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國際棋聯(FIDE)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團體比賽,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西洋棋團體比賽之一。男子正式比賽始於1927年,女子比賽始於1957年。1976年起,男女比賽同時舉行,賽制改為瑞士制,每兩年舉行一屆。2008年起,規定每隊參賽成員五人,比賽四個台次。截至2018年,獲得男女團體冠軍最多的隊伍都是前蘇聯(俄羅斯)西洋棋隊。中國女子西洋棋隊共獲得6次冠軍,總冠軍數排名第二。2014年在挪威特羅姆瑟舉行的第41屆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中,由王玥、丁立人、余泱漪、倪華和韋奕組成的中國男子西洋棋隊首次奪冠,打破了自1927年國象奧賽正式創辦87以來男團冠軍一直被歐美隊伍壟斷的歷史。

歷史沿革

第41屆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賽場 第41屆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賽場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國象奧賽),之所以取名奧林匹克,是因為西洋棋曾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著密切聯繫。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和1924年法國巴黎奧運會上,西洋棋都曾是正式比賽項目。因為奧運會規定只有業餘選手才能參加,而當時西洋棋領域沒有把業餘棋手從專業棋手中分離出來,所以1924年國際棋聯(FIDE)成立之後,就獨立組織奧林匹克棋賽。國際棋聯先於1924年和1926年舉行兩次非正式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到1927年,正式開始組織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比賽冠軍獎盃稱為“國際哈密爾頓·羅素流動獎盃”,是由英國的一位公爵捐助並以其名字命名的金杯。

第一屆正式的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27年在英國倫敦舉行,共有16支隊參加,匈牙利隊獲得了冠軍,贏得“哈密爾頓·羅素流動金杯”。之後國象奧賽每隔一年或兩年舉辦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共舉辦了八屆。

二戰爆發後,國象奧賽隨即陷入停辦狀態。1950年,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舉辦了二戰後的首次國象奧賽,之後國象奧賽固定為每兩年舉辦一屆。參賽隊伍也逐漸增多,到2002年在斯洛維尼亞布萊德奧賽上,參賽的男隊達到了空前的135支。在2006年義大利都靈奧賽中,報名參賽的男隊達到137支,創造了參賽隊伍數量的新紀錄。在2014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中,參賽的男隊達到了174支,女隊也達到了137支,再創新高。

中國隊在第41屆國象奧賽上奪冠 中國隊在第41屆國象奧賽上奪冠

在前43屆國象奧賽中,蘇聯(俄羅斯)男隊在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和2002年共獲24次冠軍;美國男隊在1931、1933、1935、1937、1976、2016年共獲6次冠軍;匈牙利男隊和亞美尼亞男隊分別在1927、1928、1936年和2006、2008、2012年各獲3次冠軍;烏克蘭男隊和中國男隊分別在2004、2010年和2014、2018年獲2次冠軍;波蘭男隊、德國男隊、南斯拉夫男隊分別在1930年、1939年、1950年各獲1次冠軍。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57年增設了女子比賽,冠軍隊被授予以第一位西洋棋女子世界冠軍維拉·明契克的姓名命名的“維拉·明契克流動獎盃”。最初,女子國象奧賽不定期舉行;於1976年起與男子國象奧賽同時同地進行。至2018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女子奧賽共舉行了28屆。其中前蘇聯(俄羅斯)女隊在1957、1963、1966、1969、1972、1974、1978、1980、1982、1984、1986、2010、2012和2014年共獲14次冠軍;中國女隊在1998、2000、2002、2004、2016、2018年獲得6次冠軍;喬治亞女隊在1992、1994、1996、2008年獲得4次冠軍;匈牙利女隊在1988和1990年獲2次冠軍;以色列女隊和烏克蘭隊分別在1976年和2006年各獲1次冠軍。

國象奧賽在實施男女比賽同時進行後,國際棋聯從1998年第33屆奧賽開始又設立了男女綜合表現獎。獲得男女綜合表現獎的國家隊被授予以西洋棋歷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軍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名字命名的“加普林達什維利杯”。截至2018年,俄羅斯隊獲得加普林達什維利杯的次數最多,共6次;其次為中國隊,於2006、2014和2018年共3次獲得過該獎盃。

比賽規程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最初採用循環賽制。後來參賽隊數逐漸增多,遂改用兩階段的分組循環預賽和決賽賽制。1976年起,國象奧賽開始採用瑞士賽制。國際棋聯還規定自1984年起,凡在4的倍數的年份舉辦的國象奧賽,將成為是4年一次的世界西洋棋團體錦標賽的預選賽,獲前五名的隊伍出線。

台次和人數

男子國象奧賽為四個台次,每隊成員原來為六人,2008年起減為五人,即替補隊員減少一人。女子國象奧賽原來為三個台次,每隊成員四人,2008年起增至四個台次,每隊成員變為五人。這就是說,男女國象奧賽都比賽四個台次,各支隊伍都由五名隊員組成,其中四人上場,一人替補。每個台次都設有台次金銀銅牌,各個台次得分率最高的三名棋手可以分獲台次獎。

輪次

自從1976年引入瑞士制後至2006年,國象奧賽一直是14輪或13輪,2008年起改為11輪。

比賽編對方式

從2008年開始,比賽的編對方式是:首先將參賽隊伍按等級分由高到低排列;在首輪比賽的配對時,給列表前半部分的隊伍加上一個初始“浮動積分”;在第二輪比賽中,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獲勝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後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將與隊伍列表後半部分首輪贏棋的隊伍編對;在第三輪比賽編對時,將首輪中所加的“浮動積分”去掉,按照各隊真實積分進行編對。

區分名次方式

從1976年引入瑞士制後至2006年,都是以局分區分名次。2008年起,改為由場分區分名次,每隊勝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輸一場得0分。

破同分規則

場分(TB1)相同的情況下,將按照所謂的“梭尼伯恩-伯格(Sonnenborn-Berger)”分高低來區分名次。所有11個對手中取場分較高的前10個對手,然後計算梭尼伯恩-伯格分。梭尼伯恩-伯格分(TB2)=每個對手的場分×本隊與該對手的比賽得分。梭尼伯恩-伯格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梭尼伯恩-伯格”分相同,則需比較各隊的局分(TB3)。局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局分仍相同,則比較各隊所謂的“布赫茲(Buchholz)”分。布赫茲分(TB4)=所有對手的場分總和-場分最低的對手的場分。

歷屆成績

歷屆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舉辦地及前三名成績:

男子比賽

年份屆次地點冠軍亞軍季軍
1924年 非正式第1屆 巴黎(法國) 捷克斯洛伐克31 匈牙利30 瑞士29
1926年 非正式第2屆 布達佩斯(匈牙利) 匈牙利9 南斯拉夫8 羅馬尼亞5
1927年 第1屆 倫敦(英國) 匈牙利40 丹麥38.5 英格蘭36.5
1928年 第2屆 海牙(荷蘭) 匈牙利44 美國39.5 波蘭37
1930年 第3屆 漢堡(德國) 波蘭48.5 匈牙利47 德國44.5
1931年 第4屆 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 美國48 波蘭47 捷克斯洛伐克46.5
1933年 第5屆 福克斯通(英國) 美國39 捷克斯洛伐克37.5 瑞典34
1935年 第6屆 華沙(波蘭) 美國54 瑞典52.5 波蘭52
1936年 非正式第3屆 慕尼黑(德國) 匈牙利110.5 波蘭108 德國106.5
1937年 第7屆 斯德哥爾摩(瑞典) 美國54.5 匈牙利48.5 波蘭47
1939年 第8屆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 德國36 波蘭35.5 愛沙尼亞33.5
1950年 第9屆 杜布羅夫尼克(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45.5 阿根廷43.5 西德40.5
1952年 第10屆 赫爾辛基(芬蘭) 蘇聯21 阿根廷19.5 南斯拉夫19
1954年 第11屆 阿姆斯特丹(荷蘭) 蘇聯34 阿根廷27 南斯拉夫26.5
1956年 第12屆 莫斯科(蘇聯) 蘇聯31 南斯拉夫26.5 匈牙利26.5
1958年 第13屆 慕尼黑(西德) 蘇聯34.5 南斯拉夫29 阿根廷25.5
1960年 第14屆 萊比錫(東德) 蘇聯34 美國29 南斯拉夫27
1962年 第15屆 瓦爾納(保加利亞) 蘇聯31.5 南斯拉夫28 阿根廷26
1964年 第16屆 特拉維夫(以色列) 蘇聯36.5 南斯拉夫32 西德30.5
1966年 第17屆 哈瓦那(古巴) 蘇聯39.5 美國34.5 匈牙利33.5
1968年 第18屆 盧加諾(瑞士) 蘇聯39.5 南斯拉夫31 保加利亞30
1970年 第19屆 錫根(西德) 蘇聯27.5 匈牙利26.5 南斯拉夫26
1972年 第20屆 斯科普里(南斯拉夫) 蘇聯42 匈牙利40.5 南斯拉夫38
1974年 第21屆 尼斯(法國) 蘇聯46 南斯拉夫37.5 美國36.5
1976年 第22屆* 海法(以色列) 美國37 荷蘭36.5 英格蘭35.5
1976年 反以奧林匹克 的黎波里(利比亞) 薩爾瓦多38.5 突尼西亞36 巴基斯坦34.5
1978年 第23屆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 匈牙利37 蘇聯36 美國35
1980年 第24屆 瓦萊塔(馬爾他) 蘇聯39 匈牙利39 美國35
1982年 第25屆 琉森(瑞士) 蘇聯42.5 捷克斯洛伐克36 美國35
1984年 第26屆 塞薩洛尼基(希臘) 蘇聯41 英格蘭37 美國35
1986年 第27屆 杜拜(阿聯) 蘇聯40 英格蘭39 美國38
1988年 第28屆 塞薩洛尼基(希臘) 蘇聯40.5 英格蘭34.5 荷蘭34.5
1990年 第29屆 諾威薩(南斯拉夫) 蘇聯39 美國35.5 英格蘭35.5
1992年 第30屆 馬尼拉(菲律賓) 俄羅斯39 烏茲別克斯坦35 亞美尼亞34.5
1994年 第31屆 莫斯科(俄羅斯) 俄羅斯37.5 波赫35 俄羅斯II34.5
1996年 第32屆 葉里溫(亞美尼亞) 俄羅斯38.5 烏克蘭35 美國34
1998年 第33屆 埃利斯塔(俄羅斯) 俄羅斯35.5 美國34.5 烏克蘭32.5
2000年 第34屆 伊斯坦堡(土耳其) 俄羅斯38 德國37 烏克蘭35.5
2002年 第35屆 布萊德(斯洛維尼亞) 俄羅斯38.5 匈牙利37.5 亞美尼亞35
2004年 第36屆 卡爾維亞(西班牙) 烏克蘭39.5 俄羅斯36.5 亞美尼亞36.5
2006年 第37屆 都靈(義大利) 亞美尼亞36 中國34 美國33
2008年 第38屆 德勒斯登(德國) 亞美尼亞19 以色列18 美國17
2010年 第39屆 漢特·曼西斯克(俄羅斯) 烏克蘭19 俄羅斯18 以色列17
2012年 第40屆 伊斯坦堡(土耳其) 亞美尼亞19 俄羅斯19 烏克蘭18
2014年第41屆特羅姆瑟(挪威)中國19匈牙利17印度17
2016年第42屆巴庫(亞塞拜然)美國20烏克蘭20俄羅斯18
2018年第43屆巴統(喬治亞)中國18美國18俄羅斯18

女子比賽

年份屆次地點冠軍亞軍季軍
1957年 第1屆 埃門(荷蘭) 蘇聯10.5 羅馬尼亞10.5 東德10
1963年 第2屆 斯普利特(南斯拉夫) 蘇聯25 南斯拉夫24.5 東德21
1966年 第3屆 奧伯豪森(西德) 蘇聯22 羅馬尼亞20.5 東德17
1969年 第4屆 盧布林(波蘭) 蘇聯26 匈牙利20.5 捷克斯洛伐克19
1972年 第5屆 斯科普里(南斯拉夫) 蘇聯11.5 羅馬尼亞8 匈牙利8
1974年 第6屆 麥德林(哥倫比亞) 蘇聯13.5 羅馬尼亞13.5 保加利亞13
1976年 第7屆 海法(以色列) 以色列17 英格蘭11.5 西班牙11.5
1978年 第8屆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 蘇聯16 匈牙利11 西德11
1980年 第9屆 瓦萊塔(馬爾他) 蘇聯32.5 匈牙利32 波蘭26.5
1982年 第10屆 琉森(瑞士) 蘇聯33 羅馬尼亞30 匈牙利26
1984年 第11屆 塞薩洛尼基(希臘) 蘇聯32 保加利亞27.5 羅馬尼亞27
1986年 第12屆 杜拜(阿聯) 蘇聯33.5 匈牙利29 羅馬尼亞28
1988年 第13屆 塞薩洛尼基(希臘) 匈牙利33 蘇聯32.5 南斯拉夫28
1990年 第14屆 諾威薩(南斯拉夫) 匈牙利35 蘇聯35 中國29
1992年 第15屆 馬尼拉(菲律賓) 喬治亞30.5 烏克蘭29 中國28.5
1994年 第16屆 莫斯科(俄羅斯) 喬治亞32 匈牙利31 中國27
1996年 第17屆 葉里溫(亞美尼亞) 喬治亞30 中國28.5 俄羅斯28.5
1998年 第18屆 埃利斯塔(俄羅斯) 中國29 俄羅斯27 喬治亞27
2000年 第19屆 伊斯坦堡(土耳其) 中國32 喬治亞31 俄羅斯28.5
2002年 第20屆 布萊德(斯洛維尼亞) 中國29.5 俄羅斯29 波蘭28
2004年 第21屆 卡爾維亞(西班牙) 中國31 美國28 俄羅斯27.5
2006年 第22屆 都靈(義大利) 烏克蘭29.5 俄羅斯28 中國27.5
2008年 第23屆 德勒斯登(德國) 喬治亞18 烏克蘭18 美國17
2010年 第24屆 漢特-曼西斯克(俄羅斯) 俄羅斯22 中國18 喬治亞16
2012年 第25屆 伊斯坦堡(土耳其) 俄羅斯19 中國19 烏克蘭18
2014年第26屆特羅姆瑟(挪威)俄羅斯20中國18烏克蘭18
2016年第27屆巴庫(亞塞拜然)中國20波蘭17烏克蘭17
2018年第28屆巴統(喬治亞)中國18烏克蘭18俄羅斯16

賽事影響

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這不僅因為這一賽事歷史久遠,而且因為其參賽範圍廣、規模大。現代國象奧賽都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三百支隊伍參賽,參賽棋手達上千人。

國象奧賽不僅是整個西洋棋領域最為看重的團體賽事,其冠軍是西洋棋界公認分量最重的,而且也是各國和地區重視程度很高的比賽。這是因為國象奧賽有很多做法與奧運會類似。譬如:開幕式上,各國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入場,賽場裡掛有每個參加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頒獎儀式上演奏冠軍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歌和會歌。很多國家和地區參加國象奧賽,更多是為各自至高無上的榮譽而戰。

由於參賽人數眾多,國象奧賽賽場往往設在會展中心、冰球館等可容納人數眾多的場所。如2010年國象奧賽就設在俄羅斯漢特·曼西斯克網球中心,偌大的賽場裡數百張棋盤、1000多人同步下棋,場面十分壯觀,震撼力非常強。

儘管國象奧賽參賽規模大,給承辦方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爭辦奧賽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西洋棋奧賽的影響力之大。

在國象奧賽賽場上,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棋手不僅可以切磋棋藝,比拼智力,還可以展示不同民族和國度的服飾文化。因此,西洋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已經成為一個盛大的體育節日,向人們展示著獨特而十足的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