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北

蘿北

蘿北縣隸屬黑龍江省鶴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南麓與三江平原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30°01′-131°34′,北緯47°12′-48°21′,縣境東北以黑龍江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達146.5千米,西北與嘉蔭縣相連,西以梧桐河為界與鶴崗市、湯原縣毗鄰,東與綏濱縣接壤。

蘿北蘿北
【位置面積】蘿北縣位於鶴崗市之東,北以黑龍江主航道為界,與俄羅斯相望,國境線長146.5千米,西北與嘉蔭縣相連,南與湯原縣、樺川縣為鄰,東南與綏濱縣毗連。東起肇興鄉大江通島,西至鶴北鎮梧桐河東岸,南起葦場鄉松花江北岸,北至太平溝鄉嘉蔭河南沿,南北長131千米,東西寬108千米,面積為6784平方千米/6991平方千米(簡冊)。

【人口民族】23萬(2002年)。

【地形氣候】

【駐地郵編】縣人民政府駐鳳翔鎮。郵編:154200。行政區劃代碼:230421。區號:0468。拼音:LuobeiXian。

蘿北地處黑龍江自北向南,折而向東,形狀象“L”的地方,古名也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直隸廳於興東,因其地處托蘿山之北而命名為蘿北直隸廳,蘿北一名沿用至今。“托蘿”本系滿語名稱。滿語稱桃為“TUOLUO”,漢譯音為“托蘿”。

交通:蘿北縣是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陲縣份。地處東經130°7',北緯47°1'。位於小興安嶺南麓,是三江平原最北部份。東鄰黑龍江,與俄聯邦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阿穆爾捷特十月區僅一江之隔。是我國對俄邊境開放口岸之一。境內有省級公路S201線橫貫全縣東西,並有地方鐵路32公里。

特產:蘿北是黑龍江省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甜菜、土豆等農副產品,有極為豐富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場所。素有“黑龍江畔的明珠”之稱。

蘿北名稱的由來,是因此地位於托羅山之北而得名。

舊稱興東設治局。此地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漢時屬穢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扶餘奴隸制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屬勿吉地;隋時屬靺鞨黑水部;唐時屬黑水靺鞨;五代至遼屬奧米國;金時屬扶餘路,元時為斡赤斤分地,屬開元路管轄;明時為撒哈連地;清初為璦琿副都統轄地。光緒三十二年(1906)置興東沒治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劃遜河以南地置興東道,駐托蘿山北,同時擬設蘿北直隸廳,未現實。辛亥革命後,成立國民政府,廢除興東道,民國元年置蘿北設治局,民國三年(1914年)設治局升置蘿北縣,隸屬黑龍江省黑河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蘿北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縣公署移至兆興鎮。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州國改行帝制後,成立三江省公署,蘿北縣為三江省所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將本縣的西部地域劃歸新設的鶴立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三江、興安兩省合併為合江省,蘿北縣劃歸合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三省,蘿北縣又劃歸黑龍江省所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