收藏價值不高,所以在歷史文獻資料及目前有關西藏歷史研究中也鮮有詳盡的記載和介紹,關於它的歷史意義更是很少提及。但是銅幣的出現和發行在西藏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最近有幸得到一批藏銅幣,因此,根據實物和零散的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對西藏銅幣的產生、面值分布、發行過程進行闡述,使人們對西藏銅幣的歷史意義能有更新的認識和了解。

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告訴人們,任何具體的、偶然的歷史事件的發生,都隱含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的決定作用。西藏銅幣的出現是西藏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西藏中期銅幣橫字西藏中期銅幣橫字"雪岡"

西藏銅幣產生於整箇中華民族處於多災多難、水深火熱、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藏地區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也受到了西方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英會議藏印續約》被迫簽訂,使中國西藏淪為英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英國除了對西藏進行武力侵略,還進行經濟侵略。它將大量的廉價產品傾銷西藏,摧毀了當地傳統手工業,動搖了西藏的經濟基礎。同時,將高品質的英印盧比大量地投入西藏市場,由於英印盧比含銀量高,約在八九成之間,輔幣有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其形制美觀、規格統一,以及利於攜帶、計算與儲藏等的優勢使人皆樂用。因此盧比輕鬆打敗了西藏市場上正在使用的毫無競爭力的“章嘎”幣,逐漸成為市場流通的主幣。

在英帝國主義大規模的經濟侵略中,西藏的貿易、財政、金融直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破壞,並且擾亂了西藏地方的貨幣制度,增加了西藏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中央政府曾於1896年仿照盧比新推出了四川藏元(川元)以抵制英印盧比的大量使用。川元為三錢二分,在康定等地區人們爭相使用,有時漲到三錢八九分,而到了衛藏其價格則極低。川元的推行受到地域限制,而且後期所鑄的川元含銀量日益降低,因川元摻銅過多而被民間稱為“紅臉藏洋”,故常發生拒收現象。由於英帝國主義繼續將大量的產品壓人西藏市場,盧比也在繼續泛濫。面對財政上的危機,為了抵制英印盧比霸占西藏貿易市場,貨幣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於是西藏地方政府在1900~1910年對貨幣制度進行第二次改革,銅幣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於1909年誕生了。

由上述可見,西藏銅幣作為金屬貨幣種類之一,不僅受到中國整個歷史環境的影響,而且與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面值、名稱和發行時間

西藏銅幣是最具有地域藝術風格和民族特點的幣種,它的圖案、形狀等設計變化多樣、品種豐富,其名稱多以面值的藏文發音而命名,如“嘎啟介”,簡稱“啟介”,意為“藏銀七分五厘”。

雖然名稱千差萬別,但是其面值僅有數種。

歷史意義

西藏銅幣的面值、名稱和發行時間西藏銅幣的面值、名稱和發行時間

西藏銅幣在40餘年的發行歷史中時造時停,但是它的水平、製作工藝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明顯地有了提高,且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抵制英印盧比,維護祖國統一
西藏地方當時發行的銅幣是作為銀錢的輔幣,在英印盧比泛濫的時期,增強了銀錢對盧比的競爭力,有效地抵制了英印盧比對西藏地方經濟、生活等方面的不良影響,從而也增強了西藏地方噶廈政府對經濟的直接控制。

(二)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銅幣的發行填補了西藏地方貨幣史上的金屬貨幣內容,豐富了貨幣的符號。銅幣的發行使原來的銀錢本位制過渡到銀銅綜合使用的貨幣流通制度,避免了貴重金屬的外流。更因多種版別銅幣的發行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對西藏社會政治的穩定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銅幣製作過程也是西藏地方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的體現
西藏銅幣的出現雖然起步較晚,比銀幣晚了117年之久,但是由於藏銅幣是在引進內地先進的機制銅幣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從水力電力製作的過程,所以有著高水平的製造工藝。

(四)貨幣史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該民族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的反映
西藏銅幣帶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點,通過了解西藏地方的銅幣發展史,不僅看到了藏族人民為整箇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作出的貢獻,而且看到了藏族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整箇中華民族發展的血肉聯繫,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西藏地方社會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途徑。

製作工藝

西藏銅幣:噶啟介西藏銅幣:噶啟介

1928年時多帶造幣廠採用電力機器衝壓製造出一種新版的“雪阿”銅幣,這一年可作為水力制幣電力沖床衝壓制幣的分水嶺。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將梅吉、羅堆、奪底三個造幣廠合併為“扎什電力機器廠”,這也是西藏造幣技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扎什造幣廠成立以後,引進印度的制幣機,採用電力沖床衝壓的方式製造銅幣,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制幣規模擴大,銅幣的製造能力也大大高於水力制幣時代。

從年代上看,這批藏銅幣都是機械化制幣時代的產物。ZB-3和ZB-4的“雪岡”屬1927版,推測採用了水力制動機器和粗糙的銅模製幣,由於衝壓力強不夠,加之當時“雕刻漢字銅模亦未能精工”,因此紋飾刻畫淺且不夠清晰、線條模糊、紋飾部分容易被磨損。而1936版的ZB-2“新雪岡”和1949版的ZB-1“雪阿”紋飾精美、清晰,線條均勻、細膩,並且紋飾和字型深峻,極具立體感。應該是採用大功率的電力沖床和雕刻精美的模具製成。

1927版的藏銅幣由於採用落後的水力制動機器和粗糙的銅模製得,其微觀組織較疏鬆,容易發生腐蝕,從顯微鏡觀察、XRD和XRF分析結果來看,已經有鏽蝕產生,所以對這幾枚錢幣進行切實可行的保護處理迫在眉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