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鎮街道

虹鎮街道,1927年隸上海特別市引翔區,八一三事變後,淪為日本海軍警備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隸上海市第十八區。

基本信息

虹鎮街道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後,地境隸上海縣高昌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隸上海縣引翔鄉。民國16年(1927年),隸上海特別市引翔區。八一三事變後,淪為日本海軍警備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隸上海市第十八區(民國36年改稱提籃橋區)。解放初,隸提籃橋區第一接管專員辦事處。1950年12月後,先後隸第六、七冬防辦事處、區人民政府第六、七、十、十一派出人員辦事處等。1955年5月,置虹鎮街道辦事處。1960年3月,街道範圍東至周家嘴路,西至沙涇港,南至鴨綠江路,北至沙虹路。1964年9月,通州路以南地段劃歸嘉興路街道,成現狀。
地境內原河流縱橫,有陶家灣、羅家浜等自然村落。20世紀初,沙涇港成為溝通寶山四鄉與黃浦江的重要水路。跨港有臨平路橋、香菸橋、通州路橋。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飛虹路等原鄉間小路修築成大路,沙虹路、海拉爾路、通州路等均系填浜築成。1953年,填東沙虹港,築東沙虹港路。地境內有大小道路31條。1981~1990年,物華路等19條彈街石路改建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公平路等9條道路增排地下管道。其中,天寶路系街區南北主要道路,初系泥路,20世紀30年代闢築成彈街石路。八一三事變,遭日軍炮擊,路面破壞嚴重,經常積水成河,人稱“天寶河”。解放後,經過整治,1984年鋪成瀝青混凝土路面。臨平路,系街區東西主要道路,20世紀初闢築成彈街石路,原寬9米,1985年拓寬至24米,鋪成瀝青混凝土路面。1993年,改鋪水泥路面。西首分水龍王廟遺址現系虹鎮泵站。
19世紀80年代,始建胡家木橋路高家弄、西太平里等民宅。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共建民宅8萬平方米。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炮擊,臨平路、物華路、天寶路等地段民宅毀圮。後大量外地難民前來搭“滾地龍”定居。居民中蘇北籍人占70%,多數以拉黃包車、碼頭搬運、流動商販等為生。解放後,區人民政府關心、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條件。50年代,“滾地龍”改建成泥牆草屋;60年代,改建成磚木瓦房;70年代末,翻建成2~3層的鋼筋水泥樓房。至90年代初,計有2000餘戶私房翻建,面積逾10萬平方米。但由於道路狹窄,住房零亂,故仍屬棚戶區。1977年,通州路原上海市婦女勞動教養所部分場地及周邊零星棚戶改建成通海新村。1979年,改造寶元坊、虹鎮北街等棚戶簡屋。1985年,地境住宅建築面積24萬餘平方米,其中私房21萬平方米。同年1月,改造臨平路。1992年,臨平路南側11幢新工房竣工,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米。1993年底,地境內新工房竣工建築面積達13萬平方米,在建的有30層98米高的遠虹大廈,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
20世紀初,地境內沙涇港碼頭一帶商品貿易興盛。臨平路商業街最為繁華。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炮擊、燒殺,大批商店被毀。抗戰勝利後,臨平路商業街日漸恢復。1960年,地境內有商店346家。1979~1993年,新辦商店120餘家,其中臨平路新增商店38家。地境內有個體經營者300餘戶。
20世紀初,陶家灣路、飛虹路、岳州路等路段有彈花工場、毛巾廠、鐵匠鋪、翻砂廠等30餘家;周家嘴路出現南洋鐵工廠,沈富昌翻砂廠、永固橡膠廠等。20年代初,創辦經緯紗廠(今上海毛毯廠)、福慶機器廠(今上海擠出機械廠)等。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後期,出現天福染織廠(今上海第二十漂染廠)、中華冷熱氣機器廠(今上海製冷設備廠)、申聯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膠帶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型工廠。1960年,地境有工廠98家。後經調整、合併、搬遷,工廠漸少。1993年底,有工廠15家,其中上海毛毯廠、上海膠帶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都在千人以上。另有上海有色金屬總公司銅帶分公司等30餘家工廠的車間、倉庫和滬東汽車運輸公司一車隊等。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街道創辦16個工場和89個生產加工組、11個綜合服務站。1963年初,劃歸區手工業局。1970年,續建街道集體經濟。至1979年,組建街道工廠8家,成立街道工業公司。1984年初,街道工廠歸口區集體事業管理局。是年,街道成立社會綜合服務管理所,同先前成立的民政福利工場、合作聯社、勞動服務所形成4個經濟系統。1992年合併成立興業工貿公司,1993年更名興業工貿總公司,下轄30多個企業單位。是年,產值9200餘萬元,利潤320餘萬元,上交稅金250餘萬元。
地境文化娛樂業始於20世紀20年代。天寶路附近有翔舞台、德明大戲院,臨平路安丘路口架有天橋,貫通兩側的屋頂遊樂場。入晚,彩燈成串,百戲競陳,有“江北大世界”之稱。八一三事變時,遭日軍毀壞。40年代初,復建新翔舞台、公平大戲院,著名淮劇演員筱文艷、何叫天等曾在此登台演出。
1959年8月,臨平路147號建街道文化站。60年代初,遷至天寶路92號。虹鎮業餘淮劇隊排練演出的《斷橋》、《節振國》等20餘個劇目,深受居民歡迎。1990年1月,天寶路80號新站竣工。1991年,新建文化站被市文化局評為二級文化站。1993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標準文化站。1960年建街道圖書館,1984年獲市先進圖書館稱號,1988年獲市文明圖書館稱號,有藏書2.5萬餘冊。1993年,街道有線電視站被市評為基礎管理優勝單位。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麥倫書院(麥倫中學,今繼光中學)遷至地境內。解放前,地境內還有為工等3所私立國小。解放後,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境內新建中學1所(今長白職業技術學校)、職工大學分校1所、技工分校1所、國小5所、幼稚園5所、託兒所7所。
地境內中國共產黨地下活動始於20世紀30年代。民國19年11~12月,臨平路9號仁基印刷所,承印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及進步書籍和傳單。民國20年,著名民主人士沈體蘭任麥倫中學校長, 先後聘請曹亮、 劉曉等中共地下黨員任教。民國27年, 中共麥倫中學地下支部建立。抗戰期間, 學校輸送大量革命骨幹。抗戰勝利後,學校支持學生參加反美愛國運動, 享有民主堡壘聲譽。民國37年夏, 臨平路75號創辦啟能職業學校——中共南方局組織部聯繫的上海復員系統分區委所在地。翌年初,是處改設中共滬東區委提籃橋分區委,為迎接上海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解放前,地境內居民衛生條件極差。1950年,成立整理沙虹路環境衛生臨時工作委員會,整治虹鎮地區環境,清除宿積垃圾和無主棺柩。1952~1956年,組織個體行醫人員,成立臨平聯合婦幼保健站、虹鎮地段聯合診所等6個聯合醫療機構。1960年5月,虹鎮地段醫院成立。1980年,醫院新建大樓1幢。1988年,與上海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合作,設立腫瘤聯合病房。1987~1989年,地境先後建成衛生街道、無鼠害街道、煙塵排放達標街道和低噪聲達標街道。
1985年始,街道辦事處推行治安承包責任制,實行人民調解工作崗位責任制,群防群治,確保平安。1991~1992年度,街道辦事處被評為上海市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1993年,安樂里弄人民調解委員會獲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歷年來,獲全國人民調解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民間糾紛防激化一等獎1人、上海市防激化獎1人。
1987年,街道辦事處集資建敬老院。經常開展敬老服務活動。1988~1992年,街道辦事處連續4次被評為上海市老齡工作先進集體,並獲全國老有所為先進集體創新獎。辦事處主任沈建鏞獲全國重視老年工作領導者功勳獎。1993年,建老年康復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