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湖北省襄陽市轄區]

襄城[湖北省襄陽市轄區]
襄城[湖北省襄陽市轄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襄城區,隸屬於湖北省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襄陽市城區南部,漢江南岸。截至2012年,全區轄鄉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6個,村委會123個、社區居委會48個,住戶15.18萬戶,2016年總人口59萬人。 襄城區始築於漢初,是歷代州、郡、路、道、府、縣的治所,為襄陽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襄城區工業基礎薄弱。 2016年,襄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5.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增幅較前三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7.7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21.08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96.33億元,同比增長9.5%。第三產業占比達到58.6%,較2015年底提高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仍是我區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制約了我區經濟總量的增長。第三產業是拉動我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楚下邑,後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秦,襄陽屬南郡。

西漢初年設襄陽縣,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邔縣以北的地區。境內萬山以東屬南郡襄陽縣,萬山以西屬南陽郡鄧縣。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襄陽縣。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復稱”襄陽”,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今日襄城 今日襄城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以襄陽僑置雍州。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襄陽從荊州劃出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詧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襄陽縣。北周沿仍。

隋文帝時屬襄州襄陽縣。隋煬帝時屬襄陽郡襄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屬山南道襄州襄陽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襄陽縣。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襄陽縣。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襄陽縣。南宋紹光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襄陽縣轄境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襄陽縣。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襄陽縣。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縣。崇禎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襄陽府,初屬安襄鄖荊道襄陽縣,後改屬鄂北道襄陽縣。

民國三年(1914年)屬湖北省襄陽道襄陽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於省。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湖北省鄂北行政公署襄陽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設行政督察區,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襄陽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襄陽縣。1948年7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發動襄樊戰役,隨即攻克襄陽城。

1996年,全區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約21.6萬人。轄6個街道、1個鄉: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檀溪街道、龐公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尹集鄉。區政府駐國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襄城區總人口289826人,其中:王府街道68504人,昭明街道54161人,龐公街道67354人,檀溪街道46796人,余家湖街道11558人,隆中街道29582人,尹集鄉11871人。

2000年,襄城區面積173.1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個鄉,24個行政村、31個居委會。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93號):將原襄陽縣的歐廟鎮、泥咀鎮劃歸襄城區管轄。2003年11月11日,湖北省政府批准同意將泥咀鎮更名為臥龍鎮。

2004年末,襄城區總人口491500人。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38個居委會、136個村委會。2005年末,襄城區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40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襄樊市襄城區調整歐廟鎮及龐公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批覆》(鄂民政發[2006]36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襄樊市襄城區將歐廟鎮的棗林、賀店、周營、趙莊、李劉集、莫康、黃龍觀、凃溝、曾垴、曹灣、王樹崗11個村委會劃歸龐公街道辦事處管轄。

行政區劃

1949年1月,中共桐柏區黨委決定成立襄樊市愛國民主政府,領轄襄、樊二鎮,劃襄陽城為襄樊市襄城區,並建立襄樊市襄城愛國民主政府。境內泥咀、尹集、歐廟、李劉集設4個區(以後並為泥咀、歐廟兩個區),隸屬桐柏公署襄西辦事處。1949年5月,襄樊市政府、襄西辦事處撤銷,併入襄陽縣愛國民主區政府,遂改稱襄陽縣襄城愛國民主區政府;1949年10月,改為襄陽縣襄城區人民政府,轄襄陽城和城郊的龐公、觀音、檀溪、劉河、楊河、中心6鄉。

1950年5月,恢復襄樊市,改稱為襄樊市襄城辦事處,下轄延北、延中、東正、西大、延南5個街政府。1954年6月,改稱為襄樊市第一辦事處;1956年8月,改稱為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1960年6月,建立襄樊市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成立襄樊市襄城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改建為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1981年3月,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襄樊市襄陽城街道辦事處。1983年12月,襄樊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襄城、樊東、樊西、郊區四個縣級建制區。襄城區轄東街、南街、中街、北街、紅花園、閘口、西街、老龍堤、勝豐路、荊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橋、宏偉、新村、青山15個居委會。轄區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12.5萬人。

1995年10月,國務院批覆撤銷襄樊市襄城區、樊西區、樊東區、郊區,成立襄樊市襄城區、樊城區。襄城區在原來基礎上新劃入漢水流域以南的原郊區的檀溪、尹集、龐公3個鄉。1995年,襄城區轄王府、龐公、昭明、余家湖、隆中、檀溪6個街道辦事處和尹集鄉。2001年12月,撤銷余家湖辦事處。2002年1月,原襄陽縣歐廟鎮、泥咀鎮劃入襄城區管轄。2002年末,襄城區轄王府、龐公、昭明、隆中、檀溪5個街道辦事處和尹集鄉、泥咀鎮、歐廟鎮3個鄉鎮。2003年11月,泥咀鎮更名為臥龍鎮。

2006年底,襄城區轄1鄉、2鎮,5個街道辦事處。2008年12月,成立余家湖街道辦事處。

區劃人口面積居委會名
王府街道 70100人 4.5平方公里 轄13個居委會:王府口、仲宣樓、民主路、西街、擂鼓台、馮家巷、陵園路、長虹、綠影壁、紅花園、鳳雛、檀溪、鐵佛寺
昭明街道 54800人 2.5平方公里 轄12個居委會:楊家花園、新街、昭明台、馬王廟、卉木林巷、荊州街、大北門、中山巷、四季青、東門、蘇家園、閘口
龐公街道 82600人 70平方公里 轄5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勝利街、南麗、文昌門、王家窪、龐公祠、洪廟、塗家巷、孫家巷、河心、楊家河、十家廟、觀音閣、錢營、水窪
檀溪街道 44700人 12.6平方公里 轄4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惠苑、虎頭山、萬山、順安山、檀溪村、麒麟村、營盤村
隆中街道 29600人 19.2平方公里 轄1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千山、賈洲村、花櫟木店村
臥龍鎮 83100人 283平方公里 轄2個居委會、45個村委會:臥龍、新集、街西、街東、新建、東合、光明、毛梁、薛梁、譚莊、高灣、胡巷、袁巷、屠巷、黃河、魏灣、華崗、玉皇、白馬、青山、回龍、梁家、徐台、當華、大堰、姚河、西鄉、金橋、鄢洲、橫嶺、洪廟、蓮花、朝陽、畢廟、官山、晏灣、楊井、雲岫、崗廟、姜新、隆林、牌坊、觀音、木橋、尤河、聞畈、平橋
歐廟鎮 114900人 228.8平方公里 轄2個居委會、61個村委會:歐廟、新街、河村、張東、梁東、梁西、陳河、劉口、曾垴、康灣、石灣、李灣、李垴、桃園林、大洲、肖洲、大營、散灣、棗林、趙莊、漕灣、周營、李劉集、莫康、賀店、章洲、潼口、黃橋、文垴、柳林、盧畈、王溝、鄒灣、千弓、卸甲山、聶營、卞崗、熊廟、康咀、龐崗、黃龍觀、王樹崗、江廟、褚廟、塗溝、趙山、新街、王崗、西灣、魯衙、何灣、劉莊、橡樹、付崗、徐灣、黃沖、孟灣、九屋、楊集、梅崗、閆咀、張西、郭河
尹集鄉 11700人 49.7平方公里 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尹集、尹集、姚庵、白雲、鳳凰、青龍、肖沖、江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襄城區位於鄂西北漢水中游以南。北臨漢江咫距樊城區,東環襄江瀕依襄州區,東、南與宜城市、南漳縣交界,西北和穀城縣毗鄰。襄城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4′—112°14′,北緯31°58′—32°04′之間。全區承東接西,為鄂、豫、川、陝接壤地。漢水由西北至東南環繞出境。

地形

襄城區在全省地域分異規律上屬鄂中丘陵區,由低山、崗地、河谷平原三個土地單元構成。平面形狀呈不規則三角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中部和西部多山丘,臨江為沙洲地,海拔高度460—58米之間,平均海拔67米。

氣候

襄城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春季冷暖無常,大風多,夏季降雨集中,易澇易旱;秋季降溫迅速,多陰雨;冬季寒冷少雨,嚴寒期短。全區年平均氣溫15℃—16℃,極端最高氣溫達40℃,極端最低氣溫曾出現-15℃。全區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2100小時,年無霜期228—249天。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76%,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照充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102.7萬畝,其中耕地22.65萬畝,占總面積的22%;旱地10.7萬畝,占總面積10.4%;沙洲地4.9萬畝,占總面積的4.8%;林地19.44萬畝,占總面積的18.9%;水域面積4.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8%。全區土地結構多樣,土質相差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積2.078畝。

水利資源

區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資源年平均14278萬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庫攔截地表經流產生。區內共有水庫48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龍河水庫總庫容2995萬立方米,渭水水庫總庫容2040萬立方米,蓄水總能力8960萬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7億立方米,水層厚約70米,埋深4—12米。

生物資源

全區境內有生物資源310多種。其中:植物類約20個種類,木本植物160種,草本植物47種。植物主要有:馬尾松、濕地松、雪松、杉樹、柏樹、楊樹、柳樹、紫穗槐、香椿、臭椿、青苹、紅苹、野山渣等,較為珍稀的植物有銀杏、水杉、花紅等。動物類約85種,以人工飼養動物為主,兼有野生動物50餘種。鳥類以烏鴉、喜鵲、斑鳩、畫眉、杜鵑居多。水產有魚類資源50多種。其中:鯉科魚31種,如:青魚、草魚、鰱魚、鯿魚及蝦、龜、泥鰍、牛蛙等水生動物。

礦產資源

區內探明的非金屬礦藏資源有矽石、石灰石、白雲石。其中:矽石主要分布在雄雞山、扁山、仙家山大約9華里的礦帶。全區工業品位達99%以上,儲量300萬噸;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峴山,真武山、磨旗山儲量約1497萬噸,石灰石年開採量達60萬噸。白雲石主要分布在鐵帽山、扁山。

人口民族

至2006年,全區戶籍總人口14.3萬戶,4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萬人,未落常住戶口1.4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02萬人,女性24.02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為11%。全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1人。全區境內居住以漢族為主,同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區內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錫伯族、朝鮮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約3100餘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滿族居多,占總人口數0.67%,主要聚居地王府辦事處、龐公辦事處、南街社區。

經濟

綜述

201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4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9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6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7%;第三產業增加值140.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6.6:34.9:58.5。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1.79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完成區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7億元,增長43.0%。完成地方財政總支出8.87億元,增長18.7%。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

農業

2012年,全區農業耕地面積為17760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6946公頃,其中小麥面積12727公頃,主要分布在一鄉兩鎮各村和余家湖辦事處大部分村落。全區水稻面積種植為10480公頃,主要分布在臥龍鎮西部地區及新集所有村落、歐廟鎮法龍所有村落及余家湖大部分村落。全區農林牧副漁業實現總產值2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區農業總產值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襄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 襄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

2012年內,全區雙低油菜、優質稻板塊面積分別為1588公頃、10048公頃。全區新增農民合作社130家,總數達到327家。全區有12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7734.3公頃,產值8.39億元,占種植業產值的比例為60.4%。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5884.1公頃,總產量181494噸。棉花種植面積367.2公頃,總產量656噸。全年油料總產量11370噸其中芝麻、油菜、花生總產量分別為455噸、5770噸、5145噸。全區末存欄生豬153286頭、牛21733頭、羊27021隻。全區全年共出籠家禽433.02萬隻,禽蛋產量8182噸。水產品產量13052噸。全區漁業產值為1.69億元,比上年增11.5%長。全區林業總產值為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1%,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58%。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為34.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為572台,排噴灌機械為2108台,收穫機械770台,運輸機械1869台。

工業

2012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85.03億元,同比增長13.7%;增加值為66.23億元,同比增長12.7%;利稅14.45億元,同比增長52.4%。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年內新增7家,總數達到56家;實現產值142.3億元,增加值為53.42億元,利稅4105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2%、11.5%和10.1%。全區新增億元企業7家,總數達到25家。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先後完成投入10000萬元,實施了10多個技術改造項目。

貿易服務業

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實現批發零售貿易業總額623682萬元,同比增長7.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276610萬元,同比增長27.2%。

社會事業

科技

全區共有科研機構13個,各類科研人員60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80人,中級職稱2000人。區屬科研機構2所,科研人員22人。全區實施科技攻關項目31項,開發科技新產品44項,其中省級以上科研成果42項。全區爭取科技扶持資金652萬元,高新科技企業11家,申報各類專利321項,其中發明專利65項。全區獲各類科技成果獎21項,共有11項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推廣套用。

2005年,區投入科研經費978萬元。區農業科研所、棉花原種場從中國農科院安陽棉花研究所和荊州農科院引進優質雙抗棉親本,中棉所29號、D180人工雜交制種,培育出高抗棉鈴中、紅棉蟲、高抗枯萎病、高耐黃萎病的中棉29號F1、D180f1新型棉種,被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推廣種植。

教育

2012年,襄城區屬各級各類學校72所,比上年增加5所。其中初級中學11所,在校學生8076人,在任教師896人;國小35所,在校學生15383人,在任教師1135人;幼稚園(含託兒所)25所,在園幼兒8348人;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2167人,在任教師8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8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8.5%。

文衛

全區建有廣播站(電)台4個,文化館(站)9個人。大型圖書超市一座。全區有市級圖書館2家,小型圖書館13家。

襄城區屬醫療衛生機構10家,開設病床271張。其中二級甲等醫院1所,一級甲等4所。村級衛生室195家,個體診所13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1家,總計有專業技術人員957人,其中:高級職稱醫師17人,中級148人,初級273人,離退休職工155人。全區鄉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年門診136870人次。區屬襄樊市四醫院和七個鄉鎮衛生院設定職能科室比較完善,開設有內兒科、中醫科、外科、骨科、婦產科、五官科、針灸理療科、皮膚科等。醫院配有B超機、心電圖機、洗胃機、X光機、彩色經顱都卜勒、半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計數儀、多功能口腔治療儀、多參數心電監護儀、立式麻醉機、同步呼吸機等大中型醫療設備,同時設有空調房,能夠開展膽囊摘除、脾臟切除、胃大部切除術,結石取出術、子宮全切、剖宮產術,附屬檔案腫瘤摘除,闌尾切除術、疝修補術和各種骨折復位等大中型手術。

此外,轄區還有以襄樊市中心醫院(三級甲等)為代表的其它各種類型醫療衛生機構24家,其中:有二級甲等醫院兩家[襄樊市婦幼保健醫院、航空工業襄樊醫院(364醫院),專業醫院4家(襄樊市博愛醫院、襄樊市安定醫院、襄樊市職業病防治醫院、襄南監獄醫院)、廠礦職工醫院7家,擁有衛技人員2475人,病床1820張。

旅遊景點

全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廣德等多寶佛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含國家級1處)即綠影壁、夫人城、襄陽城、古隆中諸葛亮故居、廣德寺多寶佛塔、李曾伯紀功銘、襄陽城與護城河。

•夫人城

夫人城位於襄陽城西北角,是襄陽城牆的組成部分。1956年,夫人城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至1987年,襄樊市人民政府先後維修了夫人城牆,並在城台了建一紀念亭,內設韓夫人石雕像。2000年再次進行維修和裝飾,並在夫人城西北面修建了夫人城廣場。

•仲宣樓

仲宣樓位於襄陽城東南角,是紀念東漢末年大文學家王粲的紀念性建築,現為襄陽城標誌性建築之一。

•劉備馬躍檀溪處

劉備馬躍檀溪處位於襄陽城西南1.5 公里的九宮山(又名真武山)東麓。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為表之妻弟蔡瑁等謀害,因乘”的盧”馬從襄陽西門逃越檀溪。今檀溪外有一小圓形深坑,傳為”的盧”馬躍檀溪時蹄印。

•昭明台

昭明台又名山南東道樓,位於襄陽城中心,跨北街西南而建。1993年底,襄樊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處重建,但風格與原貌有所變化,仍定名為昭明台。

•廣德寺與多寶佛塔

廣德寺與多寶佛塔坐落在襄陽城西、隆中東側的一塊平地,原名去居寺,系漢唐以來的古剎。寺院呈長方形,四周辟有護寺河,東、南、西三面有青山環繞,北面可遠眺漢水。廣德寺與多寶佛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峴山寺和摩崖題刻

峴山寺和摩崖題刻地處襄陽城南,大約在西晉鹹寧末或太康初年間所建,抗日戰爭期間被毀,遺址題刻尚存。

•綠影壁

綠影壁座落在襄陽城內東南隅,是明代英宗正統元,襄憲王朱瞻自長沙徙封襄陽而建在王府門前的照壁。影壁面北而立,由底座、壁身和頂蓋三部分組成,全長25.12米,厚1.6米。壁身分為三堵,呈凸字型,中堵長12.2米,高約6.6米;東西兩堵各長6.46米,高約5.5米。綠影壁與北京北海九龍壁、山西大同九龍壁和河南襄城文廟影壁並稱為中國四大影壁。

•襄陽北街

襄陽北街是襄陽城內十字街至臨漢門的一條傳統街道,全長904米,囊括了昭明台、銅堤巷、單府、單祠、 楊家花園及臨漢門等名勝和古建築,是古襄陽城傳統文化風貌的重要組成部門。1991年夏季,襄陽市政府對其拆遷改造,建成了仿古一條街,是襄陽城內重要的商貿文化區。

•譙樓

譙樓位於襄陽城南街中段,又稱滴漏台。明成化年間知府何源築層台,修兩扇門,立譙樓於台上,通高16米。台座南北長40米,東西寬16米,高6.4米,樓高9.6米,東西向,為2層重檐硬山式木結構。嘉靖時,內置銅壺滴漏,以記時報更,後多次修建。抗日戰爭前後譙樓被作為國小校。建國後重加修葺,設湖北省文物委員會襄陽分會於此,並設文物陳列室。現為襄樊市博物館館址。

•《襄樊銘》摩崖

《襄樊銘》摩崖又叫李曾伯紀功銘,在襄陽城內西南1.5 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石壁上,是為紀念南宋後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抗擊元兵南援,光復襄樊兩城而鐫刻,刻銘所占崖面高5米,寬4.5米, 四周有陰線裝飾框線,框內上方正中橫刻”襄樊銘”三個大字,正文為陰刻楷書豎行排列。《襄樊銘》是湖北境內上乘的大型摩崖,不僅是研究宋史的珍貴資料,也是書刻藝術之精品。

•古隆中

古隆中位於襄陽市西郊十公里處,以諸葛草廬故居為中心所形成的風景區,包括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等山巒,以及山與山之間形成的諸葛廟沖和廣德寺沖等山沖及溪流。古隆中最高峰隆中山海撥306米,中心景區面積12平方公里。

•黃家灣自然風景區

黃家灣自然風景區位於襄陽市區到古隆中中間地段的山沖之中,距市區約7公里。黃家灣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岳丈、襄陽名士黃承彥的故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