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萍

蜈蚣萍

蜈蚣萍,主要成為槐葉苹科植物槐葉苹的全草,有治勞熱,浮腫,疔瘡,濕疹,火燙傷等功效。

基本信息

概述

槐葉萍出自《貴州民間藥物》;《同壽錄》:蜈蚣萍,曬乾,燒煙燻之一,則一切跳蚤、壁蟲皆除。《綱目拾遺》:蜈蚣萍,生溪間田港止水中,若流水則不生。形如蕨箕、中一莖,兩旁細葉攢對,似蜈蚣狀,故名。葉頗糙澀,不似澤萍之光澤。《綱目》水藻集解下,有馬藻葉亦對生,形亦微似,而實非一物,蓋藻可食,此則不可食,故主治辦別也。《群芳譜》麻藻,萍之異種,長可指許,葉相對聯綴,不似萍之點點清輕也。按麻藻即今蜈蚣萍。
槐葉萍,漂浮植物。莖細長,橫走,無根,密被褐色節狀短毛。葉3片輪生,二片漂浮水面,一片細裂如絲,在水中形成假根,密生有節的粗毛,水面葉在莖兩側緊密排列,形如槐葉,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13厘米,寬5—8毫米,先端圓鈍頭,基部圓形或略皇心形,中脈明顯,側脈約20對,脈間有5~9個突起,突起上生一簇粗短毛,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褐色,生有節的粗短毛,葉柄長約2毫米。孢子果4~8.枚聚生於水下葉的基部。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生少數有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大孢子1個3小孢子果略大,生多數具長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個小孢子。孢子期9-12月。

藥品簡述

藥名:蜈蚣萍
漢語拼音:wugongping
苗族藥名:Benxndenbbenl盆對噴(貴州松桃),Buaxninx萍理(貴州黔南)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vinianutans(L,)All.[MarsileanutansL.]。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利水藥。
科屬分類:槐葉苹科槐葉萍屬。
別名:麻薸、邊箕萍、長腳浮薸、百腳水草、水蜈蚣、大魚萍、馬萍、水百腳、水舌頭草、槐瓢、大浮萍、包田麻、槐葉草。
性味:辛;苦;性寒。
歸經:入熱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風熱感冒;麻疹不透;浮腫,熱淋,小便不利;熱痢;痔瘡,癰腫療瘡;丹毒;腮腺炎,濕疹;燙火傷。
用法用量:15~30克,煎湯內服;外用適量搗敷和煎湯熏洗。
生長習性:蕨類植物,一年生浮水性蕨類水生植物,本種為無根性植物,水下根狀體為沉水葉。
生態環境:生於水田,溝塘和靜水溪河內。
資源分布:熱帶及亞熱帶漂浮在水上。從中國東北到長江以南地區都有分布。
藥材基源:本品為槐葉萍科(Saliviniaceae)植物槐葉萍的全草。
採收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或曬乾。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暫缺資料)

化學成份

含數種痕量的金屬元素,其含量隨植物的生長階段及其營養狀況而變化,另含脂類241.0mg/g,其中中性脂(neutrallipid)占38.0%,糖脂(glycolipid)占43.5%,磷脂(phospholipid)占18.4%。

配伍套用

1、浮腫:槐葉萍15克,三角風10克,八角楓5克,臭牡丹10克,大血藤15克,小血藤10克,水煎熏蒸。(貴州雷公山)
2、燙火傷:槐葉萍15克,焙乾研末,調菜油搽患處。(貴州雷公山)
3、濕疹:鮮槐葉萍適量,水煎洗。(貴州雷公山)

常用選方

1、治虛勞熱:蜈蚣萍全草一至二兩(洗淨),甜瓜條半兩。上二藥攤放在小竹篩上,再將竹篩安燉鍋內架空,蓋密,隔水燉一、二小時,令草液滴在鍋中,然後取服。
2、治鼻疔:蜈蚣萍一大把。攙細絞汁,沖酒一杯,溫服,渣敷患處。
3、治浮腫:大浮萍、三角風、八角楓、臭牡丹、大血藤、小血藤各二至四兩。煮水蒸氣熏治。
4、治濕疹:鮮蜈蚣萍一至二兩。水煎服。二鮮蜈蚣萍、鮮細葉桉葉各適量。水煎湯洗。
5、治赤游丹毒:鮮蜈蚣萍和食鹽少許搗爛,貼大椎穴,症狀未減者加貼囟門,未見效者加貼臍中。
6、治眉疔:鮮蜈蚣萍和蜜搗敷患處。
7、治口唇疔:鮮蜈蚣萍和蟑螂肚二個,食鹽少許,搗敷患處。
8、治火燙傷:槐葉苹炙存性,研末調油外敷。皮膚未破者,可用槐葉苹全草加食鹽搗敷。[1]
文獻論述
1、《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癰腫癤毒,瘀血積痛。
2、《貴州草藥》:清熱,除濕,消腫。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細長,有毛。葉二型,一種細長如根;一種羽狀排列於莖的兩側,葉片矩圓形,長8-12mm,寬5-6mm,圓鈍頭,基部圓形或稍心形,全緣,上面淡綠色,在側脈間有5-9個突起,其上生一簇粗短毛,下面灰褐色,生有節的粗短毛。根狀葉基部生出短小枝,枝上集生有大孢子果和小孢子果4-8枚。氣微,味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