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蘋果

早期引種蘋果的途徑是多方位的。 20世紀初,遼寧、山東蘋果發展較快。 從1992年達到年產8.429×105t,僅次子山東、遼寧。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具圓形樹冠;小枝粗短,圓柱形,幼時密被絨毛,老時紫褐色,無毛;冬芽卵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片橢圓形、卵形至寬橢圓形.長4.5-10厘米,寬3-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圓鈍鋸齒,幼時兩面被短柔毛,長成後表面無毛;葉柄粗壯,長1.5-3厘米,有短柔毛;托葉葉質,披針形,全緣,密被短柔毛。傘房花序具花3-7朵;花梗長1-2.5厘米.密被柔毛;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被絨毛:花直徑3-4厘米;萼筒外面密被絨毛;萼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6-8毫米,比萼筒稍長,全緣,先端漸尖,兩面均被絨毛;花瓣倒圓卵形,長15-18毫米,白色(花蕾待放時微粉紅色),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長為花瓣之半;花柱5個,比雄蕊稍長,中部以下密被灰白色絨毛。果實常近扁球形,形狀、顏色、香味、品質常隨栽培品種而異,直徑在2厘米以上,先端常隆起,基部下陷,萼裂片宿存;果梗粗短。花期5月,果期7-10月。

產地

秦嶺南北兩坡有栽培。我國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也有栽培。原產歐洲和中亞地區。

用途

果實味美可口,為著名水果;也可入藥,可作強壯劑,用治貧血症。

引種

19世紀中葉後,海禁開放,西方文化大量輸入,果樹資源交流更加頻繁。蘋果屬果樹也隨之引入。
早期引種蘋果的途徑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東最早,據煙臺的地方史志記載,186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John L.Nevius)受長老會派遣,由上海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婦重返煙臺時,帶來西洋蘋果、洋、美洲葡萄、歐洲李及甜櫻等果樹品種,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廣興果園"。
20世紀初,遼寧、山東蘋果發展較快。1909年旅順最大一處蘋果園(後改為旅順農場)中有國光96株、倭錦550株。日俄戰爭後,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歸日本後,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為農事試驗場),再從日本引進一些主栽品種,1910年引入紅魁、祝光、旭和國光等;1914-1921年間又引入玉霰等3個品種。
從1950-1952年,國家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對果樹生產發放無息貸款,減免果業稅收,同時還在重點果區建立果樹技術指導機構,通過供銷社組織果品運銷,提高果農收入,促進了果樹業的復甦。在老蘋果產區,殘存的蘋果老樹迅速恢復了樹勢,主要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並開始組建第一批國營園藝場(其中北方以蘋果為主),因此,產量急速回升。
從l953年起,中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興起,大大地鼓舞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l955年農業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為中心,大力提高現有果樹的產量和質量,有計畫地積極向山區、荒山擴大墾闢新果園",新建果園一律免徵農業稅,並相應改善購銷工作。
從1985年起,由於蘋果收回投資快,效益高,除廣東、廣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適於商品生產栽培外,其他地區都把發展蘋果生產作為開發山區、脫貧致富或積累資金支持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其中陝西省發展尤為突出,在渭北地區建立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秦冠、富士等品種占了絕對優勢,產量也迅速上升,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從1992年達到年產8.429×105t,僅次子山東、遼寧。1993年超過了遼寧,居全國第2位。1995年全國各省的面積與產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