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土屋村

當時西土屋村有民兵小隊,李金盛任隊長。 前村叫西土屋村,據說最早遷來的人挖土洞居住,稱土屋。 1947年土地改革後,前後兩個村合併成一村,稱西土屋村。

村莊名片

據明代土屋寺碑記載,西土屋村元朝時立村,具體年代不詳。最初由田姓、尹姓家族遷來,後陸續遷來萬、李、崔、陳、潘、盧、魏、韓、劉等姓,田姓和尹姓漸無。
清光緒年間,村中有一武舉李永風,武藝高強,力氣過人,被泰安知府任命為大都督。傳說李永風到口鎮山口村趕集,路經中土屋村,在一打麥場院內將200多斤重的碌碡舉到牆上。此人家中良田較多,牛羊成群,為村中首富。現李永風舊居還在,已是百年老屋。

歷史人文

西土屋村背靠大山,山上樹木繁茂,抗日戰爭年代曾是我軍的重要活動地,廖容標部曾在此居住過。廖容標將軍時任山東抗日游擊隊四支隊司令員,在村民李福存家南屋居住,發動民眾積極抗日,並準備攻打山口村日本鬼子據點。當時西土屋村有民兵小隊,李金盛任隊長。廖容標司令員教育民兵要打游擊戰,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藏。西土屋村民兵小隊作為當時區中隊的重要力量,曾為我軍徵收糧食,打擊附近的日本鬼子及漢奸,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1942年秋的一個早上,我區民兵中隊在山口村籌集糧食時,敵人得知訊息後來搶糧食,和我區中隊交火,被我民兵中隊擊退,敵人抱頭鼠竄。西土屋村民兵小隊作為主力參加了這次護糧戰鬥。西土屋村在革命戰爭年代有4位革命烈士,10多人參加革命軍隊。
解放後,西土屋人大幹苦幹,努力改變山區面貌。特別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員增多,許多青年走南闖北,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技術,回鄉後勤勞致富,為推動家鄉的文明富裕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土屋村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人文自然

西土屋村原是前後兩個自然村。後村原叫王家峪村,因村西有條大山溝,原名望家溝,後稱望家峪,又演變為王家峪。前村叫西土屋村,據說最早遷來的人挖土洞居住,稱土屋。後來村東又形成了東土屋,因此得名西土屋。1947年土地改革後,前後兩個村合併成一村,稱西土屋村。
明代時,村中建有土屋寺,規模頗大,周圍幾十里有名氣,俗語講“山口保土屋寺,城子縣觀白座峪庵”。土屋寺坐北朝南,有寺院,北殿三間,四梁八柱,內塑如來佛坐蓮花盆,十八羅漢托起蓮花盆。殿四壁有壁畫。南大殿前後有門,門前有11個台階。緊靠南大殿有鐘樓,內掛八角大鐘。鍾高約1.8米,直徑約1米,有八個角,一角一種聲音。寺東部有一關帝廟。早先土屋寺內,有柏樹、槐樹數株,有僧人居住。建國前寺院已殘破,1970年北大殿被拆除,現僅存一堵土牆。村西北的山嶺中有一山溝,全長1.5公里,寬30米、深60米,占地4平方公里,系花崗岩類,溝中植松樹、刺槐等。因此溝較長而又居山嶺,故名長嶺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