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靈光寺

襄汾靈光寺,山西襄汾靈光寺有過當年的輝煌。《襄陵縣誌》載:“靈光寺在縣東南北梁村,金皇統中重建,平陽府尹楊伯雄撰記,後知縣薛所蘊重修,有碑。內有寶塔,高十三級,後有藏經閣。”楊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陽尹,有政聲,《金史》說:“先是,張浩治平陽,有惠政,及伯雄為尹,百姓稱之,曰:‘前有張,後有楊。’”經過上世紀的戰亂,寺的殿堂毀於1948年。1958年地面被淤平,現僅剩一座磚塔,1958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北梁村西700米,這裡為丘陵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塔為八角形,仿木構形式磚塔,原有13級,現存7級,每級正面有小圈門,創建於唐貞觀年間,金皇統年間重修。

這座塔與3個歷史事件有關:
其一,上部6層毀於清代康熙三十四年臨汾地震,這有塔側清代乾隆四年(1739)碑文作證:“奈無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經樓以及廊廡,盡行倒壞,惟佛法二殿僅存,高塔半存。昔之稱為壯麗者,今不勝其零落矣。”1967年8月18日山西文管會孟繁興作地震考古調查時,挖開泥土,拓取了碑文。
其二,塔的第一層埋入地中,是洪水灌溉淤積地面的實證。
其三,塔的第一級琉璃碣後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的藏經於1985年4月中旬被盜,後破獲歸案,現盜洞尚存。新修的《襄汾縣誌》在《大事記》中僅說“發現”,隻字未提“被盜”一事。
靈光寺全國有名,解放戰爭毀於戰火。當地百姓多受福於寺,正月十六有廟會,祈福身體健康祛病去災。平時也有善男信女前去拜佛燒香。現僅存古塔六層,上六層毀於地震。上邊銅鐘佛經存於襄汾文化館。
在《從“雷鳴水”灌溉的歷史談起》一文中談到,洪水中的泥沙可使農田慢慢淤高,並舉了尉村的例子。其實,塔兒山、世尊山前的4條“汧”所引的洪水,同樣也會淤高農田。鄧莊鎮的北梁村靈光寺塔第一層被埋就是典型一例。
從霍侯一級公路旁的賈莊向東驅車約五六里,就見前方有一高塔,那就是靈光寺磚塔。磚塔往東5里就是鄧莊。鄧莊至北梁村一線,正是世尊山前洪水灌溉之處。據《襄陵縣新志》所載清鹹豐年間《重開上汧吞河渠興利除害碑記》描述:“北梁村東南,舊有上汧吞河一渠,源出浮山峪,派分五支,自 方繞至乾地,其利與辛院、孫家院共之,溉田千百畝,自昔然矣。乃曩時二支五支渠路,由北梁村中經過,每值山水衝擊過當,室廬為毀,眾有其魚之慨。”現在,靈光寺明正統十一年(1446)的石碑已被埋沒2米5,寺內磚塔第一層已全被埋沒。據靈光寺留守和尚介紹,解放初期,靈光寺四周田地已被淤高,寺院已成一大坑,1958年一次淤平現在模樣。寺院的碑有的全部埋入地下,有的只露出圓頂上部一點,成為一大奇觀。
附1:被埋在地下的靈光寺碑:
1、金皇統囗年《靈光寺碑》;
2、明正統十一年《重修靈光碑記》;
3、明崇禎五年《敕賜靈光寺招僧住持記》;
4、明崇禎九年《邑侯薛公去思碑記》;
5、清乾隆四年《重修南北佛殿碑記》(有地震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