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釵

裙釵,古代語,名詞。舊時借指婦女。出自明梁辰魚《浣紗記·打圍》。

簡介

裙釵
qúnchāi
【women】 裙子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

詳細解釋

婦女著裙插釵,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明梁辰魚《浣紗記·打圍》:“彼勾踐不過一小國之君,夫人不過一裙釵之女,范蠡不過一草莽之士。”《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柳亞子《香凝夫人屬題畫集·再賦兩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釵此最賢。”

附錄

舊稱女子為“裙釵”或“金釵”。“十二釵”就是十二個女子,語本《古樂府》:“頭上金釵十二行”,原言髻高插釵之多。唐代白居易《酬牛思黯》詩中用“金釵十二行”借指女子排列眾多。到了宋代沈立《海棠百韻》詩就說“金釵人十二,珠履客三千。”
釵是簪的一類。簪為單股,釵為雙股,稱之釵股,簪後來稍稍演變就是釵,釵不過是兩個細尖(很像叉子)的簪罷了。古人常以“裙釵”稱女子,即裙子與釵股為婦女之代稱。富貴人家的女子,所用之釵多是以金子製作的,稱之為金釵;貧窮人家的婦女,則用荊枝代作,稱之為荊釵。
簪,亦稱笄,是古代人用以固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男女皆用,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簪的插法及種類,因時而異。富貴人家的婦女,用簪多以金、銀、玉製成。《周禮》上有天子用“玉笄”的說法(見“弁師”、“追師”)。《西京雜記》:“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倍貴焉。”後代因此又稱簪為“搔頭”,馮延巳《謁金門》:“鬥雞闌乾獨倚,碧玉搔頭斜墜。”貧家的女子,則多用骨、竹、木製成。李山甫《貧女詩》:“平生不識繡衣裳,閒把荊簪益自傷。”王安石《杏花詩》:“野女強篸(同簪)看亦醜,少教憔悴逐荊釵。”《列女傳》載,後漢梁鴻的妻子“荊釵布裙”,也是因為梁鴻家貧,而且他立志隱居深山,希望妻子是“裘褐之人”。後代以“拙荊”為對人謙稱自己妻子的詞兒,其中“荊”即“荊釵”之省。
簪在古代女性生活中十分重要,舉行笄禮是女子成年的標誌,通常“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挽髮髻貫簪。即把頭髮盤到頭頂上用纚包住,插笄固定,表示從此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後代稱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為“及笄之年”或簡稱“及笄”。
古人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造型,簪子上不但鑲以珠玉,後來又在簪的根部綴上珠玉垂下來,稱步搖,因為人一動它就搖晃。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