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市博物館

衛輝市博物館

衛輝市博物館,位於河南衛輝市。館內保存著一通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移民碑。

基本信息

簡介

衛輝市博物館衛輝市博物館

衛輝市博物館,1994年8月,為配合京深(北京-深圳)高速公路建設,新鄉市文物工作隊和衛輝市博物館聯合發掘了衛輝市倪灣遺址,發現了屬於龍山文化晚期前、後兩段的遺存.遺蹟有房基1座,灰坑5座,出土了一批豐富的遺存,是研究豫北龍山文化的寶貴資料。

展館文物

衛輝市博物館衛輝市博物館

在衛輝市博物館保存著一通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移民碑,此碑原置於汲縣(今衛輝市)城西十里郭全屯村,通高1.13米,寬0.91米,厚0.50米,額首篆刻“衛輝府汲縣”,字徑11厘米。碑文楷書15行,每行字數不等。首行題曰:“山西澤州建興鄉大陽都為遷民事系汲縣西城南社雙蘭屯居住,里長郭全下人戶一百一十戶。”末行題目:《是維大明洪武貳十肆年中秋月立碑、石匠王恭》,無書人姓名。字跡工整,絕大部分字跡模糊不清。碑文內容,主要敘述自山西澤州遷民與汲縣雙蘭屯村一百一十戶的姓名、編組情況。遷民碑上,刻有很多人的姓氏,如甲首朱五、郭大、呂八、王九、趙一等。它是明代由山西遷民汲縣(今衛輝市)的實物證據。

歷史記載

據山西省洪洞縣 《大槐樹志》記載:大槐樹在廣濟寺之右側(當年槐樹與寺剎早已被洪水沖毀,僅留寺之經幢)從明代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曾8次在此地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 “有丁無田”、 “丁多田少”之戶,徙居漳德、衛輝、懷慶、大名、廣平、張家口以及鳳陽一帶部分地區。
當時徙遷之戶分為屯田(分民屯、軍屯和商屯)、墾荒、徙居三種類型。屯田只鳳陽一帶,琢鹿、保全、懷來為墾荒,其餘多為徙居。
遷民原因:一是元朝從開國到亡國,一貫對外用兵侵略異族,對內鎮壓起義軍;二是國庫支絀,強為聚斂,因而民怨沸騰,群起反對;三是黃河決口,蝗蟲滋生;四是群雄割據,互相殘殺。由於上述原因,在二十餘年中,致使中原地區赤地千里,人煙稀少。
朱元璋由大將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輔佐統一南北,建立了明王朝政權後,為了恢復發展中原生產,便採取了遷民墾植的措施。當時山西未及戰禍,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人口眾多。洪洞縣地處晉南,交通方便,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所以,這裡便成為遷民的起始地。據史料記載,管理遷民的辦事機構設在洪洞縣廣濟寺內,由後軍督都僉師負責將各州之民集中到廣濟寺,再分遷各地。正是由於明朝初期採取的大量移民政策,致使明朝前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據明朝政府的普遍丈量和農民的繼續開墾,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的田土包括官田、民田、舊額、新墾已達八百五十七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有餘。有力地加快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廣濟寺西臨汾水,南近澗河,且南北丘陵綿延,風景宜人。當時遷徙之民被集中在寬敞的寺院裡,感到前途茫茫,吉凶未卜,對廣濟寺戀戀難捨,又見左側蔭遮數畝的漢代大槐樹頂上棲息的老鴰不斷發出聲聲哀鳴,令離別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便觸景生情地想到:老鴰尚有窩巢,我們徙居何處?為此,大槐樹和老鴰窩便成了移民泣別故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這首民謠便數代流傳,歷經六百年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