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

"“十一五”期間高中規模將達到高峰,2008年

西安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
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根據我市“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對全市教育事業現狀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西安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
一、“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一)“十五”期間教育事業運行分析
“十五”期間,國小在校學生規模繼續走低,國中在校學生規模達到峰值,普通高中在校學生規模持續攀高,普通中專走出低谷,職業中學得到發展,普通高校規模繼續擴大。
國小受上個世紀十年生育高峰的影響,我市國小從“九五”期間進入生源高峰期,1997年在校學生達到峰值82.69萬,隨後逐年回落,“十五”期間持續走低,2005年已跌至60.47萬人。與1997年的高峰值相比,國小在校學生規模縮減了1/4多。
國中受小學生源高峰的慣性推動,國中在校生在“十五”期間的2002年達到峰值39.61萬人,2003年開始回落,2005年已降至36.29萬人,比2002年的峰值減少近一成。
普通高中從1999年開始,普通高中招生步入快車道,“十五”期間,高中在校生規模持續攀高,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達6.69萬人,在校生19.45萬人。“十五”期間是建國以來我市普通高中發展最快的時期,高中在校生規模比“九五”末的2000年11.37萬人增加了8.08萬人,增長了71.0%。
職業中學2001年職業中學招生打破多年徘徊的局面,首次突破1.5萬人,2005年達到2.06萬人,在校生5.18萬人,均創歷史最高,與“九五”末的2000年相比,招生增加了0.67萬人,增長了48.2%,在校生增加了1.96萬人,增長了60.8%。
普通中專“九五”期間,受高校擴招和普通高中迅速發展的影響,普通中專招生跌入低谷,全市中專規模大幅下滑,“十五”後期,受經濟回暖和工業企業對技術人才需求的影響,普通中專的招生逐漸得到復甦。2005年全市普通中專招生2.26萬人,比“九五”末的2000年1.90萬人增加了18.67%,在校生6.16萬人,比“九五”末的2000年6.02萬人增加了2.39%。
普通高校“九五”期間,全市普通高校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十五”期間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44所,招生16.54萬人,在校生53.06萬人,分別比“九五”末的2000年招生7.49萬人和在校生19.41萬人增長了1.21倍和1.73倍。“十五”期間,市屬普通高校也得到較快發展。2005年,市屬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47萬人,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加了0.87萬人,增長了1.43倍。
(二)“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為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才。“十五”期間,全市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達到6919所,比“九五”末2000年增加了986所,增長16.62%;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達到256.78萬人,比“九五”末增加了55.38萬人,增長27.50%;全市教育人口達到274.56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7.02%,比“九五”末的2000年提高了5.73個百分點。我市普通高等教育規模在全國中心城市中居於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2001年到2005年,各級各類普通教育機構共培養241.84萬畢業生,其中,幼稚園畢業33.38萬人,國小畢業生65.34萬人,國中畢業生61.20萬人,普通高中畢業生22.00萬人,職業高中畢業生5.69萬人,普通中專畢業生7.76萬人,普通高校畢業生63.97萬人,另有自學考試獲大專、本科學歷文憑的共6.57萬人次。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做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投資不斷增加,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十五”期間,我市教育經費總投入累計達119.70億元,年均遞增14.58%;其中,2005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達29.40億元,比2000年增長97.49%。2005年全市預算內教育經費達12.90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106.51%,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重,由2000年41.97%提高到2005年的43.88%,增加了1.91個百分點。
“十五”期間,市級相繼設立了校舍建設、危房改造和信息技術教育等專項資金。其中危房改造投入資金7.56億元,改造建設面積188萬平方米。通過危房改造工程、邊遠地區及山區中國小布局調整工程、寄宿制國小建設工程、“校校通”工程、取暖和改廁工程,以及實施城鄉學校結對互助和學校標準化建設,使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國小、普通中學生均建築面積分別由2000年的4.24平方米和6.81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5.69平方米和7.74平方米。“十五”期間,全市信息技術教育累計投資4.91億元,全市共有456所學校建成校園網,520所學校接入網際網路,6個區縣基本完成了教育網站建設任務。同時,啟動了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2005年,全市國小計算機擁有量達到2.88萬台,中學4.78萬台,職業高中0.83萬台,均比“九五”翻番。全市百名學生計算機擁有量,國小、中學、職業高中分別從2001年2.08台、4.44台、8.71台提高到2005年的4.76台、8.58台、16.05台。
調動各方積極性,高中建設規模擴大。“十五”期間,市、區縣、學校都加大了對高中校舍建設的投入力度,並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學校後勤設施建設,2001年到2005年,全市共投資10.8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125.5萬平方米,全市普通中學校舍總面積比2000年淨增102.3萬平方米,增幅達到31.1%,保障了高中規模急劇迅速擴大的社會需求。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190所,在校生達19.45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8.08萬人,增幅達71.01%,為“十一五”期間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
創建教育強區縣、強鄉鎮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到2005年,全市共創建省級教育強區2個(灞橋區、長安區),省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3個(灞橋區、長安區、戶縣),教育強鄉鎮38個,教育強區縣、強鄉鎮總數均在全省處於前列。
民辦教育得到較快發展。2005年,全市民辦幼稚園已達451所,在園幼兒4.5萬,民辦幼稚園的園數和在園幼兒數已經占到全市61.19%和35.32%。全市民辦國小26所,在校學生2.11萬,民辦國小在校生占全市國小在校生的比重由2000年1.2%提高到2005年的3.5%。全市民辦中學達到67所,在校生達到5.7萬人,民辦中學在校生占全市中學生的比重,由2000年的5.3%提高到2005年的10.2%。全市民辦職業中學達到40所,在校生1.73萬人,民辦職業中學在校生占全市職中在校生的比重,由2000年的14.78%提高到2005年的33.51%。全市民辦高校達到34所(個),在校生16.99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學生9.79萬人,占到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8.46%。
教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2005年,全市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18%、96.18%、83.53%,比“九五”末的2000年分別提高了1.28、12.07、18.10個百分點;全市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國中教師本科以上、高中教師研究生以上學歷達到率,由2000年30.01%、22.27%、0.30%提高到2005年69.92%、47.44%、3.4%,分別提高了39.9、25.2、3.1個百分點。職業高中教師本科學歷的比重從2000年的43.06%提高到2005年的64.35%,提高了21.3個百分點。
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十五”期間得到全面啟動和向縱深推進。積極探索德育的內容和形式,德育的實效性、針對性進一步加強,德育途徑不斷拓寬,網路文明教育初步啟動,校外實踐基地和活動場所的作用進一步發揮。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進展順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正在發生著可喜變化。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化、規範化,研究性學習在全市高中全面推開。學校體育、健康教育與藝術教育蓬勃開展。全市建立省級素質教育實驗區2個,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區2個。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初步形成,素質教育綜合督導評估在全市展開。
(三)我市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教育發展滯後。農村教育基礎薄弱、辦學條件差、現代化程度低、辦學水平不高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教師數量不足,學科不配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中等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十五”期間,普通高中教育受到普遍重視,發展較快,規模迅速擴大,造成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失衡;由於認識問題和投入不到位,職業教育還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專業覆蓋面雖有所擴大,但仍無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發展規模相對滯後。
城市開發建設中教育配套設施不到位。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範圍擴展,一些開發商片面追求利潤,相關政策未能跟上,使得在城市外延開發、舊城區改造、居民小區、小城鎮建設中,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沒有得到相應落實,或開發商興建了義務教育設施但卻進行“市場化運作”、高收費辦學,造成局部地區學生就學矛盾突出,在一些地方出現上學難。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農村“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區縣財政對教育的支撐力度有限,預算內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學校運轉經費短缺。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薄弱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城市不強、農村更弱的狀況與人民民眾渴求優質教育的需求和我市創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
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義務教育學齡人口減少,生源回落,造成國小、國中校均規模縮小,辦學效益降低,尤其在邊遠農村更為嚴重。隨著“三農”政策的實施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外來流動人口和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愈來愈多,一些城區學校生源上升,甚至爆滿,造成了一定的就學壓力。隨著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擇校熱”現象依然存在,校際差距不容忽視。
二、“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展望
(一)“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運行態勢
“十一五”期間,國小、國中在校學生規模將繼續回落,普通高中規模達到高峰,中等職業教育得到恢復性發展,普通高校規模穩中有升。
國小“十一五”期間在校生將繼續走低,預計降至60萬人以下,“十一五”後期將至谷底約50萬人左右。受本世紀第一個人口生育高峰期的影響,從“十二五”開始,小學生源將逐步有所回升。
國中受國小學生流運行慣性的影響,國中在校生規模在“十一五”期間同國小一樣繼續走低,預計到“十二五”末期才能達到谷底。
普通高中“十一五”期間高中規模將達到高峰,2008年,全市將基本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十一五”期間,國中畢業生生源將逐步回落,要適度控制普通高中規模,調節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入學比例,使全市高中階段教育的結構規模趨於合理。
普通中專和職業中學隨著經濟的復甦和企業對技術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的實施,人們的就學觀念將趨於理性,中等職業教育將得到較快發展。
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將繼續沿著“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軌道運行。隨著經濟成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高等教育的規模還要持續發展。要把握髮展的節奏,實現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二)“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認真落實我市“四化”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從未來西安市城市整體規劃出發,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城市和農村學校建設的重點放到布局調整與合校並點建設上,把重點解決學校的基本建設轉入到基本建設等硬體建設和教育的軟環境建設並重上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國中級技術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努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相適應、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西安和諧社會的發展。
2.總體目標
加快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發展,建立城區以社區、農村以鄉鎮為基礎,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形式和幼兒教育服務網路,城鄉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積極推進0-3歲早期教育;視力、聽力和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85%以上;城鄉義務教育的校點經過五到八年調整和重點建設,布局趨於合理,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全市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促使中等教育結構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基本實現中職和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2008年全市基本完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通過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學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提高西安文理學院等市屬高校辦學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強教育強區縣、教育強鄉(鎮)建設,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著力改善教育的軟環境,提高全市教育的整體水平,創建西部教育強市。
3.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目標
學前教育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建立城區以社區、農村以鄉鎮為基礎,以示範幼稚園為中心、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服務網路。到2010年,城區幼兒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到90%以上,農村幼兒學前三年受教育率達到70%;積極推進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努力實現托幼一體化;全市幼兒在園(所)人數達到19萬人。
特殊教育基本確保全市盲、聾啞、弱智兒童能普遍接受高標準的義務教育和不同年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整合最佳化教育資源,建立啟智教育學校。到2010年,視力、聽力和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85%以上。
義務教育依法確保城鄉適齡兒童、少年按時接受義務教育,努力降低輟學率,國小基本無輟學現象,國中輟學率以區縣為單位控制在2%以下。城鄉基礎教育的校點經過五到八年調整和重點建設,布局趨於合理,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市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到2010年,全市國小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達到99.8%,國小在校生約53萬人;國中學齡學生入學率、國中三年鞏固率均保持在98%以上,在校學生約29萬人。
普通高中教育到2008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基本達到《陝西省普通高級中學辦學標準》。到2010年,建成20所市級示範普通高中,建成15-20所省級及其以上示範高中,創建80所市級以上現代教育技術學校。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達到90%,70%的高中學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普通高中在校人數約18.5萬人。
職業技術教育基本形成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辦學層次、辦學結構較為合理、自主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市上辦好西安市職業教育中心,每個區縣重點辦好一所職教中心(或中等職業學校)。全市所有職業高中基本達到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校3--5所,省級重點職校8?D10所。到2010年,全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人數約23萬人。
師範教育和高等教育最佳化整合師範教育資源,市屬高等教育把握好節奏持續發展,2008年西安文理學院基本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體系》標準,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和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力爭通過國家和省級高職院校評估。到2010年,市屬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約2.5萬人。
成人教育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心,積極開展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其中要以農民和職工的實用技術教育為中心,尤其是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才輸出的專業技術教育,以訂單培養、勞務輸出為原則,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長短結合、見效快、收效顯著的教育。
(三)“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的重點工作
加大學前教育設施建設。在城市有計畫地大力發展以社區為依託、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在人口聚居區、舊城改造區和城市開發、小區建設中,要配套建設與居住人口相適應的幼稚園。農村地區,積極扶持發展學前二年、三年教育,加強鄉鎮中心幼稚園的建設,並加快將合校並點後撤併的國小改辦為幼稚園。提高全市幼兒教育的普及水平,新建、改建幼稚園80所。
繼續推行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寄宿制學校工程建設。加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中國小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重點實施規劃定點學校改擴建工程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改變農村學校點多、學生少、基礎差、效益低的狀況,提高辦學的規模效益和教育資源利用率。加大對城市開發區、小城鎮建設、住宅小區等居民聚居地新布點學校建設,滿足人民民眾的就學需求,著力提高全市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對全市城鄉474所國小布局調整定點學校和137所薄弱國中實施改擴建和寄宿制建設。在整合農村教育資源進行規劃定點學校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地逐步在農村學校推行取暖工程和旱廁改水廁工程,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完成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總體上要把握髮展節奏、控制發展規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質量上,重點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市上辦好西安市職業教育中心,支持每個區縣重點辦好一所職教中心(或中等職業學校),促進中等教育結構協調發展。全市擬新建、改擴建重點職業學校、區縣職教中心和普通高中89所。全市於2008年完成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
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加強西安文理學院建設,力爭2008年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評估驗收。整合教育資源,加快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和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積極發展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實現我市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溝通與銜接,完善我市城鄉職業教育的網路體系。
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建成以市教育網網管中心、區縣級教育網站和學校校園網為三級架構的城域教育網,增配計算機41000台,建設800所學校校園網。利用功能完善、安全、暢通的教育城域網及其信息化設施,在全市教育系統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政務管理網路化、無紙化、電子化,在中國小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和能力達到國家部頒標準,促進教育觀念更新和教育模式、方法改革,推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現代化教育體制和素質教育機制的建立。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高水平的管理隊伍。以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為重點,轉變教育模式,強化教師教育,對中國小教師開展全員培訓,鼓勵和支持教師在職進修、自學考試、參加研究生層次學習或培訓來提高學歷層次,構建職前職後一體化和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到2010年,全市國小、國中專任教師大專學歷、本科學歷層次的比例分別達到85%、75%,力爭高中專任教師獲碩士學位或達到研究生水平的比例達到10%,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本科學歷的比例達到80%,“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0%,使全市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為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三、採取切實措施,確保“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現
教育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十一五”是我市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完成“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對於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一)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落實“科教興市”戰略的高度出發,按照我市“四化”理念的要求,切實增強加快教育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大力支持教育事業,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區縣長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教育發展中的困難和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依法辦學,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強統籌規劃,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各區縣要根據城市發展、全市教育事業總體規劃,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定本區縣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科學指導、積極推進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堅持統籌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和區域之間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與穩定。
以規劃目標確定的項目,大力加強教育設施建設。各區縣要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區縣發展規劃,結合城市小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依據人居情況,制定新建學校和改擴建學校的發展規劃,為人民民眾提供舒適、便捷、優質的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建設項目要落實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明晰產權關係,並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為核心,積極推進規範型、節約型學校建設,確保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投入,多方籌資,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各級政府要按照《教育法》的規定,依法切實做到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各級財政每年將不少於20%的新增財力用於教育,市、區縣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每年至少提高1個百分點,並保證用於基礎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雜費,將公用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保證及時撥付。繼續落實中、省財政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的50%以上作為教育專項,用於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彌補公用經費。城區要積極探索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新路子。
實施多渠道、多主體投資。要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提高審批效率,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投資辦學和對基礎教育捐資、贈資。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逐步建立政府、社會和個人教育成本分擔的機制。對納稅人通過非盈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義務教育的捐增,準予在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安排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持特殊教育學校開辦和殘疾人職業教育。繼續執行鼓勵中國小開展勤工儉學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發展校辦產業。
加強教育資金管理。各級政府要完善教育經費的管理和監督制度,改革基礎教育資金使用辦法,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設立教育資金專戶,做到“專戶存儲、專戶管理、專人專賬、專款專用”和封閉運轉,堅決禁止挪用、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對違反有關規定的,要嚴肅處理。
(三)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加快農村教育發展
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落實農村教育責任。各區縣政府要按照權責利相統一、人財物管理相一致的原則,進一步合理劃分和明確區縣、鄉鎮政府教育工作責任,及對初級中學和鄉鎮中心國小的管理責任,切實加強對農村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提高農村教育辦學水平。市級財政設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中國小布局調整、高中標準化建設和職業教育等專項資金,支持農村教育發展。區縣政府要逐步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保證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保證校舍安全和師生安全,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並依法向區縣人民代表大會專題報告教育經費預算和執行情況,接受其監督和檢查。鄉鎮政府要積極籌措資金,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
加強教育對口支援,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深入開展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實施城市重點學校“牽手農村薄弱學校”活動,實行“一幫一”結對子聯合辦學,在幹部、師資、學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對口支持農村學校,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農村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大力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加快開發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平台,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加大對農村經濟困難家庭學生資助力度,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雜費的同時,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實施“一免一補”,到2007年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住宿生住宿費。深入開展“希望工程”、“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等社會公益助學活動,積極倡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通過各種方式捐資助學。市、區縣政府要設立專項助學金,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教育。各區政府要切實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工作,保障他們享有與城市學生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利。
(四)統籌協調,加快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領導。各級政府都要建立職業教育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及時研究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有關問題,統籌協調職業教育的發展。市級人民政府重點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規劃指導、政策扶持、資源整合、學校布局、專業結構統籌和資金資助等,做好行業、部門之間職業教育工作的協調和溝通。區縣人民政府要建設好縣級職教中心(中等職業學校),重點抓好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和專業建設,以及農村職業教育的培訓網路建設。
加大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各級人民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設立職業教育專款,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完善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經費的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投資職業教育。
加快構建靈活開放、特色鮮明、結構合理、自主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實施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辦學、訂單培養,發揮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積極進行不同形式興辦職業教育的探索,努力構建“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推進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並重的雙證書制度,逐步實現職業資格鑑定與學歷教育的互融互通,增強職業教育的靈活性、針對性和開放性。
(五)創新體制,深化改革,增強教育持續發展的活力
深化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探索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不斷完善“以縣為主”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強化政府的義務教育辦學責任,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權利,提高義務教育辦學水平。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教育,支持社會團體或個人舉辦學校,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依法加強民辦教育管理,嚴格民辦教育辦學審批條件,切實規範民辦學校辦學行為,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全面推行高中課程改革實驗。積極推行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不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在全面考核學生文化課學習、實驗操作能力的同時,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國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變以往把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高中招生錄取唯一標準的做法,建立以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完善人事管理體制,加強編制管理,由各級教育人才服務機構實施學校人事代理。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隊伍入口關。實施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行校長聘任制、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工資動態包乾和結構工資制,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六)加強督導,狠抓落實,確保“十一五”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建立對區縣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制度。市政府每三年對區縣人民政府教育工作進行一次督導評估,重點督查“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落實情況、“兩基”鞏固提高工作進展情況、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為農服務工作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各項經費投入政策的落實情況,並將結果向社會公示。對推進農村教育工作成績突出的區縣,市政府予以表彰獎勵,對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區縣,限期整改或予以通報,並將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和進行表彰獎勵或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