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探測

 人類長期藉助於天文望遠鏡觀測行星圓面的細節,發現了土星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藉助於近代照相術、分光術和光度測量技術對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

行星探測

正文

人類長期藉助於天文望遠鏡觀測行星圓面的細節,發現了土星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藉助於近代照相術、分光術和光度測量技術對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人們在地面隔著大氣觀測行星,已經不能滿足對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為行星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美、蘇兩國陸續發射了60多個行星探測器(見空間探測器)。探測的方式有:①從行星附近飛過拍攝照片,測定它們的輻射和磁場,如“水手”4號探測器在距離火星約1萬公里處拍攝了火星的第一批照片;②在行星表面硬著陸,直接探測行星大氣,如“金星”4號探測器用這種方式取得了金星大氣溫度、氣壓等數據;③繞行星飛行,成為行星的人造衛星,如“水手”9號探測器,“火星”2、3和5號探測器對火星的探測,“先驅者-金星”1號探測器的金星探測;④在行星上軟著陸,對行星表面進行細緻的分析與探測,如“海盜”1和2號探測器的火星探測,“金星”7~16號探測器、“先驅者-金星”2號探測器的金星探測。通過這些觀測,人們獲得了大量關於行星的表面、大氣、周圍空間和行星際空間的測量資料,加深了對行星的地質、地貌、磁場、輻射帶和大氣成分以及行星際空間的認識,證實了火星、金星上並無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存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