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細胞分析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臨床又稱血液分析儀或血球析、血球計數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是醫院臨床檢驗套用非常廣泛的儀器之一。以前血常規檢驗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過顯微鏡人工鏡檢,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高科學技術的套用,血液細胞分析儀已成為取代鏡檢進行血常規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帶分類的血液細胞分析儀。
(XFA6000Intelligent智慧型化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性能特點:
一、性能特點:

1、現在的血液細胞分析儀都是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絲桿傳動技術,避免了傳統傳動方式(如皮帶傳動)受環境溫度影響的弊端,使定量更準確,更加耐用。
2、在白細胞三分類直方圖和紅細胞、血小板直方圖的鑑別界標上,智慧型化的自動界標鑑別線使分析結果更加準確。
3、國際領先的雙核嵌入式數位化電路系統,提供強大、穩定的控制與分析能力。
4、數據分析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話(ARM)技術提供最穩定的分析結果。
5、一鍵式操作或手寫輸入信息,XFA6000Intelligent便會自動吸入血液標本進行稀釋、分析、並準確地提供19項參數及3個直方圖22項檢測結果,中文界面、100萬個結果的存儲(含直方圖)、並有真彩8寸TFT屏顯示、內置熱敏印表機自動列印,使得操作過程非常簡便。
6、全封閉穿刺進樣,有效避免對操作者的生物污染風險;具有18個進樣位,能充分滿足檢驗大規模的檢測工作,並具有急診插入功能,XFA6000Intelligent將助您的實驗室創造空前的效率和成果。
二、日常維護非常簡單:
測試前,只要開啟電源鍵,便可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包括電腦自檢、沖洗、灌注通道以及空白值確認。檢測完畢後,按關閉鍵XFA6000Intelligent即可自動沖洗所有通道,然後自動關閉,實現智慧型保養。
三、智慧型排堵設計:
XFA6000Intelligent的檢測部採用紅寶石材料,小孔孔徑精確,且光滑不易粘附。另設有阻孔監控功能,並可通過排堵程式進行正負壓沖洗和電子灼燒排除阻塞。
四、安全與環保:
由於XFA6000Intelligent採用無氰化物試劑檢測血紅蛋白,因此省去了麻煩的廢物處理。進樣針內外壁自動清洗功能,給予操作者安全保障。豪華人性的外觀設計將使您的檢驗環境更加舒適、安全。
那在做血常規檢查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更好的採血,便於血液細胞分析儀分析結果呢?
一、標本的採集

為了取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高質量的標本是高質量檢驗的第一步。保證血液標本中各項細胞的完整形態是作為血常規檢驗用的高質量的標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細胞檢驗標本的製備分為採集和抗凝2個步驟。
1.標本的採集
按採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規檢驗標本,最常用的途徑是靜脈採血和末梢毛細血管採血。各類文獻均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血樣中與靜脈血差異最小且較為穩定的血樣。有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準確性和可重複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高(+8%)而血小板計數明顯低(-9%)。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建議:血常規檢驗特別是套用血液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
2.標本的抗凝
用於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必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在目前的眾多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2,EDTA-K2,EDTA-K3)是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的抗凝劑,最適合用於血常規檢驗。除採血因素的影響(生理性因素、採血部位等)外,多數情況下,血樣的質量取決於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血液比例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凝血塊的可能性增加,在用於血細胞分析儀時,微凝血塊可能阻塞儀器,同時影響一些檢驗指標。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對檢驗指標會造成嚴重影響。血液經EDTA抗凝後,白細胞的形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和時間及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與血液比)為1.5mg/ml,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達到2.5mg/ml,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這些改變都會使血常規檢驗和血細胞計數得出錯誤結果。這一點在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尤為重要。
靜脈血和末梢血均可經抗凝劑抗凝成全血標本(標本中不含稀釋液,或對標本造成的稀釋的影響極小),顯而易見,末梢血抗凝標本要達到合適的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在製備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血管採集靜脈血。
無論鏡檢,或是使用血液細胞分析儀,由於絕大多數的對標本稀釋的稀釋液中含有抗凝劑,在一定量的稀釋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靜脈血或末梢血液(10-40μl)即可製備成通常所說的預稀釋標本。多數情況下,預稀釋標本的製備適用於末梢血的血樣。
二、標本的稀釋
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組成的紅色粘稠混懸液。在進行血細胞檢驗計數時,直接用血液計數是困難的,無論是鏡檢還是用血細胞分析儀,血液均需合適準確的稀釋後才能進行血細胞的檢驗計數。基於血細胞分析儀的基本原理,在血細胞分析儀的設計套用中,稀釋倍數和計數容量是最重要的設計指標之一。稀釋倍數過低,會形成細胞排隊通過感測器的重合缺損;稀釋倍數過大,則會造成一定測量容量內血細胞的數量過少,這都會嚴重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測量精度。
三、標本的儲存
抗凝劑因時間和濃度的不同,會造成對血細胞形態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靜脈血標本,在標本收集後的5分鐘內或30分鐘後,8小時內(室溫)檢測,可以得到最佳的檢測結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細胞分類的準確數據,則標本可以在2℃-8℃的條件下存入至24小時。
預稀釋標本一般需要在標本製備後10分鐘內予以測量;如果稀釋液中添加細胞穩定劑,預稀釋標本的存放時間也不可超過4小時。
總之,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準確的檢驗數據,就要在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本文所講述的內容,僅僅是對血常規檢驗中注意事項的部分總結,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還是請常年處於臨檢一線工作中的老師們批評、指正。
四、血液細胞分析儀計數法:
計數細胞數量多、速度快、易於標準化、計數精確性較高,適合大規模人群健康篩查,但需特殊儀器。某些人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病理情況(如出現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擾白細胞計數。使用前須按NCCLS規定方法對儀器進行校準,且須認真堅持日常質控工作。
五、紅細胞計數的血液分析儀法檢測原理:
血液細胞分析儀法:用電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四大屬性探討
血液細胞分析儀又叫血球儀,血液分析儀-是現在醫療領域普遍使用的醫療器械,血液細胞分析儀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臨床血液檢驗的質量和效率。然而,這類高新醫療儀器在鑑別血細胞形態和結構等方面還不夠完善,目前僅可作為全血細胞分析的一種過篩手段。在遇見疑問時,還必須在顯微鏡下複查血片,經過確認、修正或補充後才能發出報告。否則,容易造成漏診、誤診。關於複查的標準,現有的醫學檢驗教科書和操作規程都沒有明確論述。為此,我們根據實踐和體會,並結合國內外有關文獻,對其標準、內容、方法等作初步探討。
1 複查的標
在什麼情況下要進行複查,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人提出只要血液細胞分析儀給出警示信號(FLAG),都應進行複查,這種作法對其範圍的掌握未免過寬。例如,一個外傷急性失血的患者,血液分析儀給出了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偏低的信號,就不一定要為此複查血片。又例如在治療過程中經常作血液學檢驗的患者,往往也不必每次都要複查。Dotson在論述血片複查標準(film review criteria)時建議,每個實驗室應自行規定複查的參數、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血液細胞分析儀運行提示信號(instrument fuction figs)或解釋性提示信號(interpretive flag messages)等,都是複查的條件之一,但要結合血液細胞細胞分析儀狀態和患者情況等作全盤考慮。
2 複查的內容
不少人以為複查就是作白細胞分類,其實不然。複查應包括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估計血小板或白細胞數(印證與儀器給出的數據是否相符);觀察有無血小板聚集或紅細胞聚集以及有無特殊形態的異常細胞和寄生蟲等。
3 對複查人員的要求
從事血片複查的人員,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具有血液細胞形態學基礎與臨床知識,並且對血液細胞分析儀十分熟悉,尤其是熟悉各種直方圖、散點圖的正常和異常圖形,並能對異常圖形的意義進行解釋和評估的人員。
複查者首先要仔細閱讀分析儀給出的各種參數、直方圖、散點圖和提示信號。對可能存在的血液學異常或技術性影響因素等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情況(包括初步診斷等),確定複查的側重點。
將血液充分混勻,儘早推成血片並染色。EDTA抗凝血塗片不同於皮膚穿刺血直接塗片,在細胞形態方面有一些不同之處;另外,抗凝血多半在體外已儲存一段時間,對細胞形態也會產生影響。
4 複查的方法
先用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了解血片和細胞分布情況,有無血小板或紅細胞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有無大型、成堆異常細胞等;繼續用油鏡在塗片厚薄適中處瀏覽血片,仔細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並估計其數量。如果觀察結果與儀器報告相符,不需進行任何補充試驗,即可按儀器測定的結果發出報告。
如為貧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其紅細胞數量及相關的指標(如MCV、MCH、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異常,則著重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內涵物、著色性、大小一致性,以及有無有核紅細胞等。如有異常,應加以描述並報告。由於血液在體外儲存過久或塗片時的其他技術原因,有時血片的局部區域可能出現一些假的靶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和假的球形紅細胞等,缺乏經驗的檢驗者往往會將其當作真正的異形紅細胞。最簡單的鑑別方法是瀏覽塗片的其他區域,如果是真的異形紅細胞,全片(而不是個別區域)都可見到同樣的異常。
如果血小板的數目及直方圖,血小板的平均體積(MPV)異常,血小板的分布寬度(PDW)增加,則瀏覽血片首先估計血小板數。Willians等認為,正常情況下,在血片厚薄適中區(每個紅細胞彼此相互接觸但又不重疊),每個油鏡視野,約有血小板8~15個;或每10~30個紅細胞見到一個血小板。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2]。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平時留心觀察,並積累一定經驗之後,通過瀏覽血片,大致估計血小板數並不難,與此同時,注意觀察血小板的形態。
如果白細胞計數或直方圖異常,首先瀏覽血片,估計白細胞數量並觀察有無幼稚或異常白細胞。如發現與儀器報告不符或有其他異常則進行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關於白細胞分類,一般血液檢驗人員似乎都很熟悉。但要作到準確分類,目前還存在不少困難,個別細胞的分類標準,至今尚未完全統一。
在外周血常規白細胞分類中,將粒細胞分為中性、嗜酸性和嗜鹼性三類即可。有時為了協助感染和血液病的診斷,臨床醫生要求將中性粒細胞進一步細分為分葉核、桿狀核細胞、晚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等。區分桿狀核與分葉核細胞的界限一直是困擾醫學檢驗界的老大難問題。歷史上由於對桿狀核所下的定義不同,導致各家報告的桿狀核的百分比相差懸殊,其參考值自0~5%到12%~18%。為此,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推薦如下定義:“成熟的粒系白細胞,具有彎曲、帶狀的核形,核葉間沒有線樣細絲(threadlike filament)形成,稱為桿狀核;如果連線核葉之間的橋(bridge)內有染色質,這種橋就不算細絲,也是桿狀核”;“如果細胞核扭曲(twist)、纏繞,造成一部分核壓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至整個核的外形看不清,應判為分葉核。”該建議已被美國臨床檢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所採納。按照這一標準,桿狀核細胞的參考值應為5%~10%[3]。不過儘管有了這個標準,由於檢驗人員個人的判斷和解釋不同,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現象。每個實驗室應按統一標準,開展質量控制。
眾所周知,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細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其中有一部分會發生增殖並向漿細胞或幼稚細胞(母細胞)轉化,從而導致多樣的形態變化。如細胞體積增大;胞質變多,藍染加深,有的含有空泡;核呈不規則形態,染色質變得疏鬆,偶爾隱隱約約可見核分裂。但如果缺乏豐富的臨床經驗可能誤認為是白細胞的幼稚細胞。
外周血片複查操作簡單,但技術性很強,並且以檢驗者的主觀判斷為主。一個優秀的檢驗工作者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血常規直方圖認真進行血片複查,並進行綜合分析,可使多種常見的貧血、白血病、感染等疾病得到及時、初步,甚至明確的診斷。

工作原理

自動化血液細胞分析儀由於操作簡便、快速、結果準確及精密度高,少量血液就可完成多項參數的分析,大大促進了血液學檢驗技術的發展並為臨床醫學提供了更多的診斷信息,現正逐漸取代傳統的顯微鏡計數法而被廣泛套用.因此,了解血液細胞分析儀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參數的臨床意義已屬當務之急。
目前,自動化血液細胞分析儀按其工作原理主要可分為電阻型、雷射型和運用多項高新技術的綜合運用型(套用流式細胞術,細胞化學染色,特殊細跑質去除法等)。

(一)電阻型血液細胞分析儀工作原理

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釋後經負壓吸引通過儀器的一個微孔小管,由於血細胞與稀釋液相比是相對不良導體,當每個血細跑通過微孔時均擠代等體積的稀釋液在電路上形成一短暫的電阻而導致電壓的變化,產生相應的脈衝信號並經放大、甄別後被累加記錄。脈衝數被轉換為細胞數量;脈衝的高低與細胞體積大小成正比,經計算機處理得出各種血細胞的數量、血細胞體積大小的平均數、變異係數、占全血體積的百分比和體積大小分布直方圖等。一般儀器分為紅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血紅蛋白兩個通道,白細胞/血紅蛋白通道需加入溶血劑使紅細胞破壞後測定血紅蛋白、白細胞數量和粗略分類(按溶血後白細胞體積大小分出兩類或三類白細胞)。
由於電阻型血液細胞分析儀操作簡便、快速、分析參數較多、價格便宜,目前已在國內普遍使用。

(二)雷射型血液細胞分析儀

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釋後形成一個極細的液流穿過雷射束,每個血細胞被雷射照射後產生光散射並被光電倍增管接收。細胞的前向角散射與細胞的體積大小有關、側向角(或高角)散射與細胞的內部結構、顆粒性質等有關,細胞數量則與細胞通過雷射束時光散射的脈衝次數相同。各種檢測信號被放大、甄別後經計算機處理可得到各種血細胞的數量和體積大小的平均數、變異係數、占全血體積的百分比及體積大小分布直方圖等.血紅蛋白測定同電阻型儀器.白細胞可分為三類細胞。
雷射型比電阻型儀器穩定,不易受外電場的干擾,但雷射管壽命有限。

(三)綜合型血液細胞分析儀

此類儀器是多種先進的細胞分析技術的高度綜合套用,對血細胞的分析參數更多,結果也更準確。如Coulter VCS血細胞分析儀就採用了體積分析、高頻傳導和雷射散射等多項技術,Technicon H*3血細胞分析儀則採用了雷射流式細胞分析、細胞化學染色、細胞分光光度術等多項技術。Technicon H*3的分析參數可達四十餘項,對紅細胞除可作一般分析外尚可對單個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濃度、細胞大小不等、高低色素性變化做出定量描述,而且可測定網織紅細胞的數量、形態、體積、血紅蛋白含量及濃度等.對白細胞可分出三類5種並提示幼稚細胞數量,還可對核象左移、核象右移、過氧化物酶染色強度作定量描述,而且還能分析淋巴細胞亞群等。
此類綜合型儀器的性能代表了當今血液細胞分析儀的最新發展趨勢,但價格昂貫,在臨床常規血液學檢查方面尚難普及。

血液細胞分析儀發展中的技術進步

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實驗室工作對儀器設備需求的不斷增加,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各項用途和用法也有不斷的進展,這首先體現在血液細胞分析儀套用的方便性、準確性和儘可能增加的參數上。
1、血液細胞分析儀稀釋技術的進步: 早期的血液細胞分析儀一般要求在測定前先進行人工稀釋,因此許多操作要求直接取20~40ul 的末梢血加到稀釋液中。白細胞稀釋比例多在1:251 和1: 501倍,紅細胞則需要進行二次稀釋, 稀釋倍數在6.25~25萬倍之間, 然後再將稀釋好的標本放入計數杯內進行計數,而且需要在白細胞稀釋懸液中加入溶血劑。由於人工稀釋費時費力且精確性差,隨後的一些血細胞計數儀增加配置了專用的稀釋器, 專供該型號的儀器進行機外稀釋,這樣減少了人工稀釋帶來的誤差和麻煩,提高了效率。然後現代的血細胞分析儀則更加先進,已經將自動稀釋技術,自動進樣方式全部添加到儀器本體內,即提高了技術含量、取樣和稀釋的精確度,使得進樣的速度和可操作性更加方便,同時使得檢測速度加快。
2、血液細胞分析儀參數的增加:前面談到早期的血液細胞計數儀僅能進行紅白細胞計數, 而且是需要通過切換分別進行紅白細胞得計數, 所以將其稱為血細胞計數器是恰當得。由於血常規檢驗對血紅蛋白測定的需求增加,沙利比色法由於精度和操作不便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已經有單獨的血紅蛋白比色計配備,將加入專用的溶血劑後的樣本進行白細胞計數後再將其倒入血紅蛋白比色計, 即可得到比色法測定的血紅蛋白結果。由於對血紅蛋白測定要求的增加,因此在儀器內增加一套比色裝置,就可方便的測定血紅蛋白。電阻法定細胞數量的同時還可對細胞體積進行測定,因此對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壓積(HCT)、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測定和計算也成為血球計數儀的標準參數。
3、血液細胞分析儀定量部的改進:儀器為了準確進行細胞計數,除了要準確稀釋血液外, 對直接進入計數小孔內的液體量也要進行定量控制,因此血液細胞分析儀對定量部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血細胞計數儀開始階段, 人們設計了U型水銀管壓力計,通過水銀的重量和在兩個電極間的距離來控制吸入的標本量。後來人們通過兩隻光電管來了解液體通過一個固定距離所需要的時間和容積來控制標本的吸入量,還有一些公司設計並使用了微量注射器技術以及浮球定量技術來控制計數樣本的量。最新的光電計時容量控制技術控制標本進入計數區的量,可以使得進入計數區域的細胞懸液定量更加準確和無污染、同時還可判斷小孔是否出現堵塞或半堵塞問題,以及便於維護。
4、血小板計數功能的增加:血小板是血細胞中最小的粒子,早期的血細胞計數儀均不包含血小板計數。60 年代起國外開始研製血小板計數儀,70 年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產品,這類儀器一般需使用PRP 血漿進行, 即使用特殊的離心速度將紅細胞和白細胞進行沉澱,使上層血漿中儘量保存最為豐富的血小板,然後套用這種PRP 血漿進行血小板計數。
5、自動取樣技術: 由於血液細胞分析儀需要對全血進行自動取樣和稀釋, 因此取樣量也同樣需要精確控制。最初的儀器是需要進行手工取樣和稀釋的,後來逐漸有了外置式專用取樣稀釋器。再後來儀器內部設定了內置式負壓取樣稀釋器,根據負壓量的大小來吸取血液樣品,這對控制負壓的精確度要求很高,此外還有微量注射器取樣技術,依靠光電管控制血液取樣量的技術等。目前認為採用鏇轉閥取樣技術是比較精確的方法,鏇轉伐內部有多個按一定體積設計的小孔,當血液進而後,鏇轉伐從吸入的小孔轉向排出的小孔,此時血液不能再進入,而孔內保留的固定量的血液進入儀器的稀釋部,然後清洗,再進入下一次循環。目前許多更加先進的血液細胞分析儀均採用陶瓷製的鏇轉閥來分配血液標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