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中藥方劑

六味地黃湯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茱萸、山藥各12克,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克。水煎服。
【功用】滋陰補腎。
【主治】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方析】腎為先天之本,腎陰不足,則變生諸證。腰為腎府,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腎陰不足則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軟無力,牙齒動搖;腦為髓之海,腎陽虧損不能生髓充腦,故頭暈目眩;腎開竅於耳,腎陽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鳴、耳聾;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陽虛則相火內擾精室,故遺精;陰虛生內熱,甚者虛火上炎,故骨蒸潮熱,消渴,盜汗,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小兒囟門不合,亦為腎虛生骨遲緩所致。
治宜滋陰補腎為主,適當配伍清虛熱之品。亦即王冰所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肝腎,並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臣藥。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但熟地黃的用量是山茱萸與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澤瀉利濕泄濁,並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並制山茱萸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並助山藥之健運。三藥為“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並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證治要點】本方是治療腎陰虛證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為證治要點。
【加減變化】陰虛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有脾虛氣滯者,加焦白朮、砂仁、陳皮等以防氣滯脾胃。
【現代套用】本方現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腎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中心性視網膜炎、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徵“等辨證屬肝腎陰虛者。
【使用注意】脾虛泄瀉者慎用。
附:左歸丸(《景岳全書》)本方系六味地黃丸去牡丹皮、澤瀉,加鹿角膠、龜甲膠、枸杞子、牛膝、菟絲子等組成。用法:水煎服。功效: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主治:真陰不足證。頭目眩暈,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乾,舌紅少苔,脈細。現代常用本方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高血壓、老年性痴呆等辨證屬腎精不足者。
七寶美髯丹(《本草綱目》引(積善堂方))組成:制何首烏18克,茯苓18克,牛膝9克,當歸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9克,補骨脂6克。水煎服。功效:補益肝。腎,烏髮壯骨。主治:肝腎不足證。鬚髮早白,脫髮,齒牙動搖,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一貫煎

(《續名醫類案》)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9克,生地黃18~30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水煎服。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疏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方析】肝體陰而用陽,其性喜條達而惡抑。肝腎陰虛,肝體失養,則疏泄失常,氣鬱不暢,進而橫逆犯胃,故胸脘脅痛,吞酸吐苦。陰虛液耗,津不上承,故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肝氣不疏,肝脈郁滯,久則結為疝氣瘕聚。
治宜滋養肝腎之陰為主,兼以疏肝行氣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黃、枸杞子為君,滋陰養血、補益肝腎,使腎陰充足,則肝陰、肝血充盛,是為滋水以涵木。北沙參、麥冬為臣,滋補陰液,養肝柔肝,且能養陰潤肺、滋潤胃燥,使肺金強盛而能克制肝木,胃氣強盛而不為肝木所侮,是為清金制木、培土抑木之法,配合君藥以補肝體、育陰而涵陽。佐以當歸養肝血而榮肝體,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熱、理氣止痛,遂肝木條達之性,該藥性雖苦寒,但與大量甘寒滋陰養血藥配伍,則無苦燥傷陽之弊。本方以五行生剋制化原理為指導,滋水以涵木、清金以制木、培土以抑木。實以滋養肺、胃、腎三髒之陰而達到補肝陰、養肝血之目的,使肝陰肝血充足,肝體得養,肝氣得疏,則胸脘脅痛等症可解。滋陰養肝之中兼以疏肝行氣,照顧到肝體陰用陽的特性。其次在大隊滋養肝腎陰血藥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氣,使滋陰養血而不遏滯氣機,疏肝理氣又不耗傷陽血。
【證治要點】本方主治陰虛氣滯而致脘脅疼痛,為滋陰疏肝的代表方。臨證運用以脅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紅少津,脈虛弦為證治要點。
【加減變化】若大便秘結,加瓜蔞仁;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貝母;舌紅而乾,陰虧過甚,加石斛;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藥、甘草;兩足痿軟,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棗仁;口苦,少加黃連。
【現代套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肋間神經痛、神經官能症等屬陰虛氣滯者,均可加減治之。
【使用注意】由於方中滋膩之藥較多,故有停痰積飲而舌苔白膩,脈沉弦者,不宜使用。

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藥、山茱萸各12克,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克,桂枝、附子各4克。水煎服。
【功效】補腎助陽。
【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用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方析】本方主治證皆由‘腎陽不足所致,腰為腎府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中寓命門之火,命門真陽即腎間動氣,《難經•八難》說:“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腎陽不足,不能溫養下焦,故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腎陽虛弱、水腫、痰飲、腳氣,以及轉胞等。
本方所治為腎陽不足,溫煦氣化失常所致。治宜補腎助陽為法。亦即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陽翳”之意。方中重用乾地黃滋陰補腎,為君藥。臣以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以上三味以滋補腎陰為主,使腎陰充足,陽氣化生有源。加少量辛熱的附子、桂枝,溫助命門之火,蒸化腎精,化生腎氣,此即《內經》“少火生氣”之意。君臣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使陽得陰助生化無窮。方中滋補腎陰藥居多,溫腎助陽藥用量較輕,其立方之旨,在微微生火,以化生腎氣,取“少火生氣”之義,而非峻補腎陽。柯琴謂:“此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泄濁,丹皮清泄肝火,三藥於補中寓瀉,使邪去則補乃得力,並防滋陰藥之膩滯。本方補陽與補陰配伍,陰陽並補,而以補陽為主;滋陰之中配人少量桂、附以溫陽,目的在於陰中求陽,少火生氣,故方名“腎氣”。
【證治要點】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劑。臨證以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證治要點。
【現代套用】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衰:弱,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哮喘、更年期綜合徵等屬,腎陽不足者,均可加減套用。
【加減變化】方中地黃,現多用熟地黃;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則更好。若用於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助壯陽起痿之力。
【注意事項】若咽乾口燥,舌紅少苔,屬腎陽不足,虛火上炎者,不宜套用。
附:右歸丸(《景岳全書》)本方系腎氣丸去澤瀉、茯苓、牡丹皮,加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肉桂、制附子、當歸等組成。(用法:每服6~9克,以滾白湯送下。亦可做湯劑,水煎服。)功用: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舌淡苔白,脈沉而遲。
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組成:熟地黃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各9克,炮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冬、石菖蒲、遠志各6克。用法:生薑、大棗、薄荷為引,水煎服。功用: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主治:喑痱。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