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族

被逼族

被逼族,就是在被父母逼迫的情況下去相親乃至結婚的大齡男女。被逼族的產生,與父母的傳統觀念以及自身的反感情緒有關。

簡介

被逼族被逼族

被逼族,是指被父母逼迫婚戀的單身男女,目前(2013年),他們中以80後和部分90後為主。很多中國父母缺少自我,奮鬥一生全為孩子,當正處於適婚年齡的子女沒有結婚時,便有了焦慮、“催婚”舉動,甚至以“愛”的名義干涉子女婚姻,引起孩子反感、抗爭,矛盾由此產生,被逼足也就應運而生。在此情況下,父母應該學會成長,子女也應理解父母的苦心,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積極交友。

現象

2013年12月,一項由10707名單身男女參與的網路調查顯示,八成單身男女遭父母催婚。46.1%的參與調查者表示,父母很著急,經常去相親會幫忙物色對象,或是托親戚、朋友介紹對象;36.69%表示父母很著急,經常催促;不怎么過問、尊重子女意見的只占17.21%。

對於父母安排的相親,23.36%表示很反感,堅決不去;35%表示為了不讓父母反覆嘮叨,還是會去;6.64%表示相親多次,已經無感;35%認為相親也是一種交友途徑,願意前往。

調查中,21.99%表示經常為婚事與父母爭執;51.86%偶爾爭執;沒有為此發生爭執的占26.15%。

原因

被逼族被逼族

父母之所以如此為子女的婚事焦慮,與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不無聯繫:

1、一般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希望他們早日成家立業,傳宗接代。

2、很多父母往往沒有自我,一輩子的奮鬥只為孩子,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無論大事小事喜歡一手包辦,連孩子的婚姻也要“代勞”。孩子大了就該獨立,父母應當關心,但要注意界限,不能侵犯孩子的獨立人格。

3、孩子接受教育時間普遍延長,初婚年齡後推,加上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和網路的影響,他們的心理成熟年齡也在推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不急父母急”的局面。

建議

被逼族被逼族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婚戀市場也不例外,找對象也可能影響人生軌跡,要搶占先機,因為過了30歲還沒結婚,在婚戀市場會逐漸“貶值”。相對而言,“剩男”、“剩女”中,“剩女”的條件往往比“剩男”優越。

婚戀專家黃進軍建議,父母要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以免給孩子太大壓力。如果父母過得充實開心,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更願意和父母溝通。

處於適婚年齡的青年男女,也應積極走出自我,擴大社交圈,不要一味牴觸相親,也不要因一時的“感覺”和“眼緣”否決一個人,要學會在相處中慢慢了解對方,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