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村[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西湖村]

《西湖村》是位於地處建德市梅城鎮西北郊。南與東湖村為鄰,北與庵口村相連,東和梅城鎮正大街等居民區相交,西以西山鄰為界的一個村。

歷史背景

西湖村地處建德市梅城鎮西北郊。南與東湖村為鄰,北與庵口村相連,東和梅城鎮正大街等居民區相交,西以西山鄰為界。村名因與梅城西湖毗連而得名。1992年,全村有耕地614畝,山地843畝,住戶438戶,人口1404人。主要街道有西門街(包括西門外)、西門后街、小西門、府西路(延伸到建德農藥廠附近)、府前街、後歷路等。

西湖村歷史悠久。宋淳熙年間(1174~1189),行鄉里制,村為誠孝坊、仁里坊。清雍正年間推行順莊法,改坊為莊,其中城區里仁莊、純孝莊、晝錦莊、宣化莊和東區西湖莊為今西湖村轄地。1927年,實行里村制,為建德縣第一區城南西里與西湖村。1935年實行鎮自治,西湖村建鄉,城南西里屬城南鎮管轄。1938年,西湖村與城南、城北、東關三鎮合併建立梅城鎮。1949年後,為上城鄉西門街、府前街2個行政村。1956年建立西湖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西湖生產小隊,1961年改為西湖生產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行鄉村制,以大隊建村,西湖大隊改稱西湖村。

景點特色

天下西湖三十六,梅城西湖占其一。它以秀麗端莊、自然純樸博得人們青睞。西湖位於梅城城西,有水面107.7畝,東靠梅城舊城,北依汽車站,南鄰無線電元件廠,西築有湖堤蓄水,中有寶華洲。北納烏龍山南來之水,唐鹹通十年(869),睦州刺史侯溫開鑿,歷經1100多年。期間,地方政府先後十次大規模疏浚西湖,壘石修壩。宋景定二年(1261),洪水決堤,嚴州知州錢可則復堤,使之與梅城東湖相通。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萬曆四十五年(1617)三次疏浚西湖。清順治六年(1649)至同治六年(1867)五次疏浚西湖。1919年建德縣知事張良楷對西湖進行疏通,並加固加寬西堤。據《嚴州圖經》載,西湖歷來為嚴州府城風景名勝之地。其中寶華洲,為宋靖康元年(1126)僧人文佐所造,原四面環水,州上和湖岸遍植竹、桑、桃、李,湖中架石樑,置畫舫,四周亭閣鱗次櫛比,景色美麗。昔日清明時節,遊人如織,歷代名人多有吟詠。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純仁有《西湖四景》詩:"百頃琉璃蹙翠鱗,日遲風暖物華新,千花百草遊人路,應道壺中別有春。"明代有以梅城西湖為背景的傳奇劇《三社記》,其中有描寫西湖"天文如繡,湖光如縐,碧波橫翠,紫荇拖春"的唱詞。清代戲劇家李漁寫過一篇《湖上記》,把嚴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比,認為杭州西湖雍容華貴,嚴州西湖"露倩冶於渾樸",二者各具天姿風韻。

1968年,富春江水庫建成,梅城成為庫區,江水水位升高,西湖成為內湖,湖底淤積加劇,沿湖大堤改築環城公路。今梅城鎮已將西湖作為風景區列入城鎮建設規劃,投資600萬元,建造長1200米的沿湖石壩和1700米的人行道。同時搬遷西湖內的2家工廠和1家停車場,改建陸地面積18畝。不久以後,西湖將再現當年綽約動人的風姿,展示迷人丰采。

景點古蹟

西湖村界內古蹟眾多,主要有寺廟、亭台樓閣、古坊、古井等。開元寺,即兜率寺,位於農藥廠附近道場山上。唐神龍元年(705)建,時名中興寺,後改名開元寺。唐末,有高僧陳道明(號為陳尊宿)居此寺。據《五燈會元》載,陳道明,睦州陳氏子。學通三藏,持戒精嚴,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宋紹興五年(1135),寺為火毀。七郎廟,又稱建昌殿,位於梅城西南建昌山麓。相傳所祀之神為金元七。廟原在梅城城北,明初,李文忠打敗張士誠,始遷廟於此,現保存完好。另有法言寺、能仁寺、資福寺等,皆被毀圮。亭台樓閣有:思範亭,位於樊家山,又稱范村山。北宋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貶知睦州(今梅城),任內大興學校,政績頗佳。離任後,人們在府治內建"希范堂"一座,在樊家山建"思範亭"一座。另據《嚴州圖經》載,西山嶺有孤高亭,沿西湖有汛清亭、涿澤亭、淨碧亭、煥文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甘棠樓、環湖樓、曇華閣(清康熙五年(1666)建)等,今已不存。古坊有:清朝耳目坊,位於府前街,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建,石坊上雕有人物,非常精細。純孝格天坊,在梅城府前街,明末建,石坊上同樣刻有人物,頗為傳神。此二坊於1960年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惜均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放生坊,清順治六年(1649)建於西湖,今已不存。古井有:六眼井,在今府前街文化館對面,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建,有500多年歷史。井深7.7米,水深5.7米。此井上有六個井圈,可供6隻吊桶同時汲水,故名六眼井,今仍存。雙井,在西門街雙井弄內,至少已有800多年歷史。井深8.24米,水深8米,井筒呈橢圓形,因井上有二個井圈而得名。寶賢書院,位於西湖寶華洲,清道光五年(1825)由嚴州知府聶鎬敏建,供莘莘學子就讀。鹹豐十一年(1861)被毀,光緒十年(1871)建德知縣劉毓森重建。以上古蹟歷經時代變遷,除少數倖存外,大都被毀無遺。梅城鎮現已落實資金並作規劃,在長780米的府前街、正大街、南大街建造"仿古一條街",恢復原有石板卵石路面,建造8座石牌樓、1座鐘樓、1座城門樓。並對沿街房屋進行改建、拆建,形成具有唐、宋、明、清時代特色的建築風格,以吸引過往富春江、新安江旅遊線上的遊人。工程已動工。

文人出處

西湖人傑地靈,自三國吳黃武四年(225)梅城鎮成為建德縣治以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宋代名臣江公望,原建德梓里鄉江村人,後遷居梅城後歷橋。今江家弄、江家塘即原江公望宅。江公望生於宋仁宗朝,神宗熙寧六年(1073)中進士,為司馬光所賞識,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擢任左司諫。為人赤誠剛正,曾屢次向皇上上疏彈劾蔡京,後被貶而返歸故里,病逝於家鄉。明代鄉人馬景福,生於明永樂年間,為人誠篤,獨力持家,分家時厚給兄弟,每逢災年,周恤鄉鄰。因街坊用水困難,出資在純孝坊(今文化館對面)鑿六眼大井一口,閭里稱便。時嚴州郡守萬觀親筆書寫"德沛甘泉"匾額,以示表彰。近現代名醫程仲頤(1889~1991),梅城程家弄人。能醫治多種疑難雜症,清末嚴州府贈送"妙手回春"匾額。他的臨床經驗《麻療十則》曾被當代《中醫雜誌》刊發。程仲頤有66個子孫,大多學有所成,其中22個旅居國外。程尚仁(1918-1980),為程仲頤之子,1940年畢業於昆明藝術專科學校。1949年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主編《染織圖案基礎》、《中國染織紋樣簡史》等圖書,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家和工藝美術教育家。戴不凡(1922~1980),梅城戴家弄人,1940年從金華高中畢業,1943年在蘭溪任《浙西日報》總編。解放後,在杭州任《當代日報》編輯。1952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評田漢(金缽記)》,被邀薦去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劇目組工作。1963年任《戲劇報》副主編,1977年任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1979年任《紅樓夢學刊》編委、《戲曲研究》叢刊副主編。著作有《百花集》、《紅學評議》、《小說見聞錄》等10餘種,是我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戲曲史專家、紅學專家。鄭秉謙,1930年生於梅城刑衙黨(今程家弄),1949年從嚴中高中部畢業,同年7月參加革命,1950年至1955年在七兵團兼浙江軍區工作,先後任報社編輯、記者、政工幹部。1957年以後在省文聯、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有《海市奇觀》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集2部、文藝理論集和散文集各1部,與他人合作藝文類著作9部。

西湖村緊靠新安江,"千車轔轔,百帆隱隱",為古代水上運輸的重要碼頭,浙西、皖南、贛東商賈的必經之路,舊嚴州府所屬六縣的商品集散地。南宋時,南門外江上風檣林立,街上貨棧遍布,有"千家樓閣麗朝暉"之說。至民國初年,南北貨、綢布、中藥、茶葉、生漆、黃酒、陶瓷、典當、洗染、飯館等行業經營興旺。

現今發展

1949年後,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水上運輸曾一度衰落,商業發展比較緩慢。這一時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糧食生產發展快。1958年至1964年,修建三塘塢水庫。壩高16米,容水量12萬立方米,灌溉耕地400畝。1964年,挖掘七郎廟水渠,1963年在全縣第一個實現糧食畝產超綱要(800斤),出席中共華東局召開的華東區集體生產先進單位會議。1970年,在東關圍田24畝。1975年,在靈洞畈進行大規模平整土地,村民日夜出工,將高低不平的200餘畝農田改造為平坦整齊的四梯良田。1979年,西湖村糧食畝產超雙千,縣委、縣革委會獎給195東風12型杭產手扶拖拉機一台。村里還先後營造松林200餘畝、柑桔230畝、茶葉25畝,種植蔬菜100餘畝。80年代以來,西湖村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發展第二、三產業上來,先後自辦、聯辦西湖包裝箱廠、水泥製品廠、電線廠、膠木廠等。1992年,村辦工業總產值達145萬元,實現利稅30萬元。在發展工業的同時,辦起西湖商場和西湖飯店。1991年8月,建德縣政府投資150萬元,在西湖邊動工興建建築面積3548平方米、攤位400餘個的大型綜合商場--梅城市場。市場為園林仿古建築,檐角飛展,懸柱林立,造型新穎,於秀逸玲瓏中顯巍峨壯觀之勢。市場貿易活躍,主要經營工業品、小商品、百貨、服裝、土特產、水果、糧食等,開辦舊貨寄售業務。村辦個體工商業發展更快,從府前街到南門大壩,從西門街到汽車站,到處是一排排的攤點。1992年底,全村經營工商業的有394人,占總人口1 3,其中從事工業214人,建築業36人,運輸業23人,商業、飲食業60人,其他服務行業64人。西湖村及沿街街道每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58萬元,人均收入1158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