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左右:袁世凱與晚清袁世凱真相

《袁氏左右:袁世凱與晚清袁世凱真相》作者告訴你,要了解一個更加多樣、更加豐富,更為深刻、更為真實的袁世凱,不妨從了解他的“周邊”、他的“左右”開始,從側面的細節一步步還原,詳盡地刻畫一個更為多樣、更為豐富、更為深刻、更為真實的袁世凱。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袁氏左右:袁世凱與晚清袁世凱真相》編輯推薦:據說最聰明的人,是不讓其他人參觀他的藏書的,因為太容易從中泄露自己的天機。那么,細看細觀一個人的周邊呢?他的親人、朋友、上司、下屬……或遠或近,無疑都是關於這個人的一本書。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言下,都藏著對於這個的認知和褒貶。有人說,政壇梟雄袁世凱的成功,在於他曾經“左右逢源”;失敗,在於他最後“眾叛親離”。因此,要了解一個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從而才能更為深刻、更為真實的袁世凱,我們不妨從了解他的“周邊”、他的“左右”開始,從側面的細節一步步還原這個絕版袁世凱。

作者簡介

秦燕春,始修西醫,後治文史,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專業碩、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藝術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中國文化》雜誌責任編輯。近年來主要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研究(以清末民初的歷史記憶與重建為中心)、明清以來江南地區的民間講唱文學研究(以蘇州評彈的發展變遷為中心)、傳統文體寫作在中國近代以來的使用與創新研究、晚清民國文人書法藝術研究等。

媒體推薦

如老媽子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
——辜鴻銘對袁世凱“不講學問”的嘲諷
足智多謀,規模宏遠,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
——李鴻章
袁世凱今天接受了帝位。真令人吃驚!裝模作樣,愚蠢至極。
——袁世凱的外國顧問莫理循評論袁稱帝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群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楊度挽袁世凱

圖書目錄

前言:歷史的公道與偏見/1
第一輯亦為翩翩一代雄/11
“學問”還是“辦事”:袁世凱與讀書人的愛與哀愁/13
性情·功利·權變:當譚嗣同遭遇袁世凱/24
雖非當行、亦要風流:袁世凱的詩藝情緣/37
君子如水的家庭教師:南開鼻祖嚴修與袁世凱/45
布衣之交能否人淡如菊:“翰林總統”徐世昌及其他“舊雨”/58
第二輯未嘗寂寞人之情/77
夜夜羊車幸八宮:袁世凱的臥室與餐桌/79
阿爹端合比桓溫:袁世凱教子的傳統與現代/91
袁家的李世民與陳思王:“皇太子”袁克定與“皇二子”袁克文/104
“躺著風流”:寒雲公子的艷情小說/117
“站著看花”:“項城戚誼”張伯駒/131
第三輯冷熱炎涼態縱橫/149
國學大師與政治梟雄過招:章太炎“時危挺劍入長安”/151
清末民初的縱橫家:王閩運、楊度/165
能否“穩·冷·狠”:黃秋岳亂彈袁世凱/186
一代詞媛的悵惘:呂碧城與袁氏父子/201
眾說紛紜下的同仇敵愾:洪憲末日帝國/217

序言

歷史的公道與偏見
一、“站著”分享“偏見”,自由的美好
2007年7月,我博士畢業一周年以後,曾回母校北京大學,進行過一次講座,主題是:袁世凱的生平志業與天賦性情。
那次講座是我平生第一次學術講座,準備得認真,也連帶思考了不少問題。記得開講之初,我先講了兩段體會,大意如下:
第一段話是,平凡人間所能有的“見識”都是“偏見”,學者也一樣。無論如何試圖恭謹平和,我們都無法做到“純粹的公道”。絕對審判即終極審判,那是神的權力。人性總是相對的、有限的、難以一錘定音的。但人擁有自由表達自己的偏見;同時人沒有自由將自己的偏見強加於他人。承認“偏見”不僅意味著人性應有的謙卑與敬畏,同時也為永不完美的人類,保留了一個永恆的“進步空間”。我的講座,就是來和諸君分享我的“偏見”來了。
當然,此處我所謂作為“偏見”的學問見識,按照章太炎《諸子學論略》里的說法,該是區別於“客觀之學”的“主觀之學”。
第二段話是,北京大學是我青年時代的全部記憶。在這個印刷出版泛濫成災,太多人在隨意地、任性地、放縱地進行精神嘔吐的時代,區分“好知識”與“壞知識”,甚至先於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母校給予我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學會用我的全部餘生來審視、驗證、推翻乃至背叛前三十年的教育。這三十年近乎一個穿越文明的垃圾堆的過程。在大堆的文明的歷史物中,有豐富的營養,也有冒充文明的惡劣的有毒的東西。我以為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與“文明人”,都要首先掌握區分善知識與惡知識、好道德與壞道德、真文明與偽文明的能力。
某種程度上,這個咀嚼吞咽各種食物乃至垃圾的過程非常必要。因為唯其在知識占有足夠豐富的前提之下,如此真槍實彈、“一摑一掌血,一鞭一條痕”般“打出山門”,我們所掌握的那種區分能力、所有的“審視、驗證、推翻乃至背叛”,才是親切的、可靠的、自足的、篤定的。
當然,在學會“區分”之後,我們還要學會選擇、堅持、承擔。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所有的後果:好的和壞的。古人云:“三十而立。”我對我這一代人的理解就是:“穿越文明的垃圾堆”之後,我們還沒有被打垮、被壓垮,還能“站著讀書”,這就是我們的“三十而立”。
我講到這裡,聽眾中發出了笑聲——那天聽課的人,大多比筆者更年長,長於三十歲者居多。他們很能理解,我如上兩段話中所包涵的苦楚與喜悅。因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一不曾經歷過“穿越垃圾”的閱讀過程。因此,我不必告訴他們:為了準備這次講座,我投入了一個長期的準備時間,走上講台的頭天深夜我還覺得苦澀不堪——我的疲勞,更多是為這段時期的沉湎當中,各種史料與政見的互相衝突、無法相容。
親密接觸“話題人物”袁世凱,第一個感覺就是蕪雜。材料浩如煙海,歧義層出不窮,僅僅一個戊戌政變,袁是否真的告密,這個問題至今仍被學界爭論不已喋喋不休。關於袁世凱生平的傳記小說與史料著述,僅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收藏,就在兩百種以上。博覽群書如蘇同炳先生,也難免要陷入資料的包裹,使用野史傳說常難於考辨;治學投入如左舜生先生,也未嘗不受制於史料的分散,個別斷制常難以穩健。
“親密接觸”袁世凱的第二個感覺,則是“背叛”,甚至對“背叛”的“背叛”。根據我這個年齡段的人所接受的公眾教育,關於袁世凱的“歷史定論”中,少不了如下說法:
培植軍閥、出賣新黨、暗殺異己、摧殘革命;
違背約法、背叛民國、偽造民意、帝制自為。
其中窮凶極惡的核心事件,至少包括戊戌政變告密、竊取辛亥果實、刺殺宋教仁、洪憲復辟帝制等幾項“大案”。 總之,袁世凱是一個慣於詭詐欺騙的不忠不義之人,四字諡號就是“竊國大盜”——的確這也是真的。袁世凱去世以後,歸葬河南故里,洹上村車站曾樹“袁林”神道碑,後被鐫去,另書刻:“竊國大盜”。
如上兩種感覺綜合以後的感覺,無疑就是關於袁世凱的記憶或描述,在今人視野中,仍然呈現為一種貌似豐富的單調。
或者說,今人視野中關於袁世凱的“定論”,未免還是太過粗放斬截,還少了一些“偏見”、“異見”(即使是管窺)的參與分擔,如此輕易“蓋棺論定”的“歷史公道”,其實十分可疑。
因此,我在這本小書里,宗旨一如既往之講座:“和諸君分享我的‘偏見’來了。”
分享我對於袁世凱、對於他的時代和他的周邊人和事的“偏見”。
這是屬於一個長久以來堅持“站著讀書”、並將繼續“站著讀書”的青年學人的較真兒的“偏見”。
但我無意憑藉此書,為袁全盤翻案。
因為凡人生於天地間,固然小處不可隨便,大節出處,卻也決不可不講。
我只是通過一個“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的周邊風景,來展現中國近代以來文化命運何去何從的另外一些可能性與選擇性而已。
這些“可能的選擇”,也許是高頭講章與官方講義中,所有意忽略的抑或無意遺忘的。
畢竟歷史不是只有一種講法。
某種程度上,學者有學者的眼光,政客有政客的需要。既然所有的“人”的見解難免都是“偏見”,沒有百分百的真理(只有百分百的暴力與霸權),那么,屬於“人”的高貴的權利與義務,就是儘量保證這“偏見”中還能有些“見識”,這些“見識”中還能有些深度、有些力量、有些真正的“美”與“善”。
二、傳主生平簡介:袁世凱的基本背景
1859年9月16日(鹹豐九年陰曆八月二十日),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張營。
袁氏其家,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到袁世凱一輩,已經有多人在朝為官。在故里自負四世同堂、書香門第、“四世三公”的美譽,其家族繁盛,一直持續了將近百年。在人丁興亡的同時,科舉考試也捷報頻傳。在袁世凱的父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八位州縣以上的官吊。
應當說,袁世凱的出現,是這個大家族的生機、轉折與下坡集於一體的時候。
袁世凱的曾祖袁耀東,僅為一屆庠生,三十餘歲即死去。袁世凱的祖父輩,有兄弟四人: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袁重三。其中袁甲三的功名最為顯赫,曾任督辦安徽團練大臣,負責剿滅捻軍和太平軍,之後督辦安徽、河南、江蘇三省的軍務。1863年,袁甲三病死,時年五十七歲。
這個百年望族的鄉紳之家的權力劃分與資源結構,非常能夠體現傳統中國“兩條腿走路”、“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特色:
一方面,袁甲三率領取得功名的袁保恆、袁保慶、袁保齡兄弟,在外馳騁仕途,通過剿殺農民起義,獲得建功立業,升官發財的機會,從而建立和維繫家族的政治勢力;
另一方面,由袁重三和袁保中,在原籍安安穩穩做好地方紳士,保證和擴充實力,維持“耕讀傳家”的習俗。
大體而言,袁世凱的家世背景,決定了他所謂“世家子弟”的身份。而且,由於袁甲三等人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湘、淮軍系的不尋常的親密關係,使得袁世凱日後登上仕途之初,就頗有能人照應。有先輩打下的底子,就可以“朝中有人好做官”,本來,這也是“中國特色”的“官場”與“宦術”的重要一緯。舉例而言,袁世凱邁出仕途的重要一步、出使朝鮮期間,他的叔叔袁保齡正以直隸候補道負責旅順海防,本著這一職務方便,應當可以對袁世凱有很大的照顧。
袁世凱的本生祖父是袁樹三(也死於三十餘歲),本生父則是袁樹三的長子袁保中。袁世凱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大人”的稱呼,友朋多有稱之為“四兄”的。
袁世凱七歲時,過繼給叔父袁保慶為嗣子。因為嗣父的仕途升遷,袁世凱的幼年曾在濟南、南京生活,據說嬌生慣養,十分淘氣頑劣,養成袁世凱比較任性倔強的性格。
1873年,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病死南京(江南鹽巡道寓所),袁世凱隨嗣母扶靈返回項城老家。這時,袁世凱的兩個叔父,即袁甲三的兩個兒子袁保恆、袁保齡,正在京城為官,見侄兒年幼失養,遂於次年(1874)將袁世凱接到北京讀書,加以培養教育。應當說,袁保慶、袁保恆、袁保齡三人,對於青少年時期的袁世凱,影響很大,算是他仕途第一階段的引路人。
1878年,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恆病死開封,時年僅五十三歲——袁家四代三十餘個男人,似乎人人過不去六十歲這個坎兒,且其中有十三人死於五十八歲之前。讀者諸君要記住袁家男人這個特殊的“短壽”現象:因為1915年,袁世凱選擇在虛齡五十七歲時,冒天下之大不韙,勉強登基稱帝,是不是含有“沖喜”的目的呢?!他也害怕這道命定的“坎兒”嗎?!
袁世凱少年時期,幾次科舉都不順利,他讀書的天分不算高。又由於大家族分家之後頗顯中落的小家庭處境,作為袁保慶一支唯一的成年男丁,此時已經娶妻生子的袁世凱,不能不考慮謀生養家的問題。
袁世凱於1880年(二十一歲),前往淮軍吳長慶處投軍,自此踏上他行伍出身的漫漫仕途。吳長慶與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二人為換帖兄弟,且保慶曾經有恩意於吳家,故而長慶對袁世凱十分照顧。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政變”,袁世凱(二十三歲)被任命為。前敵營務處”,初顯辦事能幹、井井有條的長處。事後請功,袁世凱被吳長慶譽為“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升為五品同知。
1885~1894年,袁世凱三任九年,連續擔任中國駐紮朝鮮的最高使官。甲午戰爭中國失利之後,方才被責為“始禍”,狼狽回國。
1895—1899年,袁世凱為督辦軍務處多位重臣聯名保舉(例如弈訴,榮祿、李鴻章、翁同龢等),稱其“樸實勇敢,曉暢戎機”,袁世凱因此能夠與時俱進,順應甲午之後“強兵方能強國”的大勢,被派赴天津小站,全力操練新兵。
1899~1901年,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於義和拳事件的處理上,有出色表現。使得“齊魯風澄”(李鴻章語)。尤其通過“東南互保”的策劃與執行,年方不惑的袁世凱,成為與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老一輩封疆大吏平起平坐的人物。
1901年,李鴻章與八國聯軍和談當中,於任上去世,袁世凱取而代之,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中外對袁的能力與威望一致認同,以為此職“非公莫屬”,這一評價,應當同袁在山東任上保境安民,尤其保護外國僑民的舉措有關。
1905年,仕途一帆風順的袁世凱,因為官制改革問題,受到重大挫折。慈禧太后否決責任內閣,削弱了袁世凱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權力,尤其北洋六鎮的領導權。但當時若論政治才幹、辦事能力,環顧朝野,實在無出袁右者,故袁世凱不久叉被重用。
宣統元年(1909),袁世凱的位高權重為朝廷滿族親貴忌憚,樹大招風,被開缺回籍,隱居彰德縣(今安陽市)洹上村。
但袁世凱落難之際,卻有滿漢群臣一起扶持,回籍之後,雖雲退養而門庭若市,京漢道上依然車水馬龍。這一方面,緣於袁世凱實力雄厚根基沒被動搖,另一方面,緣於魄清王朝的皇室權威已經一落千丈。
這三年當中,袁世凱卻饋贈,養名望,文質彬彬,小心翼翼,低調蟄居,韜光養晦,做足了“政治投資”,積累了辛亥時期從清廷和革命黨人手裡攫取全國政權的巨大政治資本。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復出,任欽差大臣,督辦湖北剿撫事宜。
1912年,袁世凱被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登基坐殿。
1916年6月6日,僅僅做了八十三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羞惱去世。
袁世凱的得勢與升騰,得益於他的權變和才幹,他生性具有處變不驚的超凡的應變能力,與此同時,的確匹配了運氣太好的成分。
袁世凱死後,末代狀元、著名的實業家張謇,曾經惋惜道:。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會,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敗群小之手。”
正如袁世凱的姻親張鎮芳所說:“為帝制是大錯,今取消帝制,即徹底垮台,退為總統,亦未能久,仍是大錯。”
袁世凱如此之死,死得實在很難看。
但袁世凱的羞恥(或者說得失、教訓、經驗),是否僅僅屬於袁世凱自己?三、袁氏左右:旖旎風光獨好
中國民間有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按照全球化以後的改良國語,此意就是:“人氣”盛衰與“力挺”與否,將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對於中國傳統的政客或說官員,這種拉幫結夥的意識,無疑更是逃脫不了民間文化的制約,所謂“好漢也是孫捧的”、“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是也。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後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儘管生前有“章瘋子”之目,其實,他是對現代中國的政治趨向與文化取合,都相當清醒的人。在著於民國八年(1919)的《洪憲紀事詩序》中,太炎直稱,僭偽之主往往匡國有功。章認為,袁世凱“不遭削黜”則不敢有異志,實在是滿族宗室促成了此事,而袁覆滅前清的舉動:“於臣子為非分,於華夏為有大功。”太炎歸納袁最後的崩敗,則為“能合其眾而不能自將也”——則其得失關鍵,還在“人脈”問題,正見得“人氣”在決定成敗中的重要性。
這句話,在儒家亞聖孟子那裡,就是“民為貴,君為輕”;在初唐名臣魏徵那裡,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可惜的是,“文化得失”經常轉身就為“利益選擇”而導引,專制傳統下“憋”大的中國強人,往往以為“得人心”就是為了“得天下”。 當“爭取人心”變成“占有江山”的手段的時候,高貴的“人心”已經處在被蹂躪、踐踏、侮辱的處境了。
袁世凱的生平志業與天賦性情,包括他的時代他的閱歷,雙雙決定了他抵死不做虛君,政治矛盾最終還是淪落為槍桿問題。
蔡鍔將軍打響了“爭取人格”的討袁戰爭的第一槍,有效制止了個人獨裁的實現,同時也叫停了重樹中央權威的歷史走向。
傷感的是,國人當時並沒有匹配好恰當的自知、自治、自省的能力。於是,在袁世凱羞憤而死之後,中國卻還要經歷一個更加動亂的軍閥割據時代——所沿襲的,正是袁世凱以來“兵為將有”、“督撫專政”的局面。
後世之人或可以說,政壇梟雄袁世凱的成功,在於他曾經“左右逢源”;失敗,在於他最後“眾叛親離”。
後世之人尤需記得,清末之世,客觀的外在的條件,實際上限制了很多人真正的願望與行動,包括袁世凱。無論清朝、民國的代序,還是軍閥格局抑或強人獨裁,究其實,還是上上下下、內內外外,為了保住所謂“大局穩定”的妥協產物,是各種勢力博弈的結果。
據說最聰明的人,是不讓其他人參觀他的藏書的,因為太容易從中泄露自己的天機。那么,細看細觀一個人的周邊呢?他的親人、朋友、上司、下屬……或遠或近,無疑都是關於這個人的一本書。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言下,都藏著對於這個人的認知與褒貶。
因此,要了解一個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從而才能更為深刻、更為真實的袁世凱,我們不妨從了解他的“周邊”、他的“左右”開始:
風景這邊獨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