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心理學

表演心理學

《表演心理學》作者:李錦雲,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本書旨在提出這樣幾種教學原則,即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解決主要矛盾和解決次要矛盾相結合,以及知識積累和內心感悟相結合。首先,知識是由客觀情況分析研究而來,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們首先通過感知、表象、記憶、想像、意志、情感、推理、判斷等心理與思維作用來認識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規律,目的是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和人的自身。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首先,知識是由客觀情況分析研究而來,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們首先通過感知、表象、記憶、想像、意志、情感、推理、判斷等心理與思維作用來認識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規律,目的是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和人的自身。其次,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多重矛盾,我們應該善於抓住主要矛

盾,比如在研究表演心理的過程中,演員把所塑造角色的心理揣摩透了,其他方面如導演的二度創作、觀眾的審美等諸多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了。同時,知識的積累和內心感悟是一個在認識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說,進步的取得需要長期努力,當外在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達到澄明感悟的境界。

本書目錄

前言

序 用心做演員

第一章 從心理學到表演心理學

第一節心理學的一般知識

第二節藝術心理學

第三節表演心理學

第二章 不同表演藝術類型與心理學

第一節舞台表演藝術與心理

第二節影視表演藝術與心理

第三章 表演主體與心理學

第一節演員的心理素質

第二節演員的心理狀態

第三節經典理論介紹與一些思考

第四章 演員創造角色的心理過程

第一節演員認識角色的心理過程

第二節演員對角色心理的體驗

第三節演員對角色心理的體現

第五章 演員與觀眾交流中的心理呈現

第一節演員與觀眾心理交流的幾個要點

第二節演員與觀眾交流中的接受美學

第三節觀眾與演員交流中的審美感知

第四節觀眾與演員的情感交流

第六章 表演心理訓練設計

第一節生命狀態感知

第二節極端情緒體驗

第三節衝破阻礙意志

精彩書摘

唯心主義者或者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及人的肉體的“自我”,並將其看做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或者虛構出一個“萬物創造者”。比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認為,靈魂不死而獨立於肉體之外,人有植物、動物的靈魂和理性靈魂,這些靈魂分別主管和支配人的身體、智力和道德,並使之發育、發展與得到完善。我國古人也提出過相似的觀點,朱熹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王陽明也提出過:“天下無心外之物……天下萬物皆在吾心之中”。總之,在唯心主義者看來。心理是不依賴於現實世界而獨立存在的東西,是先於物質的第一性。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意識到物質世界是永恆的第一性存在,唯心主義心理學認為靈魂不依賴於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而獨立存在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出現,才為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做出了正確的和真正科學的解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是在實踐中大腦對客觀現實能動的反映。這一論斷,既克服了唯心主義心理觀的主觀性,又避免了機械唯物主義心理觀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是對人的心理實質的科學概括和總結,是關於心理起源和其本質的真正科學的學說。

唯物主義心理學說有這樣一些觀點:

心理是人腦的一種機能

這個結論的產生也有一個過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在認識到心理是人體的一種機能的初期,由於認識水平有限,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解釋一些諸如喜怒哀樂、回憶、夢、恐懼等特殊現象,不能揭示它們的本質和發生的原因,於是把這些現象看做是靈魂的表現。

古希臘時期的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在把靈魂看做生命存在形式的同時,認為心臟是心理產生的器官。我國古代也有這種看法。學者孟軻認為“心之官則思”,荀子認為“心臥則夢”,我國很多描述心理現象的字也和“心”字有關,如“思”、“想”、“意”等。

到了19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科學的方法鑑定出人腦是人的心理器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