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內化鼻煙壺

衡水內化鼻煙壺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菸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一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里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僕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拿破崙一世也是一個嗜喜鼻煙愛好者,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衡水內化鼻煙壺
衡水內化鼻煙壺

原始作用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菸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一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里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僕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拿破崙一世也是一個嗜喜鼻煙愛好者,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遊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菸。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碰,遊民們用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製作鼻煙壺。據史籍記載鼻煙在當時蒙古人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訪主人的賬蓬時,主人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鼻煙人給客人,而客人也必須用雙手主人的鼻煙過倒出少許鼻煙,放在鼻上吸聞一會兒,然後用雙手將鼻煙壺還給主人。這一非常細小的舉動,卻充滿文明的禮儀,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
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於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內外盛行。最初到中國的外國鼻煙壺,均是玻璃製品,王士禎在《晉祖筆記》中寫著:“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然而終究舶來數量較少,滿足不了百姓需求,聰明的工藝匠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製作精巧的鼻煙壺,諸如悲翠、寶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屬等材料。越是珍貴材料製成的煙壺,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18世紀國中國製作的鼻煙壺,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手工藝品,並通過歐放商人、羅馬教皇的使節、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逐漸流傳到國外。當年俄國欽差大臣到中國朝拜康熙皇帝,獻上了彼得大帝送給清皇宮的一大批珍貴禮物,而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場製作的鼻煙壺。到了清代嘉慶時期,中國的鼻煙壺曾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邇

曾有人評論中國清代製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歷代文化藝術精華於一爐,沒有一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么多工藝變化於一身”。因此,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就開始注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東南亞地區只是在1989年後,才出現收藏鼻煙壺之熱潮,至今方興未艾,促使鼻煙壺價格迅速上漲。1992年4月1日,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舉辦的一次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絲琺瑯仙鶴紋鼻煙壺,以104.5萬港元的高價被台灣一位收藏家購得,創下世界鼻煙壺拍賣紀錄。

歷史發展

鼻煙的故鄉在美洲,美洲印第安人是最早吸聞鼻者。1903年,西班牙修道士帕尼跟隨哥倫布第二次探險,來到美洲大陸,發現了印第安人有吸聞鼻煙的習俗。1960年後,美洲的菸草通過海員、傳教士、士兵們流傳到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墨西哥、巴西、荷蘭、俄國等地,鼻煙在歐洲流行開來。於是,在一些國家王宮貴族中興起了一股吸聞鼻煙風,就連公主們也躲在宮殿里偷偷吸聞鼻煙,王子們則常把鼻煙到在葡萄酒中一飲而盡。後來,吸聞鼻煙的風氣漸漸傳遍世界各地。
鼻煙傳入中國是在明代隆慶年間。當時,人們將鼻煙作為藥品裝進藥瓶中,隨用隨取,十分方便。盛鼻煙的盛具被人們廣泛稱之為“鼻煙壺”。鼻煙的流行促進了鼻煙壺的發展,能工巧匠們利用很多的材料製作出不同形狀的鼻煙壺,如:金、銀、銅、瓷、料、玉石、珊瑚、瑪瑙、翡翠、水晶、木、竹根、葫蘆、核桃等。鼻煙壺除去實用外還被作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禮品之用。據記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俄國彼得大帝委任伊斯曼洛夫為中國使節。伊斯曼洛夫一行來到中國後,參觀了養心殿造辦處的玻璃廠,看到許多精美的鼻煙壺。清代鼻煙壺由清聖祖通過各國的使節,轉贈給各國的國王。

中國鼻煙壺發展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文物世界的寵兒,是中國藝術的縮影,它集中中外繪畫、書法、雕刻、鑲嵌以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琺瑯、金屬等工藝於一體,博採眾長,自顯奇姿。

衡水內化鼻煙壺衡水內化鼻煙壺

衡水內化鼻煙壺
衡水內化鼻煙壺衡水內化鼻煙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