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州

四年,即融水縣王口砦置平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月撤融水縣併入融州。 十年五月降為縣,稱為融縣(治所今融水鎮),屬柳州府。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之地。

秦:屬鬱林郡。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潭中縣,屬桂林郡。

南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同時又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

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鎮對岸水東村置東寧州,此時州治與郡治隔江相望。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東寧州改為融州(治所今融水鎮),齊熙縣改為義熙縣;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撤融州,將義熙縣併入始安郡。並廢臨牂、黃水二縣入焉。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始安郡之義熙置,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脩四縣;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此為融水得名之始);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省安脩入臨牂。武陽縣於天寶初並黃水、臨牂二縣更置;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融水縣為融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稱為融州(治所今融水鎮)。

五代十國:沿襲融州,轄融水縣。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融州為融水郡,崇寧年間升格為軍州,置清遠軍節度使;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為乾南路帥府(治所今融水鎮);大觀三年為下都督府。崇寧元年,置武陽砦、羅城堡。二年,置樂善砦,廢羅城堡。四年,即融水縣王口砦置平州。政和元年,廢平州,仍為王口砦,與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砦來隸,尋復故。紹興四年,復廢平州為王口砦,觀州為高峰砦。縣一:融水。中。開寶五年,置羅城縣。熙寧七年,廢武陽、羅城二縣為鎮來隸。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總管府(治所今融水鎮),二十二年降為散州。領縣二:融水,下。懷遠。下。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月撤融水縣併入融州。十年五月降為縣,稱為融縣(治所今融水鎮),屬柳州府。(附:1、羅城縣。洪武二年十月以羅城鄉置,屬融州。十年五月來屬。2、懷遠縣。元屬融州。洪武十年廢,置三江鎮巡檢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來屬,治大融江、潯江之匯。萬曆十九年移治丹陽鎮。)

清:沿襲明朝,融縣(治所今融水鎮)名稱不變,屬柳州府。

民國:仍稱融縣(治所今融水鎮),先後隸屬柳州府(公元1912年)、柳江道(公元1913年)、柳江區行政監察委員會(公元1926年)、柳州民團區(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監督區(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區(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區(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區(公元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1952年7月融縣隸屬柳州專區。此間,1951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水鎮遷至長安鎮,於次年9月成立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先後從羅城縣、融安縣、三江縣和貴州省的從江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至1958年改屬柳州地區;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改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