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幹流水道

西江平均年徑流量為2300億m。 西江幹流的一級支流中,集水面積1萬km以上的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 年均徑流量2300億立方米,約占珠江流域年徑流量的68.5%。

簡介

西江是珠江的幹流,以南盤江為河源,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烏蒙山余脈的馬雄山東麓,自西向東蜿蜒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在廣東省珠海市磨刀門企人石人南海,全長2214km,平均坡降0.58‰,集水面積353120km,其中341530km在中國境內。西江平均年徑流量為2300億m。西江幹流由源頭至北盤江匯口稱南盤江;南盤江與北盤江匯口至柳江匯口稱紅水河;柳江匯口至鬱江匯口稱黔江;鬱江匯口至桂江匯口稱潯江;桂江匯口至三角洲河網區稱西江。南盤江與紅水河段為上游,黔江段和潯江段為中游,西江段及其以下為下游。西江幹流的一級支流中,集水面積1萬km以上的有北盤江柳江、鬱江、桂江賀江

流域概況

西江流域北以南嶺苗嶺山脈為界,西北以烏蒙山為界,西以梁王山長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與元江-紅河流域為界,南以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雲開大山雲霧山脈等與桂、粵沿海諸河分界,東以萌渚嶺與北江分界。流域總面積35.31萬平方千米,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77.8%,其中中國境內面積34.15萬平方千米,越南境內1.16萬平方千米。
流域地勢總體是西北高、東南低。上游南盤江段位於雲貴高原和高原斜披區,岩溶發育;紅水河和黔江段位於高原斜坡和中低山丘陵盆地區,岩溶發育成溶窪峰從、峰林窪地和峰林平原;潯江和西江段位於低山丘陵盆地區,岩溶發育成孤峰溶原。
流域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4~22℃,年均降水量1370毫米,年均蒸發量900~1600毫米。年均徑流量2300億立方米,約占珠江流域年徑流量的68.5%。徑流主要來自降水。
西江下游在思賢滘、甘竹溪等處與北江相溝通。自南華起,西江下游分為西海及東海水道。西江的主流從思賢滘西滘口起,向南偏東流至新會市天河,長57.5km,稱西江幹流水道;天河至新會市百頃頭,長27.5km,稱西海水道;從百頃頭至珠海市洪灣企人石流入南海,長54km,稱磨刀門水道。主流在甘竹灘附近向北分汊經甘竹溪與順德水道貫通;在天河附近向東南分出東海水道,東海水道在豸蒲附近分出鳧洲水道,該水道在鯉魚沙又流回西海水道;東海水道的另一分汊在海尾附近分出容桂水道和小欖水道,小欖水道經橫門與洪奇門相會後匯入伶仃洋出海。主流西海水道在太平墟附近分出海洲水道,至古鎮附近又流回西海水道;西海水道經外海、疊石,由磨刀門出海。此外,西海水道在江門北街處有一分支江門河經銀洲湖,由崖門水道出海;在百頃頭分出石板沙水道,該水道又分出荷麻溪、勞勞溪與虎跳門水道、雞啼門水道連通;至竹洲頭又分出螺洲溪流向坭灣門水道,並經雞啼門水道出海。

使用經濟

中國境內西江幹流域總人口6132萬(2000年),其中農業人口5092萬。流域內少數民族站總人口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地區,其中以壯族人口最多,約占全流域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0%。流域內耕地面積666萬公頃,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