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變學

血液流變學

血液流變學是一門新興的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分支,是研究血液巨觀流動性質,人和動物體內血液流動和細胞變形,以及血液與血管、心臟之間相互作用,血細胞流動性質及生物化學成分的一門科學。

發展歷史

血液流變學血液流變學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變的概念,即在應力的作用下,物體可產生流動與變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變的概念,即血液和淋巴液等體液,玻璃體,血管、肌肉、晶體等軟組織,甚至骨骼的細胞質等均可發生流變。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動性與形變規律的流變叫血液流變學(hemorheology)。這是生物、數學、化學及物理等學科交叉發展的邊緣科學,目前研究全血在各切變率下的表現粘度稱為巨觀流變學,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變學特性,如紅細胞的變形、聚集、表面電荷等,稱為血細胞流變學(cellular hemorheology)。近年來,發展到從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變特性,如紅細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對紅細胞流變性的影響,血漿分子成分對血漿粘度的影響等,這些屬於分子血液流變學(molecullar hemorheology)。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