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en 腹水 腹瀉

基本信息

概述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應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種營養缺乏病,臨床上表現為消瘦(marasmus)和惡性營養不良綜合徵(kwashiorkor),消瘦是由於長期在膳食中缺乏熱量、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素的結果,或患者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礙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為主,兼有蛋白質缺乏,表現為進行性消瘦、皮下脂肪減少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可因嚴重蛋白質缺乏和(或)嚴重能量攝入不足引起,原因有以下幾種:①攝入不足:饑荒,戰爭或經濟落後造成食品匱乏或不平衡,精神失常,神經性厭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攝食,②消化吸收不良:伴發於其他疾病的頑固而長期的嘔吐,腹瀉及消化吸收障礙,③機體需要增加而供給不足:多見於嬰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腫瘤,結核,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均增加體內各種營養物質消耗,若補充不足也可發生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二)發病機制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當食物中蛋白質和能量供應不足時,機體開始通過生理調節降低組織器官對營養素的需要,可使機體在低營養水平的內環境中生存,但當蛋白質和能量繼續缺乏時,生理功能失調,適應機制衰竭,便可導致死亡。
1.蛋白質代謝當蛋白質和能量供應不足時,血漿中蛋白質含量下降,蛋白質的合成和分解速率減慢。
白蛋白:體庫的含量減少,主要是血管外部分,分解和合成速率下降,當血清白蛋白下降到30g/L時,體內其他物質如脂蛋白,丙氨酸,纈氨酸等都出現明顯改變。
球蛋白:血漿中的濃度及在體內分布的改變並不明顯,但血漿鐵蛋白顯著下降。
體內蛋白轉換率:體內各組織器官蛋白質的缺乏程度雖有不同,但合成和分解速率都有改變;一般在蛋白質缺乏開始5~6周后,轉換率下降30%,動物實驗時供給高蛋白飼料,23%的胺基酸轉變為尿素排出體外,但蛋白質不足時,僅有3.4%的胺基酸轉變成尿素,氮的排出量減少。
2.胺基酸代謝嚴重的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時,血漿中胺基酸濃度可下降至正常的1/2,尤其是支鏈胺基酸和蘇氨酸更為明顯,水腫型者纈氨酸可降到30μmol/L(正常兒童為250μmol/L),丙氨酸在水腫前期血漿中的濃度升高,可能是由於糖原異生作用加強或尿素生成減少所致,到後期丙氨酸作為形成葡萄糖的物質而被利用,此時血漿中的濃度降低,苯丙氨酸與酪氨酸比值在晚期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時也出現下降。
3.糖類代謝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時,血糖一般降低,消瘦型比水腫型更為明顯,糖原異生作用加強,研究證明,營養不良的兒童,8%的葡萄糖來自蛋白質分解產物,恢復期可增至16%。
4.脂類代謝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者常並發脂肪肝,消瘦型血中三醯甘油,膽固醇,β-脂蛋白的含量正常或略增高,水腫型血中三醯甘油,膽固醇,β-脂蛋白的含量正常或略偏低。
5.體液和礦物質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不論是消瘦型還是水腫型,均有體液瀦留,發生水腫,血管外體液間隙的擴大是體液增加的主要原因,水腫的程度與低白蛋白血症有關,水腫的發生機制可見圖1,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者總體鉀含量和鎂的含量降低,鈉的含量增加。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分以下3型:①嚴重蛋白質缺乏(kwashiorkor),熱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供給;②嚴重能量攝入不足(marasmus),又稱為消瘦衰弱症;③混合型(kwashiorkormarasmus),“kwashiorkor”系非洲加納語譯音,譯意為“紅小孩”,源自該病病兒毛髮和皮膚常發紅之故,此因食物中蛋白質和必需胺基酸嚴重不足,導致毛髮由黑色變灰色或紅色,皮膚粗糙,Kwashiorkor又被稱為惡性營養不良綜合徵(malignantmalnutritionsyndrome)。

症狀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症狀:
敗血症表情淡漠煩躁不安反應遲鈍腹水腹瀉肝脾腫大拒食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因個體差異,嚴重程度,發病時間等因素而不同,臨床症狀包括體重不增和減輕,皮下脂肪減少和消失,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統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臨床上一般分消瘦型(marasmus),水腫型(kwashiorkor)和混合型(marasmickwashiorkor)3型,根據營養缺乏的程度分輕,中,重3度;根據發病過程又可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
1.消瘦型由於能量嚴重不足所致,其特點為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乾燥鬆弛及失去彈性和光澤,消瘦嚴重者呈“皮包骨頭”樣(skinandbones)。
頭髮枯黃稀疏,容易脫落,雙頰凹陷呈猴腮狀,患者體弱無力,萎靡不振,脈搏細緩,血壓,體溫偏低,內臟器官萎縮,淋巴結易觸及,小兒明顯瘦小,煩躁不安,對冷敏感,嚴重者伴有腹瀉,嘔吐,並可導致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常是死亡的原因。
2.水腫型由於嚴重蛋白質缺乏所致,以全身水腫為其特點,水腫先見於下肢,足背,漸及全身,患者體軟無力,表情淡漠,食慾減退,常伴腹瀉,肝脾腫大,有腹水,水腫型嚴重者可並發支氣管肺炎,肺水腫,敗血症,胃腸道感染及電解質紊亂,常是致死的原因。
3.混合型絕大多數患者因蛋白質和能量同時缺乏,故臨床表現為上述二型之混合。
由於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臨床類型不同,對於輕,中度和慢性的營養不良,診斷比較困難,故需綜合進行診斷。
1.病史根據膳食情況,了解食物攝入不足史及影響機體消化吸收的疾病史。
2.臨床表現
(1)症狀:早期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食慾不佳,兒童身高,體重略低於正常,病情繼續發展,可出現消化功能減退,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營養不良者外形消瘦,拒食,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常伴有多種維生素缺乏及各種併發症如口角炎,角膜軟化,紫癜等,最後進入到全身水腫及抑制狀態。
(2)體徵:
①體重: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會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體重減輕,Gomez等曾提示:Ⅰ度營養不良的體重是標準體重的75%~90%,Ⅱ度營養不良為標準體重的60%~75%,Ⅲ度營養不良<60%,具有診斷意義。
②身高:兒童時期身高呈直線上升,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者上升連續減慢,一般與本地區平均身高比較為中下或下,才有診斷價值,中下即身高X±2S~X±S,下指身高X±2S以下,但要注意綜合分析,因為身高正常也可以發生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反之矮小者也非都是營養不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