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子草[中藥]

蠅子草[中藥]
蠅子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蠅子草,中藥名。為石竹科繩子草屬植物蠅子草Silene fortunei Vis.的乾燥帶根全草。植物蠅子草,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南部,東達福建、台灣,西至四川和甘肅東南部,北抵山東、河北、山西和陝西南部。具有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之功效。主治痢疾,腸炎,熱淋,帶下,咽喉腫痛,勞傷發熱,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別名

鶴草、灑線花、沙參《植物名實圖考》,野蚊子草《江蘇藥材志》,粘蠅花、蒼蠅花《中藥志》,粘蠅草、土桔梗、銀柴胡、蚊子草、白接骨丹《陝西中草藥》,水白參、白花壺瓶、小葉鯉魚膽、瞿麥沙參、八月白、白花瞿麥、小仙桃草、白葫蘆、蛇王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浮參、白花石竹、瘰癧根《安徽中草藥》,本瞿麥、舊麥(台灣)。

入藥部位

植物繩子草的帶根全草。

性味

味辛、澀,性涼。

歸經

入膀胱、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主治

痢疾,腸炎,熱淋,帶下,咽喉腫痛,勞傷發熱,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 治痢疾、腸炎,野蚊子草30g,加糖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 治尿路感染,野蚊子草30~6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 治白帶,野蚊子草30g,水煎服;或野蚊子草、金燈藤、金櫻子、白毛藤各30g,白槿花12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 治全身浮腫,野蚊子草根30g,裝入洗淨去腸雜的母雞肚內,用麻線紮好,放瓦罐內,加水煨至雞肉爛時,去藥渣。食肉飲湯(勿放鹽);或用豬瘦肉500g,同煨亦可。(《安徽中草藥》)

5、 治虛勞發熱,蠅子草、青蒿、鱉甲各9g,地骨皮15g,胡黃連6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6、 治小兒疳熱,蠅子草、連翹、黃芩、桅子各6g,黨參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集,洗淨,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形狀:全草長50-100cm。根圓錐形或圓柱形,平直或扭曲,長10-20cm,寬1-2cm;表面淺黃色,具縱紋,縱紋上布有稍突起的橫紋;質堅硬,折斷面堅實緻密,較平坦,莖基部稍帶木質,具粗糙短毛,中部以上多分枝,有柔毛或近於無毛。葉對生;完整葉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3.5cm,寬2-6mm,先端尖銳,基部狹窄成短柄。聚傘花序頂生,花粉紅色或白色。蒴果棍棒狀。種子赤黃色,有瘤狀突起。氣微,根味微甘,後澀。

形態特徵

蠅子草,別名鶴草,為多年生草本,高50~80(~100)厘米。根粗壯,木質化。莖叢生,直立,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分泌粘液。基生葉葉片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8厘米,寬7~12(~15)毫米,基部漸狹,下延成柄狀,頂端急尖,兩面無毛或早期被微柔毛,邊緣具緣毛,中脈明顯。聚傘狀圓錐花序,小聚傘花序對生,具1~3花,有粘質,花梗細,長3~12(~15)毫米;苞片線形,長5~10毫米,被微柔毛;花萼長筒狀,長(22~)25 (~30)毫米,直徑約3毫米,無毛,基部截形,果期上部微膨大呈筒狀棒形,長25~30毫米,縱脈紫色,萼齒三角狀卵形,長1.5~2毫米,頂端圓鈍,邊緣膜質,具短緣毛;雌雄蕊柄無毛,果期長10~15(~17)毫米;花瓣淡紅色,爪微露出花萼,倒披針形,長10~15毫米,無毛,瓣片平展,輪廓楔狀倒卵形,長約15毫米,2裂達瓣片的1/2或更深,裂片呈撕裂狀條裂副花冠片小,舌狀;雄蕊微外露,花絲無毛;花柱微外露。蒴果長圓形,長12~15毫米,直徑約4毫米,比宿存萼短或近等長;種子圓腎形,微側扁,深褐色,長約1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或低山草坡或灌叢草地。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