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熊尊

西晉熊尊,口徑12.7厘米,通高30.7厘米。盤口,器身堆塑一隻蹲坐狀的神獸,是熊的原型,兩耳高豎,雙目圓睜,鼻孔朝天,口張齒露,左手握一寶物,肩部雙獸作系,獸面神態詳和,沒有鬍鬚,腰臀肥大,應該是一隻雌熊,肩部雙系應是她的小熊仔。

簡介

這件神獸尊胎質灰白細膩,滿施青綠色釉,釉質肥厚,潤澤光潔,造型奇特,在形體各部位的銜接方面採用胎接方法,結構準確,過渡自然。器身線條疏密有致,布局合理,真可謂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能透風,讓你不得不嘆服古人對線條的理解和運用,已經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由此可見,古代工匠用靈巧的雙手、以四兩撥千斤的悠閒、精湛的技藝,將熊的憨厚與威猛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叫你嘆為觀止,心悅誠服!此器由上海博物館夏君定先生作過熱釋光測試,年代距今1700年,確定為西晉時期。

技法

西晉熊尊充分運用了陶瓷雕塑技法。我國陶瓷雕塑藝術起源很早,古代遺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形陶瓶”,遼寧省牛特旗石棚山出土的“鳥形器”和陝西武功出土的“龜形壺”以及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的“狗形壺”、“豬形壺”等,生動稚拙的人物與動物塑體都作為配件裝飾在器物主體上,使實用器形更加端莊美麗、豐富多彩,但又不失其實用功能,展示了新石器時代原始陶塑的特點,表達了原始先民的審美意識。戰國時,陶質圓雕已見雛形,出現了彩繪方形陶壺,飾在頸部兩側的圓雕獸耳和鳥盤上的飛鳥,標誌著陶瓷雕塑藝術的成熟。到秦漢時,嶄新的陶塑技藝更令世人驚嘆,工匠們運用模、塑手法,分制、套粘成型,表面敷細泥,再以塑、捏、堆、貼、刻畫、彩繪等多種技法,把不同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徵,融合於藝術形象之中,如形象生動、氣勢雄偉的秦始皇兵馬俑,使中外美術史專家瞠目結舌,人們在這裡發現了2000年前東方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峰。而瓷器的出現,則屬於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原始青瓷開始出現的時候,在製作工藝上便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陶器的藝術成就,從而出現了瓷塑。我們知道,六朝藝術講究以拙取勝,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創作理論,如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的“氣韻生動、應物象形”的藝術觀點。而晉代顧愷之也說過:“傳神寫照,全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也,即我們平常欣賞古典藝術品時所說的“禽獸看眼睛,人物看錶情”。

風格

西晉熊尊,充分顯示了六朝時期中國瓷塑的藝術風格,它們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練、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不失於寫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