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循成

"Soc.

蘇循成 性別 男 出生日期 1972-08-02籍 貫 山東省 學歷 博士 職稱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二級學科 有機化學 所在單位 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200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物理化學專業)
2001.8-2004.6 佛羅倫斯大學歐盟磁共振中心博士後(with Professor Ivano Bertini)
2004.8-2006.12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後(with Professor Gottfried Otting)
2006.12-2010.9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
2010年9月到南開大學元素有機研究所組建獨立課題組,從事化學生物學、生物無機化學、藥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和有機合成化學。主研蛋白質,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出台、中國蛋白藥質量聯盟新區成立、H7N9的爆發及其疫苗的成功研製,蛋白質研究必將引領潮流。
主要從事化學生物學和有機化學合成研究,主要內容是順磁核磁共振和結構生物學研究。
利用化學生物學方法研究生物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和機制,主要包括利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技術並結合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構像、結構及其作用機制和動力學行為。在研究過程中同時發展核磁共振方法和技術。具體如下:
1.稀土金屬離子配體與非天然胺基酸的合成
2.生物大分子標記技術及套用
2.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結構研究
3.基於結構片段的藥物設計最佳化和技術改進
4.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與其分子動態間的關係
成果簡介
已發表論文50餘篇,H-index 20.
其中包括Immunity, Acc. Chem. R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Nucl. Acids Res., J. Biol. Chem., J. Mol. Biol. 和 PLoS Neg.l Trop Dis. 等國際期刊.
16. Yang, Y.; Li, Q.F.;, Cao, C.; Huang, F.; Su, X.C.(2013) Site-specific labeling of proteins with a chemically stable, high-affinity tag for protein study. Eur. J. Chem. 19, 1097-1103.
15. Li, Q.F.; Yang, Y.; Maleckis, A.; Otting, G.; Su, X.C. (2012) Thiol-ene reaction: a versatile tool in site-specific labelling proteins with chemically inert tags for paramagnetic NMR. Chem. Commn. 48, 2704-2706.
14. Su, X.C., and Otting, G. (2010) Paramagnetic labelling of proteins and oligonucleotides for NMR. J. Biomol. NMR 46, 101-112.
13. Su, X.C., Ozawa, K., Qi, R., Vasudevan, S.G., Lim, P.L., and Otting, G. (2009) NMR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xchange of the NS2B Cofactor between Open and Closed Conformations of the West Nile Virus NS2B-NS3 Protease. PLoS Negl. Trop. Dis. 3, e561.
12. Su, X.C., Liang, H., Loscha, K.V., and Otting, G. (2009) [Ln(DPA)3]3- is a convenient paramagnetic shift reagent for protein NMR studies. J. Am. Chem. Soc. 131, 10352-10353.
11. Ekonomiuk, D., Su, X.C., Ozawa, K., Bodenreider, C., Lim, S.P., Otting, G., Huang, D., and Caflisch, A. (2009) Flaviviral protease inhibitors identified by fragment-based library docking into a structure gener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J. Med. Chem. 52, 4860-4868.
10. Su, X.C., Ozawa, K., Yagi, J., Lim, S.P., Wen, D., Ekonomiuk, D., Huang, D., Keller, T.H., Sonntag, S., Caflisch, A., Vasudevan, S.G., and Otting, G. (2009) NMR study of complexes between low-molecular weight inhibitors and the West Nile virus NS2B-NS3 protease. FEBS J. 276, 4244-4255.
9. Su, X.C., Man, B., Beeren, S., Liang, H., Simonsen, S., Schmitz, C., Huber, T., Messerle, B.A., and Otting, G. (2008) A dipicolinic acid tag for rigid lanthanide tagging of proteins and paramagnetic NMR spectroscopy. J. Am. Chem. Soc. 130, 10486-10487.
8. Su, X.C., McAndrew, K., Huber, T., and Otting, G. (2008) Lanthanide-binding peptides for NMR measurements of 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s and paramagnetic effects from multiple angles. J. Am. Chem. Soc. 130, 1681-1687.
7. Su, X.C., Jergic, S., Keniry, M.A., Dixon, N.E., and Otting, G. (2007) Solution Structure of Domain V of the ? Subunit from Escherichia coli DNA Polymerase III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α Subunit. Nucl. Acids Res. 35, 2825-2832
6. Su, X.C, Jergic, S., Ozawa, K., Burns, N.D., Dixon, N.E., and Otting, G. (2007) Measurement of dissociation constants in high-molecular weight protein-protein complexes by transferred 15N-relaxation. J. Biomol. NMR 38, 65-72.
5. Pintacuda, G., John, M., Su, X.C., and Otting, G. (2007) NMR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ligand complexes by lanthanide labeling. Acc. Chem. Res. 40, 206-212.
4. Su, X.C., Schaeffer, P.M., Loscha, K.V., Gan, P.M., Dixon, N.E., and Otting, G. (2006) Monomeric 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helicase-binding domain of Escherichia coli DnaG primase. FEBS J. 273, 4997-5009.
3. Su, X.C., Huber, T., Dixon, N.E., and Otting, G. (2006) Site-specific labelling of proteins with a rigid lanthanide binding tag. ChemBioChem 7, 1599-1604.
2. Banci, L., Bertini, I., Ciofi-Baffoni, S., Kandias, N.G., Robinson, N.J., Spyroulias, G.A., Su, X.C., Tottey, S., and Vanarotti, M. (2006) The delivery of copper for thylakoid import observed by NM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3, 8320-8325.
1. Banci, L., Bertini, I., Ciofi-Baffoni, S., Su, X.C., Miras, R., Bal, N., Mintz, E., Catty, P., Shokes, J.E., and Scott, R.A. (2006) Structural basis for metal binding specificity: the N-terminal cadmium binding domain of the P1-type ATPase CadA. J. Mol. Biol. 356, 638-650.
《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專項規劃》解讀
科技部入口網站 2012年07月17日 來源:科技部
問:《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出台的?
答:蛋白質是最主要的生命活動載體和功能執行者。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同時將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術,帶動醫藥、農業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引領未來生物經濟。因此《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將蛋白質研究列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之一,從2006年起重點支持。為明確蛋白質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期間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科技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編制了《專項規劃》。
問: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一五”期間有哪些主要進展?
答:“十一五”期間,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圍繞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蛋白質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等方面部署了37個項目,經費投入約6.1億元。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解析了一批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蛋白質及其複合物的空間結構,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人類正常肝組織、肝病和肝癌系列的蛋白質表達譜和相互作用網路圖;發現200餘種針對人類重大疾病的潛在藥物靶標或診斷標誌物;通過腫瘤靶向的新型納米藥物輸送系統實現了藥物在腫瘤細胞內的靶向富集,為臨床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發展了高豐度蛋白質去除和低豐度蛋白質富集的成套關鍵技術,為重大疾病靶標和診斷標誌物的發現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技術方案等。同時,通過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實施,鍛鍊了創新隊伍,培養了一批年富力強、創新能力突出的學術骨幹,形成了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的人才梯隊。國際蛋白質科學研究與交流取得了重大進展,牽頭組織實施了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畫,並與多個國際一流研究機構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中心),促進了蛋白質研究領域的重大國際合作。
問: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緊密圍繞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和重大科學前沿,以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的研究為重點,以蛋白質研究技術與方法創新為支撐,加強新技術新方法在蛋白質研究中的推動力;在結構生物學、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研究新技術和新方法、蛋白質合成、降解與調控機制、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系統生物學、藥物靶標和分子診療等7個方面強化部署;加強項目與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地的緊密結合;加強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與國際相關計畫的合作。
問: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十二五”發展目標是:揭示一批膜蛋白和重要蛋白質複合體的空間結構及其生物學作用機制,產出一批具有長遠影響的標誌性成果;系統解析人類重要組織器官、重要病原體以及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進一步闡釋在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的構成和動態變化,繼續保持我國在蛋白質組學的國際領先地位;發現與重大慢性病和傳染性疾病進程密切相關的蛋白質群,提供300種左右診斷標誌物和藥物靶標的候選蛋白質;建立和完善蛋白質結構測定、規模化蛋白質修飾與定量研究的技術平台,形成一批原創性的蛋白質研究新方法和新技術;構建多種具有套用前景的國家級蛋白質、多肽和抗體的公共資源庫;造就一支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複合型蛋白質研究隊伍。
問: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十二五”有哪些主要任務?
答:主要有七方面任務:一是結構生物學方面,對參與基因表達調控、能量轉換和信號轉導等重要生命活動的蛋白質及其複合物的結構以及作用機制進行研究。二是蛋白質組學方面,開展重要生物體蛋白質組全組分解析及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動態變化和相互作用網路的蛋白質組學研究;針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開展蛋白質組學研究;開展人類蛋白質組計畫國際合作研究。三是針對蛋白質研究前沿中的技術瓶頸發展相關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並開展以重要生物學問題為牽引的關鍵技術和方法創新。四是蛋白質合成、降解與調控機制研究方面,研究基因轉錄、mRNA加工和蛋白質翻譯、新生肽鏈摺疊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蛋白質摺疊相關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及防治策略。五是蛋白質生物學功能方面,研究免疫調節和細胞信號轉導等重要生命活動相關的蛋白質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重要的蛋白質複合體以及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的功能。六是系統生物學方面,以蛋白質研究為核心,將生物系統內基因、代謝小分子等其它構成要素整合進行研究;針對多細胞生物,實現從分子到細胞、到組織、到整體的多層次的整合研究;開展對生物系統的功能元件構成、相互作用網路和動態變化等方面的研究。七是開展蛋白質藥物靶標的研究,開展基於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的分子診療技術研究。
問:為確保《專項規劃》的順利實施,有哪些保障措施?
答:主要四個方面: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進一步強化重大科學目標導向,完善項目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及鼓勵創新的評價機制,促進系統性、原創性重大成果的產出。二是繼續加強蛋白質研究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作用,促進項目、基地與人才的緊密結合。三是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充分利用好各類人才計畫,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蛋白質研究團隊。四是吸納優秀外國科學家和海外優秀華人學者以多種方式參與蛋白質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實施,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合作和在國際組織中任職,鼓勵提出國際合作計畫。加強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科學普及工作。
中國蛋白藥質量聯盟新區成立   2013-03-23 07:13
新報訊【記者余璐】,由國內蛋白藥物生產領軍企業和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蛋白藥質量聯盟在天津市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成立。二十餘家國內生物製藥領軍企業參加,聯盟召開了“中國蛋白藥質量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蛋白質藥工藝質量技術研討會”。
藥品安全關係到患者生命和健康,是醫藥企業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有鑒於化學藥和疫苗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時造成的動盪和生物藥生產過程複雜性,中國蛋白藥物質量更引人關注。中國蛋白藥質量聯盟是由從事蛋白藥物行業的中國企業和學術研究機構等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產品質量自律專業團體。
聯盟成立後將聯合生物製藥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提高我國蛋白藥物的質量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協助國家相關部門完善生物藥質量標準與監督保障體系,提高我國生物藥企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H7N9病毒
H7N9是禽流感的一種亞型。流感病毒顆粒外膜由兩型表面糖蛋白覆蓋,一型為血細胞凝集素(即H),一型為神經氨酸酶(即N),H又分15個亞型,N分9個亞型。所有人類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類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類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H3可以傳染給人,其中H5為高致病性。H3為人犬共患(狗流感H3N8),依據流感病毒特徵可分為HxNx共135種亞型,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種,既往僅在禽間發現,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這個病毒的生物學特點、致病力、傳播力,還沒有依據進行分析判斷。該病毒為新型重配病毒,其內部基因來自於H9N2禽流感病毒。所以不可能人人傳染,只可能通過寵物和活禽傳染人類。 預防藥物目前針對H7N9尚無特效藥物。自2003年SARS疫情發生以後,在國家科技部、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總後衛生部的統一部署下,經過10年攻關,以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員為首的團隊先後成功研發了磷酸奧司他韋膠囊、顆粒劑和帕拉米韋三水合物等一系列抗流感藥物,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全球智慧財產權布局,形成了中國應對流感疫情的藥物防控體系,並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單一生產線,分別在2005年H5N1高致病人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前,針對中國出現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李松研究員組織團隊對H7N9病毒基因組序列進行分析,認為H7N9病毒神經氨酸酶結構穩定,N9的同源性大於98%,提示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對此次疫情有效。而帕拉米韋是一種新的強效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對HXNX型流感病毒均有效,對新發的H7N9人禽流感患者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李松研究員介紹說,帕拉米韋注射液研發歷時已有8年,2011年完成所有臨床研究,2012年12月通過藥審中心技術審評待批上市。臨床研究表明,帕拉米韋注射液在療效上優於磷酸奧司他韋,能夠有效對抗耐奧司他韋的流感病毒,且劑型為注射液,適應流感危重病人和對其它神經氨酸酶抑制劑療效不佳患者的救治。該品種的上市將為H7N9人禽流感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