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合唱音樂縱覽

內容介紹

西方合唱音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無伴奏合唱教會音樂,如彌撒(Mass)、安魂曲(Requiem)、聖母悼歌(Stabat Mater)、聖母頌歌(Magnificat)、感恩贊(Tedeum)、哀歌(Lamentations)等,都是在禮拜儀式中用拉丁語演唱的。與此同時,還有世俗題材或半宗教、半世俗題材的復調合唱曲如克勞蘇拉(clausula)、經文歌(Motet)、牧歌(Madrigal)等,常用母語(法語、意語等)或混用拉丁語和母語演唱,有時採用樂器伴奏。
原在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中演唱的彌撒曲和安魂曲,在許多巴洛克作曲家和後世作曲家的筆下,變成了非禮拜儀式的音樂作品,如J.S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儘管仍保持傳統彌撒曲(包含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經)的模式,並用拉丁語演唱,可是每一部分都增加了不少表現世俗感情的分曲,變成一個非常龐大的結構,特別是榮耀經和信經,各自包含8個分曲之多,有獨唱(詠吧調)、二重唱,也有合唱,具有一幕歌劇的規模,根本不可能在禮拜儀式中演唱:而且採用聲樂與器樂相結合的形式,與羅馬天主教音樂背道而馳。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則完全打破了傳統安魂曲(包含進台經-慈悲經-繼敘經-奉獻經-聖哉經-降福經-羔羊經-聖餐經)的框架,不用拉丁語演唱,唱的根據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經文自曲選輯而成的7段德文歌詞,用樂隊和管風琴伴奏。這部作品過去慣譯為《德意志安魂曲》,其實勃拉姆斯所謂“Ein Deutsches Requiem”並不是指曲德國人創作或為德國人創作的安魂曲,而是指用德語(不是拉丁語)演唱的安魂曲。韓斌先生在《西方合唱音樂縱覽》中把此曲譯作《德語安魂曲》是符合實際的。
現代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戰士而作的《戰爭安魂曲》(1961年)在傳統的安魂曲拉丁語歌詞的框架中加進了曲兩名戰士演唱的英國詩人W.歐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反戰詩,成為獨出心裁地推陳出新的傑作。已故美國指揮——作曲家L.伯恩斯坦為華盛頓睛尼迪表演藝術中心開幕而作的《彌撒曲》(1971年),仿照布里頓的成例,在傳統彌撒曲位丁語歌詞的框架中,加進了伯恩斯坦和S.許瓦茨的英文歌詞,造成了石破天驚的戲劇性效果,在現代安魂曲中放射出奇光異彩。
彌撒曲和安魂曲從產生到現在歷經千年,形式內容和風格都在不斷演變,從羅馬天主教的儀式音樂發展成非儀式音樂,在宗教題材中滲入世俗內容,從用拉丁語演唱改為用母語演唱,從無伴奏合唱嬗變為有伴奏的合唱、重唱和獨唱;近千年來作者如雲,綿延不絕。《西方合唱音樂縱覽》著錄了歷代作曲家(J.S.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物、威爾地、布魯克納、勃拉姆斯、福萊、雅納切克、戴留斯、布里頓、利蓋蒂、賴曼)所作有代表性的彌撒曲和安魂曲,使讀者可以了解這類作品歷史長河中形式內容和風格和演變。
巴洛克初期,與歌劇同時發軔的,還有Oratorio 和Cantata,前者譯為“清唱劇”後者譯為“大合唱”,都遇到了概括不全的難題。因為早期的“Oratorio”是一種宗教題材的歌劇,並不是只唱不演的清唱劇,所以本書進述卡瓦萊利作曲的《靈與肉的體現》(1600年)時,不得不指出“今天有些學者將這部作品定為音樂史上第一部清唱劇,不過準確地說它更像是一部歌劇”。到了17世紀中葉卡里西米所作的“Oratorio”才是真正的清唱劇;所以本書在介紹卡里西米時,稱他為“清唱劇之父”,因為他“奠定了現代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清唱劇模式”。早期的“Cantata”常常只有獨唱(二重唱是二聲部的獨唱),沒有合唱,到了17世紀中葉才發展成包含獨唱和合唱的聲樂套曲;過去譯為“大合唱”,對只有獨唱沒有合唱的“Can tata”來說,就不能自圓其說了,所以本書把Cantata音譯為“康塔塔”是明智的。康塔塔和清唱劇的內容有宗教題材,也有世俗題材。德國路德派作曲家在宗教題材的康塔塔和受難曲(講述耶穌受難故事的清唱劇)中加進新教徒所唱的眾讚歌,成為新教音樂的主流;但400年來清唱劇和康塔塔總是發展趨勢,是從宗教音樂轉向世俗音樂,從復調音樂轉向主調音樂,從室內樂性質的聲樂題材轉向交響樂性質的聲樂——器樂體裁,並使清唱劇和康塔塔的題材屬性漸漸趨一致,特別是近現代的清唱劇和康塔塔,幾科沒有此疆爾界可分。本書著錄了巴洛克時期(卡瓦萊利、許茨、卡里西米、布克斯胡德、斯特拉代拉、維瓦爾第、享德爾、J.S.巴赫)、古典時期(海頓、貝多芬);浪漫時期(柏遼茲、孟德爾頌、舒曼、李斯特、弗蘭克、聖-桑、德沃夏克、埃爾加、皮埃內、帕克、沃漢-威廉斯)和20世紀(勛伯格、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韋伯恩、維勒斯、馬丁、普羅科菲耶夫、伯克哈德、沃爾頓、蒂皮特、蕭士塔高維奇、利貝曼、布里頓、享策、潘德列茨基)的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風格和用不同技法寫成的清唱劇、受難曲和康塔塔,從中可以看到這些體裁的歷史發展的軌跡。
合唱音樂是音樂和文學(詩歌)的結合,也是聲樂和器樂的結合,適合表現詩的意境和哲理性思想內涵。歷代成熟時期的作曲家常用取精用宏的合唱音樂來表達博大精深的創作思想,成為一時之選的音樂精品;J.S.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海頓的《創世紀》和《四季》、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孟德爾頌的《聖保羅》和《以利亞》,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和《命運之歌》、馬勒的《大地之歌》,都屬於這一類稀世的傑作,它們都是為音樂愛好者必須知道和了解的名曲。
韓斌先生為此編寫了《西方合唱音樂縱覽》一書,從浩如煙海的西方合唱音樂中精選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作曲家的創作活動和創作風格作了翔實的介紹,對作品的歷史背景、體裁形式、思想內容和創作風格作了細緻的分析和解廉潔,愛好西方合唱音樂的讀者一定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教益,並把他當作可以指導自己賞奇析疑的良師益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