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洋主教府

西望洋主教府

西望洋主教府,位於澳門半島西望洋山上,教堂鐘樓高聳。登臨教堂,沿途林木蔥蘢。教府聖母堂前石台高築,聖母石像尊立其上,面向大海,聖母雙手合十,慈祥端莊。階下有路德聖母岩洞。站在教府所在望洋山上,遠望跨海友誼大橋及遠處珠海風光,美不勝收。有數百年歷史的媽祖閣就坐落在山的西南麓,廟的後山坡上花崗岩石蛋地貌發育,有不少名人雅士題詠的石刻。

基本信息

簡介

..
西望洋主教府位於澳門半島西望洋山上,教堂鐘樓高聳。登臨教堂,沿途林木蔥蘢。教府聖母堂前石台高築,聖母石像尊立其上,面向大海,聖母雙手合十,慈祥端莊。階下有路德聖母岩洞。站在教府所在望洋山上,遠望跨海友誼大橋及遠處珠海風光,美不勝收。有數百年歷史的媽祖閣就坐落在山的西南麓,廟的後山坡上花崗岩石蛋地貌發育,有不少名人雅士題詠的石刻。山頂有建於1622年的聖母堂和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所以西望洋山俗稱主教山。山上綠樹婆娑,景色優美,有不少南歐建築風格的別墅,是澳門的高級住宅區之一。歷史悠久的峰景酒店主體建築就建在其東麓。

西望洋聖母堂

西望洋聖母堂位於風景秀麗的西望洋山山頂,因葡萄牙人稱西望洋山為“卑拿山”,所以西望洋聖母堂也叫“卑拿堂”。17世紀初,西望洋山建立了炮台,以抵禦荷蘭人進攻。後炮台被廢棄。1622年,在炮台原址建造了供奉聖母瑪利亞的聖母堂。1935年,在澳門高約瑟主教的籌劃下,聖母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重修,蓋起一座與聖母堂相連的建築,供主教辦公休息之用,所以西望洋山被稱為主教山,西望洋聖母堂被稱為主教山聖堂
..

教堂的建築主體為高聳的門樓,屋頂有聖母全身塑像,正門上方有一回狀彩窗。門樓右側是一座頂為錐體的鐘樓,門樓左側是三層帶拱門內走廊的主教府。聖堂門前是一個平台。在教堂臨崖處有一高台,供奉著一個用大理石雕成的聖母全身立像。聖母雙手合十,眺望大海,面貌慈祥,被當地華人稱為“望海觀音”。聖母像下有一聖母岩,聖母岩旁的古墓是舊日澳門主教的墓地。

西望洋山聖堂

聖母望洋像西望洋聖堂(又稱主教山聖堂、海崖聖母小堂、卑拿聖堂、西望洋聖母堂),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的教堂,建於1622年。小堂曾多次重修,1935年與主教私邸一同重建為現時規模。建築物蓋有哥衛式教堂尖頂,反映古典折衷主義風格。[1]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並收錄於《澳門文物名錄》。
堂前設大理石的聖母望洋像,西望洋聖堂聯貫相通後面的主教私邸。附近的路德聖母岩洞設聖母像,象徵聖母曾在法國路德城的顯現事件。

命名

西望洋聖堂原名卑拿聖堂(PenhaChurch),“卑拿”在葡萄牙文意為位於海邊之山岩。西望洋聖堂因其建於澳門西望洋山山頂而得名。聖堂旁的建築物曾是主教的寓所,西望洋山又稱主教山,教堂又被稱主教山小堂。

沿革

西望洋聖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台堡,建於1622年(即明天啟二年),以防禦荷蘭的入侵。小教堂的興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實現許下的建堂諾言。[4]供奉聖母瑪利亞的聖母堂建於炮台旁,初為在駐炮台的葡萄牙士兵進行祈禱及參與彌撒之用。1892年後,炮台被拆卸後,教堂得以逐步擴大及多次修繕。1935年,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高若瑟策劃,並將教堂與主教私邸一同重建為現時規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