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名聲

蘇州名聲

《蘇州名聲》是江蘇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孫肖遠通過長期深入蘇州經濟建設的基層對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特別是外向經濟的發展所作的調研報告。本文論述了蘇州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機遇,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並取得了很大成績,文章深入分析了蘇州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模式,認真總結外企本土化的具體做法,同時指出經濟發展給蘇州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他對蘇州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議。這些思考不僅對蘇州,對其他地區可能也有一些啟發。

近年來,蘇州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機遇,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新增外資額突飛猛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都躋身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前茅。江蘇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孫肖遠的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道出了他對蘇州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議。這些思考不僅對蘇州,對其他地區可能也有一些啟發。摘要發表,僅供參考。

經濟

2003年,蘇州市實際利用外資68.05億美元,增長41.4%,當年超過上海,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今年以來,蘇州市引進外資繼續強勁增長。從上一年蘇州經濟發展的態勢看,蘇州持續大規模地引進外資,帶動了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的超常增長,分別達到18%、34.4%、73.3%和80.4%,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外資經濟的特徵。
風光之外也要警惕風險
蘇州外資經濟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業績,已經引起國內一些地方的關注,有的把它作為發展的參照對象,有的把它看作為競爭對手,蘇州的名聲在國內外正變得越來越顯赫。蘇州外資經濟的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外部條件,也有其謀求發展強勁的內在衝動,主客觀條件在特定時空下的對撞,造就了今日蘇州外資經濟的輝煌。
在蘇州外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問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產業發展不均衡,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表明,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將占有較大比重,甚至超過第二產業。然而,在近幾年蘇州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第三產業卻一直徘徊在37%左右,與第二產業的差距超過了20個百分點。即使與無錫相比,蘇州經濟的一些指標要好於無錫,但三次產業發展不如無錫均衡。
二是長期依靠外資維持經濟高速增長集聚了一定的風險。
近年來蘇州經濟成長的70%以上來自於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外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0%以上,地方政府對外資的財稅需求依賴性日益加深,2002年蘇州外資依存度高達144.8%。這使蘇州經濟蘊藏了一定的潛在風險。
三是跨國公司促進本土產業升級的作用不夠明顯。
實力強的跨國公司,它們的生產、銷售和研發都已形成全球化。由於這部分技術先進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其技術擴散缺少應有的載體,以至於本土企業想為其配套生產還達不到技術門檻。
四是在外資企業得到迅猛發展的同時,本土企業發展相對遲緩。
在蘇州規模工業總產值中,國有、集體、私營等本土企業所占比重遠低於外資企業,而且本土企業的發展速度也不如外資企業。個私企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在外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居於優勢地位的情況下,個私企業發展面臨一定困難。
五是與蘇州較高的人均GDP相比,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相對偏低。
蘇州實際利用外資、經濟成長率、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與此相對應,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存在差距,這與蘇州外資經濟特有的“打工經濟”的產業結構相關。
提升利用外資水平的五個戰略
就上述問題的性質而言,它們大多是在發展中形成的,通過發展是可以得到解決的。蘇州外資經濟所取得的輝煌,主要是抓住了國際產業資本轉移的機遇,在這一輪周期中,外商直接投資源源不斷地進入,帶動了蘇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這一輪周期究竟有多長,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

措施

創新蘇州外資經濟的發展思路,關鍵在於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外資經濟對本地經濟的帶動作用,由外源型經濟為主向內源型經濟與外源型經濟並重轉變。針對蘇州外資經濟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為促進內外源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採取以下幾個戰略(這其中的一些已經得到實施):
一是促進民營經濟騰飛戰略。
從2000年開始,蘇州在基本完成鄉鎮企業改制以後,就加大了支持個私經濟發展的力度,這兩年蘇州民營經濟發展很快,但相對於外資經濟的實力及競爭優勢而言,民營經濟還處於弱小地位。民營經濟作為蘇州經濟“三足鼎立”格局中的“一足”,對未來蘇州經濟發展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大做強民營經濟,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開放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需要全面落實產業導向、優先退稅、減免規費,以及信息、技術、出口等方面的各項扶持政策;需要推動民營企業進行規範化的公司制改革,引導企業加強管理和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
二是外資企業本土化戰略
對現階段的蘇州外資企業來說,該戰略的內涵是:由簡單加工裝配到實現整個生產環節的本土化;由核心技術研發異地化到實現核心技術研發本土化;由外銷為主轉變為內外銷並重,實現行銷本土化;由高層管理人員外籍化到實現中高管本土化;由境外融資為主到境內外融資並重,實現融資本土化;吸引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逐步遷到蘇州及上海,實現營運管理本土化。
三是外資產業“生根”戰略。
所謂產業“生根”戰略,就是通過延伸產業鏈,培育產業組織競爭力,在一個區域內形成產業集群,從而降低商務成本,使企業不願輕易將資金抽走。集群化生產是發展區域經濟的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主要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的專業化配套分工合作體系,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健全的產業鏈,帶動產業相關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積聚。蘇州外商直接投資的集群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外資進一步向國家級開發區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集聚,而且產業集群項目投資旺盛,尤以機械、電子、通信、電氣器材和紡織服務產業最為突出。
四是品牌帶動戰略。
蘇州製造業發達,但本地品牌並不多。在製造業中加工製造環節的利潤十分微薄,一個國外市場售價24美元的滑鼠,品牌商就賺10美元,製造商僅賺0.3美元。蘇州要成為先進的國際製造業基地,需要培植一大批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首先,打造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型企業;其次,造就一批生產和銷售名牌產品的規模型企業;再者,以名牌為紐帶,進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吸引戰略投資者加盟,在行業內形成競爭優勢。
五是現代服務業接軌戰略。
由於蘇州外資在三次產業間的投向不均衡,外資主要投向製造業,服務業累計利用外資至今仍不足總量的10%。蘇州要建設先進的國際製造業基地,實現產業升級,需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要加快推進包括信息諮詢、會展商貿、金融保險等在內的,直接為企業服務的各類中介機構的發展;二是要加快促進旅遊、培訓、休閒、時尚、傳媒和體育等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功能,滿足現代產業工人和白領階層的生活要求;三是要加快接軌上海現代服務業。上海是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地,蘇州可以充分利用與上海距離近的區位優勢,藉助上海的基礎設施和現代服務業來發展自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