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西門橋

1965年夏,對石板橋進行了改建加寬工程,把石板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橋面也加寬到12米。 但1965年改建後的西門橋,仍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 建成後的西門橋,是兩墩三跨的雙曲拱橋,橋長約兩百米,寬五十米,橋下可通行遊船。

簡介

襄陽西門橋古今談
襄陽西門橋,因位於西門外護城河上而以方位和城門得名,是我市古老橋樑之一。它是襄陽城的伴生物,襄陽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西門橋也與城同歲。

歷史

清以前,西門外有三座姊妹橋,除現在的西門橋外,另兩座橋分別在西門子城(即今衛生學校為遺址處)的東、西兩端。東為二道橋,西門橋(又稱頭道橋)與二道橋之間有百餘米的路堤相接。三道橋在子城西,即今西老街之低洼處。過去,特別是戰爭年代,欲從西門進城,必須通過這三座橋,首先通過第三道橋,進入子城,出子城東門,過二道橋,經過路堤到達西門橋,通過西門瓮城才能進入城內。平時是平鋪木板橋,可通過行人和獸力車,寬僅丈余。戰時,三座橋都改為“吊橋”,時斷時通,過橋檢查甚嚴,再加上西門瓮城堅固,可謂萬元一失。到了“康熙辛丑年(1721年),守道趙宏恩改建西門板橋為石橋,襄人立碑曰:趙公橋。寬約五公尺多。這對於當時的經濟情況而言,已算夠寬的橋樑了。並在1931年,去隆中的路修通後,此橋承受了第一次汽車的碾軋。
解放後,由於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來往於西門橋上的行人、車輛逐日增加,加之西線公路的不斷延伸,萬山工業區的發展,使簡易的西門石板橋不能適應現代化交通的需要。 1965年夏,對石板橋進行了改建加寬工程,把石板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橋面也加寬到12米。後來西大街於1974年也進行了拓寬,西大街交通擁擠現象得到改善,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
從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初,襄陽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襄陽西部山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交通條件得到改善,山區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襄陽,工業品也通過西門橋行銷到西部腹地,改善了城鄉人民的生活,為農民致富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但1965年改建後的西門橋,仍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府及時做出決定:徹底根除西街交通困難局面,加速發展萬山工業區及西部山區經濟建設,發展旅遊經濟,整頓市容,把古城打扮得更加美麗多姿,決定重建西門橋,拓寬西街,西門橋重建方案最初是43米,爾後又加至50米寬的。此項工程已於1984年完成。
建成後的西門橋,是兩墩三跨的雙曲拱橋,橋長約兩百米,寬五十米,橋下可通行遊船。將來待城河溝通後,一個從東門到西門的環城公園就形成了。遊船從西門護城河可盪槳到東門。兩千多年的西門古橋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橋平直寬闊,快慢車分行,人行道行走舒適,其橋欄桿裝飾新穎,橋頭建築、綠化工程得體,使西門橋不僅是一交通要塞,也成為城市中的一組供人欣賞的別有風趣的園林景點。
從木橋到石板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程,從石板橋到鋼筋混凝土橋面是264年,從1965年到1983年改建成兩墩三跨的雙曲拱橋才經歷不到二十個年頭。看來,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建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對城市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